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日常注意力不仅影响学习也影响生活态度
● ● 如果日常态度糟糕,那就相当于亮起“注意力警示灯”
小学二年级学生奇秀的妈妈苦恼不已。
“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习,生活态度比这还要糟糕。玩过玩具之后不整理,不好好记作业,每天都要问同学,作业总是稀里糊涂,还经常撒谎说完成了。在学校发言也是不举手就突然开口说话,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冲动,说话、做事没有条理,而且不管怎么批评,这些毛病都改不掉。在幼儿园阶段,情况尚不算严重,以后到了高年级,到了青春期,要是还一直这样,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说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难管,他现在就这样,怎么办啊?我已经开始害怕孩子的青春期了。”
前面提到的四年级的善宇,低年级阶段的表现和奇秀很相似。整体生活态度不够稳定,无法区分该做的事和需要停止的事,该专注的时候无法专注。我问奇秀妈妈:“奇秀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奇秀5岁的时候,妈妈不让他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要弄混了玩具,他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稍不满意就发脾气。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妈妈让他别玩了,准备出门,他也置若罔闻。一连说了三四遍,妈妈问:“我刚才说什么了?”他竟然完全想不起来。
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已经如此严重,那就可以怀疑是不是ADHD症状了。当然,这方面不能随意做判断,还需要精确的检查和临床诊断。缺乏注意力的孩子大都性格活泼,容易对刺激做出反应。
美国精神科医生、神经心理学权威罗伯特·克洛宁格博士根据人们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将人的气质大致分为四类。容易对陌生人、陌生事物和陌生场所感到胆怯和恐惧的属于回避危险气质;感觉新鲜好奇,本能地受到刺激的吸引,行为活跃的属于追求刺激气质;依恋父母,对于老师和朋友的反馈反应强烈,为了得到社会补偿而行动的是补偿依赖气质;即使没有持续强化也能将获得过补偿的行为坚持下去的则是持续性气质。
奇秀属于追求刺激气质。这种气质较强的人对新鲜的刺激充满好奇,优点是对任何事都愿意尝试,积极挑战,努力实践。缺点是不喜欢被规则束缚,容易对反复的事情感到厌倦,因此经常被指责为“散漫、不专心、没耐心”。对这些容易受到刺激的吸引而态度散漫,无法专注的孩子来说,也许会因为唠叨不断和批评太多而出现精神问题。
不过,也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别的精神问题而无法专注。有的是孩子没有和父母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有的是父母经常吵架或患有抑郁症,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出现焦虑和愤怒等精神问题,从而影响专注力的发展。精神问题是妨碍孩子专注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孩子处于焦虑状态时,自然也就无法专注,还会坐立不安。
另外就是环境因素。如果存在剥夺孩子注意力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比如书桌旁放着很多玩具,或者当孩子做作业时,弟弟妹妹在旁边刷视频,那么孩子就很难发挥注意力。即使是大人也不例外,换成谁都会这样。
● ● 注意力不足会出现的日常问题
不论何种原因,如果孩子行为冲动,对于交代的事情无法集中,那就应该考虑可能是孩子的注意力出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
1.不会整理。
无论是玩具还是课堂用品,都很难将用过的东西整理好,再拿出接下来需要的物品。因为孩子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当前想做的事情。
2.听到指示后不能执行。
如果缺乏注意力,那么接受指示的能力和按照指示行动的能力自然也会降低,不仅是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和就餐时间也是这样。孩子本应听从老师的指示去行动,却做不到。
3.突然插嘴,胡说八道。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无法专心听对方说话,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和父母、同学、老师对话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很难认真倾听对方,从而形成有效的交流。尤其是那些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孩子,经常会有这个问题。
4.不会安静等待。
不论是在游乐场、超市,还是等餐时间,孩子都很难做到静静地站着排队等待,总是招惹前后的同学,引发冲突,直至被老师批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只会感到委屈,气喘吁吁地难以平息愤怒。因此,应引导孩子学会排队等待,理解和接受这个规则,还应引导孩子学会在等待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度过这段时间。
5.明目张胆地说谎。
说谎不仅仅是孩子的道德问题。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也会经常说谎。他们会为了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随机应变地说谎。如果你问正在打游戏的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有没有准备好上课用品、交代的事情有没有做完,有的孩子明明没做到却说做到了。与其说是道德问题,倒不如说是孩子因为无法调节当前的注意力而导致说谎。
6.不遵守规则或随意更改规则。
这种情况通常是孩子一开始就没有明白准确的规则。带有散漫和冲动倾向的孩子会对需要认真倾听、阅读和理解的规则感到无聊和困难,经常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共同的规则,于是表现出社会性方面的问题。理解和适应规则也需要倾注精神上的注意力。
7.过度沉迷于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
还有什么能像数字媒体这样时时刻刻给人带来丰富多样的刺激呢?这种刺激过于强烈,孩子陷入其中束手无策。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不是仅凭孩子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力不足,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在与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系中也会出现问题。无论怎样劝说、批评,孩子的行为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聪明的做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即使孩子因为天生好奇心重而导致注意力降低,我们也绝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让孩子的好奇心、激情和积极行为转化成优点,为孩子插上翅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在必要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