
三 本书结构
上述三种理论视角为分析我国技能形成领域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三种理论视角的侧重点不同,它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分析层面也有差异:经济学视角关心微观层面上企业技能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和政策视角聚焦于中观层面地方政府对企业技能投资的协调;组织制度视角关注宏观层面的国家制度如何形塑企业技能投资决策的环境。综合上述三种分析视角,本书认为,理解我国技能形成领域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分析中央政府如何使其技能发展政策成为对地方政府可信的承诺;讨论地方政府如何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从而克服技能投资的集体行动困境;以及分析校企合作形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结构导图见图1-1。第一部分讨论宏观层面的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和技能形成领域的央地政府互动。第一章为“引论”,提出研究问题和相关理论解释。第二章引入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方法讨论了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内涵、制度匹配与技能供给的关系,以及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特征。第三章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第二部分在中观层面讨论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协调。第四章对比了中、美、俄三国的宏观技能政策与区域层面的政校企技能合作。第五章聚焦于我国技能形成领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PPP项目的协调模式。第六章借鉴高等教育创新相关理论,探讨了校企合作创新如何制度化。第七章采用技能形成领域制度匹配的观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完善企业间竞争机制来促进区域技能的形成与积累。
第三部分在微观层面分析了校企博弈过程。第八章着重分析了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和制度因素如何影响校企合作形式。第九章考察了中央倡导、地方实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如何影响校企合作。第十章总结全书,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并尝试提出了“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

图1-1 本书结构导图
[1] 鉴于到国家文件中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命名采用了多种表述方式,本书中所指职业学校与职业院校相同,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本书中“中等职业学校”指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本书中交替使用“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二者指的都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年2月13日。
[3] 采用杨钋、岳铮男(2018)的定义,校企合作中的高成本合作包括企业设置冠名学院、企业订单培养学生、合作开发教材、企业向院校捐赠设备、企业培训教师、企业向院校捐款、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开设顶岗实习、举办行业相关领域竞赛。
[4] 2016~2019年“服务贡献50强”指标包括办学规模、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技术交易到款额、面向社会成员的培训到款额和公益性培训服务。2019年新增“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项目。
[5] 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被称为“资本主义多样性文献”,其核心观点是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生产体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其制度基础。国家的生产体制、劳资关系、金融制度、社会保护制度、技能形成制度等之间存在互补性,并成为支持该国特定产品优势的互补性制度安排。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呈现出多样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