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蛛丝马迹巧辨谎言
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把死尸说活,活人说死,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即使在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下,仍有大量的破绽和堵不完的漏洞。
说谎是弱者的策略
说谎总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人,其内心一定有软弱之处。
说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而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不必要,而且足以成为一种弱点。但对于一个不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来说,那么他就不得不经常依靠诈术来欺人,从而成为一个骗子。
欺人之术有三种。第一种是沉默。沉默就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第二种是消极地掩饰。这就是说,只暴露事情中真实的某一方面,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些部分。第三种是积极地掩饰。即故意设置假相,掩盖真相。经验表明,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因为沉默者肯定有机会听到最多的真相,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对一个长舌人披露内心隐秘的。
善于沉默的人,往往显得有尊严。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饶舌者都是空虚可厌的人物。他们不但议论知道的事情,而且议论他们所不了解的事情。还应当注意,在观察人的时候,最微妙的莫过于注视他的嘴部线条,表情是内心的显露,其引人注意和取得信任的力量甚至超过语言。
装假有时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因为对一个可能了解内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许多人之所以说假话,有时正是为了保持必要的沉默,而不得不穿上的一件罩衣。
说谎会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最终势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因此,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保持正直真诚的名誉,培养成善于保持沉默的作风,又掌握掩饰真情的适当分寸。
解除说谎者心中的武装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里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使他除去武装,就是关键所在。如果这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词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例如你对说谎者说:“你有什么话干脆直说好了,不用跟我兜圈子撒谎。”这样去攻击他,是不会产生效果的。我们应该在对方有些动摇的时候,找出他的弱点去攻击他。不过,如果对方硬要坚持他的谎话,那么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使他解除武装。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他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他解除心中的武装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闭得紧紧的海蚌一样,越急着把它打开,它就闭得越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戒备,一会儿它就自然地打开了。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呢?
1.要使对方有安全感
如果对方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的时候,我们最好这样说:“你把实话说出来。不要紧,事情不会很严重的。”
这样一来,他就会认为他的处境已经很安全,不会顾忌说出实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叫他说出实话是不困难的。
要使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必须使他对你产生信赖,他对你产生信赖之后,才会对你吐出真言。
信赖—安全—自白。
利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去套取对方的自白,要比使用强硬逼供的手法更容易达到目的。当然,如果你只是装出笑容讨好对方,那对方就不会怕你了。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认为“我实在不敢对这种人说谎”才行。简单地说,我们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因为你的影响而把实话完全吐露出来。
