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吃的中老年人更长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营养篇:中老年这么吃步步为“营”(1)

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感到,身体不如从前强健,记忆力也逐渐衰退,精力也不像年轻时那样旺盛?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也逐渐走下坡路,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疾病或许就会悄悄找上门。WHO提出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中位列第一的就是“合理膳食”,可见想要远离疾病,健康养生,饮食营养决不容忽视。

岁月流逝,健康为何流失

人到了40岁后,身体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衰老现象;50岁后,人的衰老速度开始加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理功能和营养需求也会改变。全面均衡的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可以减少老年人的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研究人员观察了近7000名成人,并注意到有些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而有些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为了找出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集中研究了这些成人的健康习惯并确定了影响生理年龄的6项因素。其中,3项与营养相关——饮食有规律、体重控制、戒酒或适量饮酒,其他3项是规律而充足的睡眠、戒烟、经常锻炼。

营养是影响生理年龄的因素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使人健康,看起来更年轻。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6%以上的住院患者及38%的社区老人都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这是调查在16个国家调查后得出的数据。相比年轻人,老人营养不良的后果更严重,如果半年内体重下降5%,老人的死亡率就会上升。生活条件好了,营养不良的情况为何还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中老年人生理功能减弱,导致营养吸收存在障碍。

1.胃肠道功能:老年人的胃液分泌与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老年人经常发生消化不良的状况,引响铁、钙和维生素B12的吸收。此外,胃肠胀气、恶心与胃痛是由于食用某些高蛋白食物所致,而不吃这些食物,将使营养摄入减少。

2.肾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肾单位逐渐减少,影响体内废物的排出。

3.口腔的变化:牙齿缺损、牙周炎或不合适的义齿是老人常见的口腔问题。咀嚼困难使老人因避免吃肉食、硬食与粘牙的食品,而营养摄入减少。

4.感觉器官的改变:舌上味蕾消失,使老人失去对甜咸的味觉,抱怨吃的食物又苦又酸;嗅觉减退使很多老人失去享受食物令人愉快的香味;听觉减退使老人不愿意与大家一起进餐,以避免交谈;视觉减退使老人失去食物颜色的刺激,并在夹食物时发生困难。

5.运动功能的变化: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退休后人际交往减少,离群独居,购物烹调兴趣降低,膳食摄入量减少,营养摄入减少。

6.药物的影响:人上了年纪,往往有不少慢性病,需要服用各种药物。很多药物对营养的消化、吸收与利用有影响。如便秘时,服缓泻剂,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使矿物质如钾、钙、镁、钠的吸收减少;服用激素会使老年人对维生素B6、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服用降血胆固醇的药物会使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不良与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减少。

老年人通常会缺哪些营养素

人上了年纪,身体的消耗随之下降,每增加5年,约下降10%。消耗少了,需求同样也变得少了。这样说来,老年人的营养需求比起年轻人是减少了,主要表现在能量需求方面,但是,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则没有减少。由于身体消化吸收能力的下降,嗅觉、味觉退化等因素,很多老年人会出现严重的营养素缺失。

中国营养协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无论对于18岁还是70岁的人而言,各种营养成分的推荐量基本相同;有些营养成分,老年人的需求量更多,究竟有哪些是老年人容易忽略的营养素呢?

1.蛋白质

老年人的新陈代谢会减速30%,对蛋白质的利用能力在降低,但分解代谢的能力却有所增强,因此极易出现蛋白质缺乏,可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或可出现皮肤干燥、松弛等问题,并易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死亡。

老年人每天应按照每千克体重1~1.25克的量摄入蛋白质。鸡蛋、牛奶、鱼、虾、瘦肉等食物都含有优质的动物蛋白,大豆的优质蛋白质含量则在含植物蛋白的食物中最高。

2.钙和维生素D

我国一项对843名50~80岁人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钙问题,这与年龄增长带来的骨密度下降及骨量丢失有关。我们知道,维生素D是一种促进钙吸收的营养素,我们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靠晒太阳或体内自造,或靠补充多种维生素制剂来获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造维生素D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因此,老人很容易因缺钙而骨折。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我国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1000~1500毫克钙;美国专家则建议,老年人可每天补充50微克维生素D。

