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4 18:26:13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死亡·情爱·隐逸·思乡
语言·文化·主题
第一章 死亡主题
第一节 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
第二节 “此在”的时间性
第三节 人间情结
第四节 不朽冲动与美人迟暮
第五节 齐死生与归于自然
第六节 沉醉此生与享乐主义
第七节 “忧思”、“闲愁”:无对象情绪
第八节 死亡焦虑与自然观念
第二章 情爱主题
第一节 情爱:文学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历史曲线:迂回发展的中国爱情文学
第三节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第四节 “丁香空结雨中愁”
第五节 “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六节 悄悄散去的暮霭
第三章 隐逸主题
第一节 隐逸:对社会的逃避
第二节 价值重估与个体道德自律
第三节 “身在江海,心存魏阙”
第四节 从全生、虚无到出世
第五节 自然美的发现与展示
第六节 从苦行僧到游乐儿
第七节 陶渊明的意义
第四章 思乡主题
第一节 游子之歌
第二节 异乡中的异客
第三节 流浪与孤独
第四节 游子眼中的时间
第五节 游子眼中的自然
第六节 思乡与恋母
第七节 从“乡”到“国”
后记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
第一章 从心理防御机制到审美的纯粹知觉
第一节 焦虑及其超越
第二节 超功利与纯粹知觉
第三节 “虚壹而静”与认知心理
第四节 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第二章 抽象艺术与人类心理
第一节 空灵的两个基本点
第二节 说“逸”
第三节 空灵与简化的艺术形式
第四节 空灵与“以形写神”
第五节 空灵与抽象
第三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
第二节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第四章 语义破译与意之境的诞生
第一节 意境为“意之境”而非“意加境”
第二节 意境与接受主体
第三节 意境与简化的艺术符号
第五章 自然的世俗化
第一节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第二节 移情说与同构论
第三节 “兴”的特点及其心理学依据
第四节 自然的世俗化与自然的神秘化:一个比较
第六章 创伤与超越
第一节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第二节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
第三节 蚌病成珠与文人的变态心理
第四节 政治悲剧与生命悲剧
第五节 怨刺与游戏
从超迈到随俗
序
引论 庄子:一场打不完的“官司”
从超迈到随俗 上编 庄子人生哲学的超越性结构
第一章 超越的起点:“此在论”及其内在矛盾
第一节 生命的时间有限性及死亡焦虑
第二节 入世活动
第三节 “有知”与“有名”活动
第四节 “有欲”活动
第二章 超越的终点:“无为”的生存方式
第一节 神奇的大宗师
第二节 “道”:超越与遍在的二重性
第三节 “游”:庄子的自由观
第三章 超越的中介
第一节 齐物论
第二节 虚静(心斋)论
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一个心理分析的尝试
第四章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向美学的会通
第一节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庄子研究中的“后现代”误区
第三节 庄子哲学向美学的会通
从超迈到随俗 下编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庄学精神及其现代诠释
第五章 “虚以待物”与本样呈现
第一节 “虚以待物”与“物感”
第二节 本样呈现与“兴”
第三节 心物同构性
第四节 中西美学心物论的比较
第六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
第二节 从“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