还有一种技巧跟刚才所提的完全相反,那就是故意把自己装成很容易上当的样子,使对方对你没有戒心而很自然地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使他在得意忘形之际,无意中露出马脚。这种方法用来对付傲慢的人是最好不过的了。
据说美国的律师在法院开庭审问的时候,也常会反复地运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太露骨的话,就会留下漏洞,无法达到目的。
2.要追根究底
这种方法和前面所说的方法完全相反。去追根究底,有时也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假如对方仍有辩白的余地,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因此只有在他被逼得无法再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他才会自动解除武装、说出实话。
洛克希德贿赂案中许多有力的证人,在最后终于供出了真相,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被逮捕之后,办案人员利用追根究底的方法使他们说出实情来。由此可知,没有约束的交谈,远比追根究底的方法差。
3.攻其不备
不管是多么高明的说谎者,如果遇到突然而来的攻击,也会惊慌失措,不得不投降。
一位资深律师曾经说道:“在询问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时,不要马上询问证人,等他回到证人席之后,再突然请他回来,重新询问,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使其不御,则攻其虚。”
因为我们乘虚而入,对方没有防备,自然就会放下武器投降了。
谎言的本质是欺骗
谎言可能有一千张面孔,但它却只有一个身躯:欺骗。要摆脱受它欺骗的局面,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撕开其伪装的面孔,让它虚假的面目暴露出来。
现代社会,困扰我们的谎言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商人们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不断编造出新的谎言招揽顾客,我们稍一不慎,便会落入他们的圈套。轻者吃亏上当,买回物不称价的商品,重者可能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这些谎言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列举进行剖析,只简单地列举以下两种对其管窥蠡测。
1.冒名冒牌,鱼目混珠
东京的迪士尼乐园,自1983年开业以来,很受人们欢迎,不但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此游玩,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人士来此观光。可是这个东京迪士尼乐园的确切地址是在千叶县,因此准确地说应叫“千叶县迪士尼乐园”。
但是,如果真用“千叶县”这个名称的话,来此游玩的旅客一定会减少许多。因为游客看到这个名称便立刻会得出两条结论:首先这个游乐园离东京一定很远,去观光多有不便;其次,这个处在千叶县的游乐园可能是乡下人搞的,设备和环境也一定不太理想。但现在命名为东京迪士尼乐园,人们就会用“东京”这个名称而理所当然地断定:这个乐园离东京一定很近,而且设备和环境肯定都是一流的,结果各路旅客都纷纷慕名而来。这种假借名称,使人发生误会的例子见得最多的是广告。
著名的女影星为香水、化妆品做广告,就让人们产生这样的推论:女影星之所以如此漂亮,富有魅力,就是因为用了那种牌子的香水或化妆品;反之,用那种牌子的香水和化妆品也就会像影星那么漂亮,富有魅力。
在某种食品或酒料上冠以“宫廷”、“御用”等字样,人们就产生这样的错觉:既然是宫廷里的食品,质量一定是最好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食品,我享用了,说明我的地位也非同凡响。
事实上呢?那些香水、化妆品同影星唯一的关系可能只是生产厂家通过广告公司付给影星的一笔巨额报酬而已。那些食品呢?压根儿就和皇宫御用沾不上边。即使是皇宫御用又怎样呢?就拿西湖龙井茶来说吧,过去在进贡朝廷时,只是狮峰上几十株树所采的茶叶才成为真品,如今是整个狮峰山上数万株茶树所产茶叶都叫龙井,与当年的贡茶又有多少联系呢?更何况还有好多外地的茶叶偷偷地用龙井茶叶的包装,盗用其名倾销各地,如果说龙井村的茶叶与贡茶多少有点关联,好歹还名副其实,但那些冒名的龙井简直就不堪入口了。
对这些冒名的东西,我们绝不要被它所冠的那些名号所蒙蔽。不论它是美国口香糖还是英国巧克力;也不管是天王巨星饮用的啤酒,还是皇帝太后吃的点心,我们只看它自身品质的好坏,而不必理睬其牌号名头。如此一来,它就骗不了我们。