3.维生素C、维生素E

英国营养学家约瑟夫·皮梭在《完全健康》一书中指出,20%~50%的老年人缺乏维生素C;23%的男性和15%的女性缺乏维生素E。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维生素C的最佳摄入量应为200~300毫克,最低也不应少于60毫克。否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烦躁不安、生长迟缓等问题。

维生素E的缺乏则可能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皮肤干燥等问题。各种植物油是维生素E的最好来源。若口服维生素E制剂,日剂量应小于300毫克。

4.B族维生素

《完全健康》指出,超过20%的老人缺乏B族维生素,其中71%的男性和91%的女性缺维生素B6,而维生素B12的缺乏则更普遍。此类营养素的缺乏容易引起代谢障碍,使人出现食欲不振,并可能诱发便秘、神经炎等多种疾病。

B族维生素的最常见来源就是粗粮、豆类和薯类。如果把一天中摄入的300克精白米面换成粗粮,来源于主食的维生素B1摄入量就能提高4倍。

5.铁

各种矿物质中,铁是老人最容易缺的营养成分。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21.5%患有贫血,而这与缺铁有很大关系。老人通常以吃植物性纤维食物为主,且患慢性病较多,如长期服用四环素、抗酸药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要补铁,应该多吃些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血、内脏和瘦肉。

6.钾

这一营养素缺乏在老年人中较多见,它对保持健全的神经系统和调节心脏节律非常重要,还能防止中风。豆类、瘦肉、乳制品、蛋类、香蕉等,都含钾丰富。水果汁、蔬菜汤、肉汁中钾含量也相对丰富。但肾功能衰竭致血钾偏高者要限制食用钾含量高的食物。

7.锌

一项对600余名中国老年人的锌营养状况调查表明,老年人的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青年人,锌摄入量也未能达到每天15毫克的推荐标准。许多老年人常见病,如糖尿病、肿瘤、感染等都可引起缺锌。此外,老年人喜欢清淡饮食,消化、吸收功能较差,也是造成缺锌的原因。缺锌后,老人多会出现胃口不好等问题,建议适当提高肉、禽、鱼、蛋等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

8.铬

有研究指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众多,与老年人缺铬有一定相关性。铬缺乏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下降。啤酒酵母、黑胡椒、肉奶制品、全谷物中铬含量较高,而精制的粮食和糖中含铬很少。

9.镁

《完全健康》中的数据显示,老人从日常饮食中,可以获得15%~25%的镁。正常情况下,人是不会缺镁的,但如果膳食不合理,偏食,吃得过于精细就易缺乏。老年人食量小,加上有慢性病,也可能导致缺镁。如果经常出现小腿抽筋,不宜盲目当作缺钙处理,而应及时请医生检查,看看是不是缺镁的表现。

中老年人合理安排饮食六原则

40岁以后,人的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尤其是许多从事非体力工作的人,很容易因过食、饱食而导致营养过剩,发生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所以,进入中年时,就应该注意合理安排饮食。

原则一,要适当减少食量和少吃甜食

如果活动量不大,便应减少热量摄入(主要是减少粮谷类主食)。不少中年妇女有吃甜食、零食的习惯,也应有所节制。研究发现,粮谷类主食和甜食中的糖类可使肝脏合成脂类的功能增强。特别是本身有高血脂的人进行高糖饮食,三酰甘油水平可以增高4~5倍,很容易引发脂肪肝和心脑血管病。

原则二,主食不宜过于精细

不少中老年人不喜欢吃糙米粗粮,只吃精米、精面。精米、精面口感虽然好,但由于经过精制加工,钙、硒、铬、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大幅度减少。若长期以其为主食,血中胆固醇的水平会逐年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而全谷物食物与粗杂粮,如小米、玉米、红薯等,所含人体需要的微量营养素及膳食纤维比精米精面多得多。其中富含的维生素B1,有助于维持人良好的食欲;而膳食纤维不仅能促进胆固醇与肠内毒素的排泄,还能让人产生饱腹感。所以,中老年人应该吃些粗杂粮。

