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电子政务的效益
2003 年 11 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省部级干部“电子政务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这段讲话简洁、深刻、精辟地阐明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指明了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国电子政务的历史虽不长,但却产生了令世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电子政务产生的最主要效益包括下面内容。
1.5.1 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交易和政府业务流程重组可以减少各项行政费用,为节省政府开支提供新的途径。电子政务广泛采用了网络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政府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有效地驾驭信息,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政府的电子采购:政府将采购需求公布在网上,发出邀约,进行公开招标。在对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都满意的情况下,政府与商家可互相选择在网上结算,完成交易。这样方便、简单的交易方式,可以为政府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以往传统的政府采购要有专门的采购点、派专门的车辆、涉及专门的采购部门,必然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消耗。
(2)电子政务使传统的部门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网上建立的虚拟机关、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实现了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去除了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办公费用、工作人员。
据统计,美国政府通过推进电子政务,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几乎全部提供网上服务,政府的200个局确立了3000条服务标准,简化了3万多项规章,作废了1.6万多页行政法规。在1992至1996年的5年中,减少了24万员工,美国联邦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投资约为1000亿美元,节省行政开支1180亿美元。
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借助因特网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共动用了6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24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6个月后就可对外发布。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普查办法,至少需要动用60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70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后l年才能对外发布。显然,普查的速度、效率与以前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我国,很多行业都与政府机关有几乎同样的工作方式,有些企事业单位更是直接从政府机关转变而来(如国有银行、电信业等)。部门性质不同,但在很多行政事务的处理方面却存在着众多的共性,推广电子政务会给这些部门带来积极的变化。利用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通过互联网处理有关的事务,可缩短整体运作流程,从而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5.2 密切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政府职能将从直接管理转向管理服务。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具有外向型信息服务功能,可以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获取这些信息所需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负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直接沟通和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部门改善服务质量,密切与公众的联系。
英国“电子政府”战略框架中提出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它贯穿英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始终。电子政府的组织按照“生活事件”来组织政府服务,包括学车、出行、生育、搬家、死亡、犯罪等主题。人们只要用鼠标单击所需的主题,就可以找到政府关于该主题的所有信息,如买房、租房、抵押借款、房屋装修与修缮等方面的手续和国家政策。而且提供365天和每天24小时的“无缝”服务,公民办事上网就像看电视换频道一样方便。
我国原信息产业部的政府网站开设了多个互动性栏目,这些栏目拓宽了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渠道,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可收集到许多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部长信箱”栏目为例,2006年前4个月,共收到群众邮件1572封,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意见或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些邮件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已被采纳,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北京市电子政务在线平台(http://eservice.beijing.gov.cn)正式上网运行后,市民们不仅可免去奔波之苦,而且“政府10分钟干了相当于过去一天的工作”。广州市工商局建成、开通企业工商注册和年检并联审批系统,在涉及前置审批的40多个部门中,已有市区两级政府共59个相关审批单位加入了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展审批业务。过去,一个企业从申请领证到最终领取营业执照,短则 2~3 个月、长则半年,如今只需要 8天就可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社会公众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比以往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1.5.3 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提高政府运行的透明度的呼声也日益强烈,电子政府为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有效的载体。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日益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互联网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技术的腾飞、网络个性化服务和移动化网络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和支撑环境。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民主化进程的社会需求面前,信息技术“推波助澜”,成为电子政务强劲的“助推器”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电子政务给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现实可能的条件。过去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段,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往往难以落实。现在,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在我国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立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就通过互联网公开征集公众意见,集思广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数字安全技术的完善,公民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选举登记,了解被选举人的资料,进行电子投票,与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电子沟通,参加在线听证会,获得实时的第一手信息,参与民主进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在事后才得到有关信息。吉林、福建、湖南三省的9个县试点建立了“村委会电脑选举系统”,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自己社区(村)的负责人,农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人民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集中群众智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5.4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IT业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起步较早,最近几年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这与国家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是分不开的。国家为提高政务信息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确提出“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政策和投资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给予了倾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所遵循的策略是政府主导,因为政府是需求方,所以要主导电子政务的建设。企业参与,就是IT业要参与其中。通过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标准化带动产业化,带动IT企业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2001 年,我国政府采购中用于购置电子政务基础设备的总额度为 283 亿元,2002年为350亿元,年增长率达25%。2004年电子政务发展规模达到了400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总方针的指导下,对电子政务建设给予更多的扶持。这些财政投入非常有效地带动了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2003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是指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是指要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覆盖了我国电子政务急需建设的各个方面,涉及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其特点各异,又相互渗透和交融,构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十二金工程”和一批区域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都在提高政务工作水平与效率,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成效显著,使电子政务建设逐步走出“信息孤岛”。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为实现电子政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 年 6 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同比增长 56%,达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2.23亿人),网民规模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更加有效地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均衡发展的信息社会。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电子政务工作的座谈会中,中央提到了两个重要的目标,即到“十一五”末要建成全国统一的政务内网和统一的政务外网,同时全国 50%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项目都要拿到网上来办理。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随着中央“十一五”电子政务总体目标的确立,中西部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将明显加快,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为IT业在农村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应当看到,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国家重要举措。
电子政务建设蕴涵着无限的商机、庞大的市场、客观的利润,以及由此获得的政府资源,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IT业的条件。
1.5.5 提高了行政监管的有效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设“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等“金”字工程。“金”字工程全部由国家主导,目的是实现电子化政府,加强政府部门对经济监管的力度。
“金关”工程的重要作用是遏制以伪造假单证、假批文和假印章进行的“三假”走私、骗汇、骗税活动。1996 年,全国海关查获“三假”走私案件案值为 7 亿元,1997 年为14亿元,1998年上升为21亿元。在实现通关信息化以后,1999年,“三假”走私案件案值迅速下降为3亿元,并且多是1998年以前的积案。2000年开始,此类案件基本绝迹。“金关”工程不仅较彻底地打击了走私活动,并且保障了国家外汇储备安全。
“金税工程”始于1994年,是整个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全国税务机关信息共享,全面加强对税收的各税种、各环节的监控和管理。2001 年,由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督办了 57 起虚开发票案件,共涉及113户企业。其中,属于2000年“金税工程”开通以前虚开的有40户,2001年上半年虚开的有68户,2001年7月1日“金税工程”全面开通后,下半年虚开的只有5户。可见,“金税工程”实施后,案件数量明显下降。“金税工程”为税收连年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全国税收突破1.5万亿元、增加额超过2500亿元,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成多,这其中“金税工程”功不可没。
2005年9月,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金税工程三期项目建议书》,标志着金税工程三期正式批准立项。金税工程三期建成后,将有利于税务部门加强对各税种的控管,有效打击涉税犯罪行为;防范和遏制腐败,加强队伍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提高税务部门工作效率和税收征管质量,营造公平纳税的环境,实现方便、快捷地纳税。此外,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