2.装神弄鬼,制造抢购假象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好贪便宜怕吃亏的心理,商人们就往往抓住我们的这种心理强迫推销他们的商品,等我们把它买回家去,往往发现,它们除了堆墙角外,很少能派上真正的用场。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广告,“三日之内,本商品五折销售,欲购者从速”、“只限于最先购买的五十个幸运者”、“从下午一点至一点半,本店为你特别服务”、“买××牌洗发精,赠××牌皂一块,五千块香皂,赠完为止,机不可失”。这种限定时间、限定销量的广告宣传,的确很好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弱点。
儿童中间,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单给他糖果吃时,他可能会使劲摇头表示不要,若在旁的其他儿童都要,这位儿童必定会伸手讨取,小孩的这种心理倾向到了成年后也不会消失。
如果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买到的物品,人们绝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如果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就会有人抢购。看到其他顾客抢购,自己不买的话,就会觉得吃亏,这时候,即使是价格极昂贵的东西,大家也会倾囊而出,大肆抢购。
另一种强制推销的方式是制造合理的廉价原因。常言道:“便宜没好货。”人们对于极其廉价的商品往往怀有戒备心。因为“这么廉价的商品一定有某种缺陷”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某种商品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而降价,其廉价原因是合理的,且能令人信服,则同样能吸引大批顾客前往抢购。
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工厂倒闭,产品处理”、“拆迁大拍卖”、“清仓大拍卖”等。的确,这些商品很便宜,而且便宜的理由也并非质量不好。于是对于顾客而言就认为自己不是买价廉的次货,而是赶上了买便宜货的好机会,因为工厂倒闭,产品的确需要处理;拆迁商场存货真的会甩卖;换季后的服装价格比刚上市的服装价格要低许多。消费者只顾着为自己找理由参与抢购,待东西买回家后,才发现价格并不低,质量更成问题。此时,后悔也晚了。
俗话说:“贪贱买穷。”花大量的钱买便宜而不实用的商品是消费观念不成熟的表现,被“抢购”谎言所蒙蔽而买不需要的商品,更是幼稚的举动。
对这一类谎言,顾客立即想到的应该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那诱人的低价或再不买就没有了的担忧,前者才是你购买商品的目的和主题,后者只是商人设下的骗局。要识破他这个骗局,就得抱定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我并不需要这种商品,即使白送也坚决不要。这样一来,任何谎言都无法掏空你的钱包。
好话背后有企图
一个人只要有权或有钱,他身边必定会有一些拍马逢迎的人,“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他们的目的无非是要攀龙附凤,借你的权力或金钱之便,为自己谋取升官发财的机会。有的更是借此招摇、敛财、敲诈等,不一而足。
陈小姐快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一次,她乘火车去看姑母,这时候走过来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子,他指着陈小姐旁边的空位很有礼貌地问:“对不起,请问这儿有人吗?”
陈小姐点点头,说了声请。这位先生便坐下来,非常爽朗地自我介绍道:“我叫李胜文,是深圳的开业律师,很高兴认识你。”
陈小姐朝他友好地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李先生转过脸来仔细地打量着陈小姐,很惊讶地叫了一声:“天哪,怎么会这么巧,我们又见面了!”
陈小姐吃惊地望着李先生很久,脸上布满疑惑:“对不起,你肯定是认错人了。”
“不,我没有认错,你还记得去年夏天在北海海滨浴场吗?”
陈小姐摇摇头:“我没有去过北海。”
“你怎么会忘记呢?当时你在北海浴场时可真开心呢,你那么漂亮、迷人,我们好几位男士都被你迷住了,差点儿还为你打架呢。”
“这是真的吗?”陈小姐忍不住问自己。是的,她曾经梦想过自己要去北海海滨度假,可是一直没有实行。
“你真的一点都不记得了吗?当时你穿着一件浅绿色的游泳衣,上面还绣着几朵小绒花,真是太漂亮了。”
陈小姐的确喜欢绿色衣物及丝绒花,今天她还穿着一件绿衬衣呢,领尖上分别绣着两朵绒花。不过,不细心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说真的,北海的牡蛎可真是不错,你吃牡蛎的样子可真够优雅的……”
李先生继续追述着去年他们在北海海滨的故事,陈小姐渐渐相信了他所讲的故事,还不时指出李先生讲述中不准确的地方。
接着,他们谈到了彼此职业生涯中的许多事情,李先生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让陈小姐发出欢快的笑声。他们谈笑风生,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多年的老相识了。
车到广州站,李先生告辞下车,两人互留了电话号码。陈小姐一直目送他走出月台。
列车从广州站开出后,列车员走过来验票,陈小姐一摸口袋,大惊失色,她装有五千多港币的小包里空空如也,火车票也不见踪影了。
列车员问清情况后,叫来了乘警。乘警把一本厚厚的照片簿摊开到陈小姐面前:“这是一些经常在我们列车上进行诈骗和偷盗的嫌疑犯的档案,你看能找出那个可恶的家伙吗?”