原则三,饥饱要适度

中老年人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和消化酶分泌的相对减少,对饥饱的调控能力较差,往往饥饿时会发生低血糖,过饱时会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净素食老人,由于进食的全是植物性食物,耐饥性较差,因此应少食多餐,按时进食。

中老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进食三餐,最好再增加两三次副餐。副餐可选食豆奶、豆腐脑、花生糊、核桃酪、各种咸甜粥、水果等食品。3次主餐的间隔时间为4~6小时,副餐放在主餐之间和睡前1小时。中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体力活动较少,以每餐八九分饱为度,七成饱为佳。

原则四,晚餐不应过迟、过丰

晚饭时间过迟,吃后坐着看电视或很快上床睡觉,对健康极为不利。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在晚间让大鼠进食高脂肪食物,这些大鼠血液中的脂质水平会急剧上升;而在早上或中午同样进食高脂肪食物,对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影响不大。如果晚餐再多荤少素,过于丰盛,不只增加胃肠负担,还会加重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促使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

原则五,应尽可能保持饮食规律

很多中年人忙于工作,生活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对身体健康很不利。中年人应该尽量根据自己条件,多在家吃家常饭,争取做到一天三餐规律化。如果在单位食堂吃自助餐,就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多吃动物性食物。如果要应酬,则应少饮或不饮酒。

原则六,低油低盐、少味精酱油

尽量以蒸或煮的方式来烹调,以减少油脂的摄取。如果是在外面用餐,可要1杯白开水将菜稍微过一下。少吃加淀粉后经油炸或炒的东西,因为淀粉容易吸油,像炒面、炒饭、水煎包、葱油饼等,通常很油腻。味觉不敏感的老年人吃东西常觉得索然无味,食物一端上来就猛加盐、频蘸酱油,很容易吃进过量的钠,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

能量不平衡,疾病更易找上门

能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如同汽车行驶需要燃料做动力一样,人类一切生命活动也需要能量做动力,没有能量就没有生命。能量本身不是营养素,它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所释放出来的。

食物释放出的能量用来维持体温和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自我更新,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除等都需要能量。即使在睡眠时,呼吸、消化、内分泌、循环系统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

在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中,脂肪的单位产能量最大,每克脂肪产热37.53千焦;蛋白质和糖类则均为16.68千焦/克。脂肪和糖类则承担了能量提供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蛋白质虽然也可用来供能,但由于其构成身体及组成生命活性物质(如各种酶、抗体等)的重要职责和它在体内有限的含量,所以应尽量使它受到保护,而不是被作为能量“燃烧”而消耗。

因此,三大产热营养素在人体内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按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和特点,蛋白质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10%~15%,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25%~30%,糖类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55%~60%。

能量总是在摄入量与消耗量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称为能量平衡,评价体内能量平衡的公式可表述为:

能量平衡=摄入能量-消耗能量

能量“正”平衡: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即能量过剩,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沉积。

能量“负”平衡: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入不敷出”,这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会被“动员”起来提供能量,体重就会因此而减轻。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使能量的摄入量与消耗量大体持平。如果能量长期不足,人体将逐渐消耗储备的糖原、脂肪直至肌肉,会让人易疲劳、无精打采,出现低血糖,还会导致骨骼肌退化、贫血、神经衰弱、抵抗力下降等;能量过剩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等,而体形偏胖者则多属于能量摄入过多或活动量过小,剩余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形成中心性肥胖或超重。

中老年饮食三字经:碎、素、水

前面的文章提到,中老年人易出现干扰营养摄入的问题,如口腔疾病、咀嚼能力降低、肠道消化功能下降等。那么,该如何保证中老年人的营养摄入呢?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吃粥或者喝汤,这样不用咀嚼也易消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被动的方法,虽然解决了吃下去的问题,但是粥和汤中的营养成分不全面,也可以说营养素含量极低,长期只吃粥喝汤,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