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初始之城——京都 盐湖城 米尔顿凯恩斯 开罗和罗马》:皮茨菲尔德
30多岁时,我读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长诗《帕特森》(Paterson)。在前言中,威廉斯写道:“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开始、寻求、成就、终结他的一生,这也是一座城市所展现出的林林总总的生活方式[1]——如果想象力足够丰富,可以想象自己是任何一座城市——那里所有的细节都可以传达出他内心最深处的信念。”
这并不是说我有意把自己当成一座城市。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城市这种说法是可信的,那么每座城市也可能像一个人。因此,我喜欢拿皮茨菲尔德作为想象的对象——这里的路灯像神经一样串联在一起,它的思想在8月下午街道上那层反光的空气中飘浮,它的记忆在1月里从湖面沿着从灰到黑的冰层缓缓向深处坠落——那么,它可能是谁呢?
如果说一座城市像一个人,那么我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把一些城市称为母亲了:麦加被称为“诸城之母”,亚松森被称为南美洲的“城市之母”,开普敦是南非的“母亲之城”。吉卜林(Kipling)曾在诗歌《致孟买城》(“To the City of Bombay”)中这样回忆他出生的城市,“我的城市之母,/因为我出生在它的门口”;他在诗中还描述了个人对家乡的依恋,认为它就像“孩子依恋母亲的衣袍”。
这确实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拟人化的词语来谈论一座城市:城市的精神和灵魂(这一概念至少与柏拉图一样古老),城市的心脏、动脉、肺及骨骼,城市的姐妹,甚至城市的配偶。吉达被称为“红海新娘”。威尼斯有深爱着它也被它深爱的水域,直到现在,威尼斯的总督或市长每年都会按照惯例向海水中投下一枚戒指[2]。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深爱一座城市。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也许会想象城市那张仰起的脸,或者试着想象它刚出生时天空的样子。
——
我穿过一片泥泞的操场,走出中学学校。我父母的一个好友喜欢向别人讲述她家是怎么庆祝感恩节的。有一年我们在她家过感恩节,我走过她座位旁时嘴里嘟囔着:“这是我过的最糟糕的感恩节!”她后来跟我说,当时我只有3岁。
现在,12岁的我对自己说:“这是我读过的最糟糕的中学。”因为里奇——那个和我一起搭树屋、在树林里闲逛、在皮茨菲尔德的货运列车的轨道上寻找被压扁的硬币残骸的朋友——要搬到康涅狄格州了。而里奇之所以要搬走,是因为他那在通用电气公司——这家跨国公司为皮茨菲尔德提供了大部分的高薪工作岗位——工作的父亲晋升了,要去公司总部任职。他有一辆跑车,也很喜欢我,偶尔会带我去射击。
没有里奇的日子我很难过。初中生活很艰难,而里奇性格很坚强,比我受欢迎得多。没有人像称呼我是“书呆子”或“怪胎”那样称呼里奇,也没有人指责他是同性恋。即使他有语言障碍,也没有人敢取笑他。而当里奇和我在一起时,也没有人敢取笑我的语言障碍。也从来没有人会跟里奇指定一个日期,告诉他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然后一帮人等在那里准备揍他,但这就是我今天要面临的处境。
上完最后一节课后,我从储物柜里拿了外套,蹑手蹑脚地穿过那片操场往北走。从昨天开始,我的胃就一直在翻腾。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我对自己说。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在母亲保证不会给学校打电话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母亲对我说,我要站起来反抗。
哥哥也给了些建议。从他七八岁时(那时我五六岁)起,我们俩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会打打闹闹,父母称之为“家常便饭”。我们有时会在家里打起来,有时会在一堆树叶上或院子里我们堆的雪堡上打起来。哥哥每次都会赢,所以当我走在操场上时,我努力地回忆他给我的告诫:“你要尽你所能。”
我继续小心翼翼地走着,一步接着一步。现在我来到操场中央——就是那个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但那个威胁我的人并不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他威胁我的那些话是认真的,那他肯定已经忘了今天的事儿——尽管那些话困扰了我一周多,甚至一个月。
我与几个人擦肩而过,但他们中没有我害怕的那个要我来操场的人。我知道不能回头看,我知道不能跑(而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走到操场北侧,沿着操场对面那条坡很陡的街道往上走。
几分钟后,我走到街道顶端。当我开始沿着另一侧平缓的街道往下走时,呼吸顺畅了许多。我伸手推开没有上锁的厨房门进了家,放下书包,用刚安装好的家里第一台微波炉做了一杯热巧克力,又往碗里倒满多力多滋[3],然后把吃的端到楼上房间的桌子上。在开始写作业之前,我拿出一张白纸,在纸的最上端用大写字母写下我想象中城市的名字。然后,我开始画这座城市,就像是第一次画那样:从乡村蜿蜒而来的铁轨,两条跑道,新建街道那笔直的道路。
注释
[1]此处译文选自梁晶所著的《现象学视阈下威廉斯诗歌美学研究》。
[2]这是一项持续千余年的仪式,每年耶稣升天节这一天,威尼斯的总督或市长会乘坐一艘被称作“尊舫”的船驶向亚得里亚海,将一枚戒指沉入海中,以表达威尼斯与大海的不可分割。
[3]一个美国的零食品牌,上市于1966年,推出了美国第一款玉米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