陈小姐打开簿子,一页页翻动着,其中一张照片上的先生和李先生实在太像了……
这个故事再一次向我们说明:谎言说一万遍也会成为真理。那个骗子李先生一遍又一遍对陈小姐进行攻心战术,描述那次子虚乌有的北海海滨之行,让陈小姐在不断重复与强调中掉入幻觉之中,进而和骗子一道欺骗自己。
说谎者的小动作
在社交场合中,你也许有幸能看到说谎者。当然,当时你并不知道他在说谎,除非谎言当场被揭穿。然而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多数人是在事后才知道,那是因为谎言已付诸行动显现出来了。而在当时你是毫无防备的,也许说谎者惯于此道,让人信以为真,但是总有一些动作显现出他刚才说了谎话,只是你没有留意观察而已。
1.掩嘴
这是一种明显的孩子气的动作,用拇指触在面颊上,将手遮住嘴的部位称作掩嘴。也许说谎者大脑潜意识中使他想忍住那些欺诈的语言,而导致了掩嘴这一动作。还有人假装咳嗽来掩饰其捂嘴的动作。如果一个同你谈话的人常伴有掩嘴的动作,说明他也许正在说谎话。可当你讲话时,听者掩着嘴,说明也许听者觉察到你在说谎话。
2.揉眼睛
说谎者为了防止别人看出其虚假的表情,常用这种动作掩饰自己。说谎时,男人一般用力揉眼睛。如果说了大谎,他讲话时经常会向别处看,通常会向地板上看,女人说谎时通常轻揉眼睛稍下的部位。
3.挠脖子
说谎者讲话时常用写字的那只手的食指挠耳垂下方部位。有趣的是这种动作通常要挠上5次左右。
4.摸鼻子
这种动作是老练、乔装的形式。摸鼻子动作包括在鼻子下方揉几下,或者很快地揉一下,甚至摸鼻子也摸得特别快,几乎不容易察觉到。有一种关于摸鼻子动作产生的解释是:当相反的想法进入脑子时,潜意识就会指令手去掩嘴。然而在掩嘴的最后时刻,为了使动作不明显表现出来,手又不知不觉地离开面部,快速摸鼻子就这样形成了。
5.搓耳朵
这种动作常暗示着听者没有听出谎言。搓耳朵的变化形式还包括拉耳朵,这种动作是小孩子双手掩耳动作在成人动作中的一种重现。搓耳的说谎者还会用手拉拉耳垂或将整个耳朵朝前弯曲在耳孔上,后一种动作也是听者厌烦了的标志。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几种小动作虽不是判定谎言的直接依据,但是起码能给你识人作为一种参考。
从面部表情看穿谎言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谎话,而且常常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说实话又说谎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时常利用面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例如,因违章而受到交警训斥的司机,为了避免把事情搞得更糟,往往故作笑脸,表现得服服帖帖;一对正在家中相互赌气的夫妻,一旦有贵客来访,便会装出没事的样子,笑脸相迎,由于面部表情动作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两重性,它既包含了情不自禁的表情,也包含了有意控制的表情。就前者而言,可以看到真实的表情;就后者而言,可以自觉地对面部肌肉加以控制,从而以虚假的表情来干扰真实的表情。
1.可靠肌肉
许多人虽然不能故意地把嘴角往下拉,但是在觉得悲伤、忧愁的时候,其嘴角却会自动下拉。正因为这一类面部肌肉难以用意志加以控制,所以情绪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可靠肌肉”。
“可靠肌肉”的主要活动地点是额头。当人们在悲伤、忧愁、焦虑以及产生负罪感时,面部最引人注意的是额头,其余部分常常没有特殊的表情动作。
当人在害怕、着急、担忧之时,眉毛会奇特地扬起,上眼皮会抬起而且拉紧,扬眉常可以作为感叹和惊奇的信号,或者作为不相信和有所怀疑的信号。
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提升,委屈时嘴巴微撅,惊讶时嘴巴张开等。其中,生气时最容易辨别的印迹就是嘴唇变薄,即可以看到的嘴唇红色部分会减少,但嘴唇并不会萎缩或压紧。假装生气而产生的嘴唇变薄,往往是故意压紧嘴唇所造成的。
2.瞳孔变化
瞳孔的大小变化也反映情绪活动的变化。当情绪激动时,瞳孔就会扩大,这种情形是说谎者自己无法控制的,而且说谎者往往也不会想到要花精力去防止或掩盖这一泄露秘密的印迹。当然,瞳孔扩大只表明情绪激动,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情绪却不能仅由此得出结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注视方向
眼睛的注视方向或视线能反映出人的心情和意向。例如,在社交场合,地位不同的人,其注视方向就有明显不同,小人物总是倾向于注视大人物,而大人物则习惯于忽视小人物。比如一个和善顺从的小人物走进会场,他的眼光会先逡巡全场,然后盯住那些大人物瞧。每当谈笑、争议或表示个人意见时,小人物的视线总会瞟向大人物,以观察其反应;而大人物在谈话时则往往只注视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不过在质问时,大人物会直视对方,而小人物则往往不敢回以正视,回答时视线不住地往下低垂或望向别处。
在通常情况下,眼睛的注视方向及其停留时间所流露的信息主要有:
眼对眼的长久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通常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时,常可被认为对对方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此平均值者,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方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区域,表示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嘴部之间的区域,为社交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与双眼之间的区域,则为旨在营造严肃气氛的注视。
回避对方的视线常表明不愿被对方看穿自己的心理活动,或心虚,或害臊,亦可能是厌恶、拒绝。
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想被发觉,等于是在说:“我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想看你。”
歪仰着头并斜着眼睛看人,是一种盛气凌人或满不在乎的表现,其意思等于是说:“你算老几?”或者“你能把我怎么样?”
