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进京离婚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安定县一中讲课

“娘!”陈芳插嘴道,“我哥的文章都上《人民文学》了,教作文还不是小菜一碟?”

陈老汉皱着眉头:“纸上谈兵和真教学生是两码事。那些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就指着高考改变命运呢。”

陈阳放下筷子:“爹,娘,你们放心。我虽然没正式教过课,但在知青点时经常帮人改文章,知道怎么指导写作。再说,我只是分享经验,不是正式上课。”

陈母还想说什么,院门突然被推开。

陈栋梁一家三口走了进来,小虎子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小叔!听说你要去县里讲课?”

“消息传得真快。”陈阳笑着把侄子抱到腿上,“谁告诉你的?”

“村里都传遍了!”陈栋梁洪亮的声音震得窗户纸哗哗响,“刘项军那小子在打谷场嚷嚷,说你要去误人子弟呢!”

陈阳眼神一暗,随即恢复平静:“随他说去。”

大嫂王桂芝担忧地说:“阳子,刘项军那人记仇,你当心他使绊子。”

“他能使什么绊子?”陈芳不服气地撅起嘴,“自己写不出文章就嫉妒我哥!”

晚饭后,陈阳回到自己房间,点亮煤油灯。

昏黄的光线下,他开始准备讲课内容。

前世参加高考辅导班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老师传授的应试技巧、范文模板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哥,我能进来吗?”陈芳在门外小声问。

“进来吧。”陈阳头也不抬地说,手里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陈芳轻手轻脚地走到炕边,好奇地看着哥哥写的东西:“这是什么?”

“讲课提纲。”陈阳指着纸上的树状图,“你看,我把高考作文比作一棵树,主题是树干,论点是树枝,论据和例子是树叶......”

陈芳瞪大眼睛:“哥,你这法子真新鲜!我们老师从来没这么教过。”

陈阳笑了笑:“这是我自己琢磨的。对了,明天我骑车带孙老师去县城,你自己去上学,路上小心。”

“知道啦!”陈芳做了个鬼脸跑开了。

陈阳摇摇头,继续完善教案。

煤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

......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陈阳就起床了。

他换上那件最体面的藏青色中山装,这是陈母特意为他结婚准备的,一直没舍得穿。

“这么早?”陈母的声音从灶房传来,伴随着锅铲碰撞的声响。

陈阳走进灶房,看见母亲正在烙饼,灶火映红了她布满皱纹的脸:“娘,我去陈援朝家借自行车。”

陈母用围裙擦了擦手,从锅里取出两张金黄酥脆的烙饼,用油纸仔细包好:“路上吃。讲课别紧张,就像平时教小学生一样。”

“嗯。”陈阳接过烙饼。

清晨的陈家沟笼罩在薄雾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露珠在草叶上闪闪发光。

陈阳走在乡间小路上,脚步声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地飞向远处。

“汪汪汪!”陈援朝家的大黄狗听到脚步声,立刻警觉地叫了起来。

“谁啊?”

陈援朝揉着眼睛打开门,头发乱得像鸡窝,看到陈阳时愣了一下,“这么早?”

他的声音还带着睡意。

“来借自行车,今天要去县一中讲课。”陈阳说。

陈援朝顿时清醒了,眼睛瞪得溜圆:“真的?你要去给高中生讲课?”

他转身跑进院子,推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出来,链条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好好讲,给咱们陈家沟争光!”

“放心吧。”

当陈阳骑车来到公社小学门口时,孙安安已经等在那里了。

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碎花连衣裙,头发精心编成辫子,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新。

“早。”

陈阳停下车,注意到孙安安的自行车把手上挂着一个布包,鼓鼓囊囊的,应该是带了笔记本。

两人骑车穿行在乡间小路上,车轮碾过露水打湿的泥土,留下浅浅的痕迹。

远处,安定县城的轮廓渐渐清晰,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融在一起。

安定县一中大门前,张解放早已等候多时,不停地看手表。

看到两人,他快步迎上去:“可算来了!校长特意腾出大教室,来了很多老师和学生,还有《安定日报》的记者呢!”

“记者?”孙安安心里一紧,这倒是出乎意料。

陈阳依旧淡定,他前世参加公司年会时,曾在聚光灯下接受过多位记者的采访,早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

而且安定县出了个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的,县里报社派出记者采访,也是在意料之内的事情。

张解放接着道:“文化馆的赵干事也来了,说要请你参加什么创作班......”

“哦,赵干事,”陈阳点点头,“我之前来安定县城就已经遇到过他了,当时他邀请我去文化馆举办的创作班,讲一讲创作经验,被我给回绝了。”

三人一边说,一边走向教学楼。

走廊里挤满了人,嘈杂的议论声在耳边嗡嗡作响。

透过大教室的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座无虚席,后排甚至站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

陈阳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坦然走了进去。

刹那间,上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看过来,有好奇,有期待,也有怀疑。

“同学们好。”陈阳的声音清朗有力,“三年前,我也曾坐在这间教室里,听张老师讲课......”

这个开场白立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陈阳注意到前排坐着几位校领导,旁边是各科老师,张解放正冲他挤眼睛。

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拿着笔记本,应该就是记者。

接着,陈阳从自己的初中学习经历讲起,穿插着幽默的小故事。

讲到有一次张解放让他背诵课文,他却把《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混在一起时,教室里爆发出哄堂大笑。

张解放也忍俊不禁,摇头晃脑地指着陈阳,眼中满是慈爱。

当他讲到《归途》的创作过程时,所有人都来了兴趣。

陈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文学创作三要素”,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清脆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