视线闪烁不定或左顾右盼,常产生于内心不稳定或不诚实之时。
眼睛不住地朝地下看,常产生于心情沮丧或悲伤之时。
说到测谎,人们注意得最多的是“正视”。人们总是怀疑那些不敢对己正眼相看的人,认为他们必定有某些事情需要加以掩饰。说谎本身就会使说谎者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视线与对方相会,看到对方那怀疑、探究的目光,则更会引起心理紧张的加剧,因此说谎者会本能地回避与对方的视线相接触,以降低紧张程度。
4.眨眼频度
人通常每分钟眨眼5~8次。眨眼这个动作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此外,当人的情绪产生波动时,眨眼的动作就会明显增加。
因情绪的不同而产生的眨眼方式有连眨、超眨、挤眼等。连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连续眨眼,通常是犹豫不决或考虑不成熟的表现,有时也是竭力抑制激动的表现。超眨是指那种幅度夸张、速度较慢的眨眼动作,它通常用于表示假装惊讶的戏剧性表情,仿佛是在说:“我不相信我的眼睛,所以大大地眨一下以擦亮它们,来确定我所看到的是事实。”
挤眼是用一只眼睛给某人使眼角,表示两人之间有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和我此刻所拥有的秘密,其他人无从得知。”在社交场合,两个朋友间互挤眼睛,是表示他们对某个问题有共通的感受或看法。但两个陌生人之间若挤眼睛,则无论性别为何,通常都有强烈的挑逗意味。
如果眨眼的时候眼皮不是立即回收,而是保持闭上长达1秒钟或1秒钟以上,就称为闭眼。这种闭眼动作是下意识的,当事人自己很难意识到,它表示厌烦、不感兴趣或藐视、蔑视等意思,而且不同程度地暗示出当事人高人一等、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在社交场合有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是性情高傲或孤芳自赏者。
5.脸色变化
面颊的颜色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变红和变白。
人们最常见的面颊变红经常出现在害羞、羞愧或尴尬等情形中,脸红也是愤怒的表示,愤怒时,面颊瞬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面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
当愤怒中的人们想极力抑制自己的怒气和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其面颊肤色会变得苍白,当人们处于惊骇的情绪状态下,面颊肤色也会变得苍白。
面颊颜色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造成的,是难以人为控制或掩饰的,但也可能他所要隐瞒的正是羞愧或惊恐本身。
6.表情时间
表情的时间长短也可反映出说谎的印迹。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表情的停顿时间、起始时间(开始表情时所花的时间)和消逝时间(表情消失时所花去的时间)。
停顿时间长的表情很可能都是假的,比如10秒钟或10秒钟以上的时间,甚至是停顿5秒钟时间的表情也可能是不真实的。除了那种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痛欲绝等之外,自然的表情都不会超过4~5秒;而且,即使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而是一阵阵地、短暂地出现,只有象征性表情和嘲弄式表情是长时间地存在着的。
起始时间和消逝时间,其长短是没有固定标准可言的,如果惊讶的表情是真的,则可能起始时间、停顿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加起来还不到1秒。如果这种表情的时间很长的话,就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嘲弄式惊讶,亦即故意装出惊讶的表情来嘲弄对方;二是装出惊讶,即没有受惊却故意摆出惊讶的样子来;三是象征性惊讶。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装出惊讶的表情,但是装得极像者非常少,因为自然的惊讶表情起始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
察言观色识破谎言
俗话说:放屁脸红,做贼心虚。通过察言观色可以判断一个人说的是谎话还是实话。
日常生活中,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而言,身体语言和自然语言有明显的差异,那就是身体语言的用法,身体语言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感觉和最内在的需要与渴望,因此对身体语言的仔细观察,不仅有助于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同时还能真实地发现说话者不肯在言谈中直接透露的实情。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我们透过语言看透说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透过说谎者身体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发现说谎者隐藏的目的。
说谎的人说话时总是扯开嗓门,慢条斯理,他们还会出口误,重复句子,改变话题,反复地说“嗯、啊、哼、哈”之类。说谎者也总是避免使用事实,而是更多地用一般的语言,并且常常在谈话中卖关子以减少露馅的可能性。说话的速度也可以提供线索,但是通常是以不同于这个人平常说话的方式出现的。一般说来,着急的、说话快的人在说谎时,由于着急加剧,往往会放慢说话的速度。然而,那些通常不着急的人在说谎时,一般会说得比平时快。
人在说谎时很少笑,如果他们笑了,那也是非常勉强的,是挤出来的笑。勉强地笑出现得较快,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以不规则的方式消失。识别假笑的另一种方式是寻找眼睛与嘴巴之间的不协调,因为一个说谎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迫使眼睛发笑。
手是人的另一张面孔,是发现说谎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实验表明,那些被要求去表演自己说谎能力的人常急剧地减少了手的动作。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手能够表达多种信息。因此,那些想说谎的人,由于担心自己的手会泄露他在说谎,便往往试图使自己的手保持不动,或者把它们藏起来。如前边介绍关于说谎者的小动作一节所述,在观察手的时候,还要注意说话人在说话时是否不自然地进行自我触摸,如摸鼻子、下巴和嘴巴。通过这种方式,说谎者可以在欺骗跟他说话的人的过程中得到放松,消除紧张。而且,与手势相伴的是,说谎者往往不停地变换姿态。
除眼睛外,脸部表情是说谎者最容易作伪的部位。这给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诚意时带来了麻烦,因为研究表明,有信任感的听者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脸部及其表情,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既然脸部最难揭露骗局,那么,作为一个持怀疑态度的听者,你应该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声音、眼睛和手势。
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把死尸说活,活人说死,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即使在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下,仍有大量的破绽和堵不完的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识破谎言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认清对方的目的,搞清了他的目的,任他变换什么花招,都可以玩之于股掌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利用证据对付谎言
要使说谎者说出实话,最高明的手法就是拿出有效的证据,尤其是物证,它的效果更大。
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做武器,是识破谎言最好的手法。不管对方如何狡辩,只要我们有确凿的证据,他就不得不俯首承认。
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证据,如果运用不当,证据也会失去效用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机是否运用得当?如果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拿出证据来印证,那么证据的价值可能就大大地减低了。
如果我们在提出证据之后,还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不是又让他获得了一个狡辩的机会吗?
那么,证据要同时提出还是逐项提出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看证据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决定。
至于我们握有的证据究竟有多少,绝不能让对方知道。尤其是当你只有少许证据的时候,更要绝对保密。总之,证据是一种秘密武器,证据越少越要珍惜,否则失败的将是你而不是对方。
不到决定性的时候,不要让对方知道,或者显露自己手中的证据。你必须一面静听对方的陈述,一面在暗中对照证据;同时,也要考虑对方手中证据的可靠性,使紧握在手上的证据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以上所说的方法,到底使用哪一种比较好呢?当然,这要看对方的情况而定了。有时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收到效果。
我们并不是像警察一样要使犯人坦白,我们只是想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去透视别人,如何诱使别人说实话。
如果我们像警察一样,以审问犯人的方式去对待别人,那不是会得罪许多的人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才是。
从言辞看穿谎言
说谎者最为留意的正是说话时言辞或字眼的选择,因为他不可能控制和伪装自己的全部行为细节,他只能掩饰、伪装别人最注意的地方。
由于懂得人们注意的重点是言辞,因此说谎者常常谨慎地选择字眼,对不愿出口的话仔细加以掩饰。他们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外,用言辞来捏造或隐瞒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的。此外,说谎者还可以通过说话而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改自己的“台词”。
1.口误、笔误
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很多说谎者都是由于言辞方面的失误而露馅的,他们没能仔细地编造好其想说的话。
即使是十分谨慎的说谎者,也会有失口露馅的时候,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口误。
人们常会在言辞里违逆己意,同时在内心中潜抑着矛盾,以致稍一大意就会说出本不想说的或相反的话,从而在口误之中暴露了内心的不诚实。因此,口误的必然情形便是说话者要抑制自己不要提到某件事或不要说出自己所不愿说的东西,但又由于某种原因而“说走了样”。口误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背叛。
当然,也应注意,许多情况下说谎者并不一定会出现口误。
与口误相近的还有笔误。在很多情况下,笔误也是内心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书写时比在说话的时候更容易发生错误,即使在一些极须庄重、严谨的情形下也概莫能外。
面对书写(印刷)上的错误,人们常常难以确定谁是真正的祸首,尽管当事人多半会以“意外差错”或“技术性错误”等借口来加以解释,然而其中往往潜伏着内心冲突甚至“别有用心”。
笔误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思绪常常会因为内心潜抑的思潮而游离笔端,或者联想到其他事情,只要稍不注意,这种思想就会悄然侵入笔端,造成笔误。
2.声调
在判断一个人说话时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究竟说些什么,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更要听他怎样说,亦即从他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速度、转折和停顿中领会“言外之意”。
当说谎是为了掩饰恐惧或愤怒之感时,声音通常会比较大也比较高,说话的速度也比较快;当说谎是为了掩饰忧伤的感受时,声音就会与之相反。那种担心露馅的心理会使声调带有恐惧感;那种“良心责备”的负罪感所产生的声调效果会与忧伤所产生的效果极为相近。
不过,声调提高本身并不是说谎的象征,它只是恐惧、愤怒或激动的象征。
与此相应,没有声调提高的迹象也同样并不意味着没有说谎。
3.停顿
人在说谎的时候,另一常见的言辞印迹便是停顿,如停顿的过于长久或过于频繁。
产生这类说谎印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说谎者可能事先未准备好“台词”,因而可能会在临场时产生犹豫或错误。其二,即使说谎者已经把“台词”准备得很充分,也可能会由于担心露馅而临时怯场,忘了所编的“台词”;或者由于突发性的意外事件的干扰而产生了情绪波动和思维混乱,一时忘了前后“台词”间的联系,如果是既准备不充分,又加上怯场,就更容易频繁停顿或犯下错误了,而由于听到自己不断出错,说谎者就会更加紧张,生怕别人会揭穿他,这样就会进一步造成不断的停顿和不断的错误了。
语速快慢的心理秘密
虽然,说话的快慢是由本人的气质或性格决定的,这可以说是说话者本身所具有的条件特质。但从突破心理学的观点看来,真正成为问题关键所在者,是某人的说话方式突然地异于寻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探测对方的心理秘密?
例如某人平时能言善辩,现在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相反的,某人平时说话没有一点要领,东拉西扯,或者是属于木讷型的人,但是,现在突然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话,这时候,我们一定得注意这两种人到底怀有什么动机。因为前后的说话方式表现不同,一定事出有因,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一般说来,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的时候,许多人的说话速度变得很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相反的,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有意要撒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会变快起来,这是人之常情。
有一次,笔者参加一家电视公司的座谈会,当时有一位评论家说:“如果男人带着浮躁的心理回到家里时,大体上都会在妻子面前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笔者乍听之下,心里立刻有深得吾心的感觉:“你说的一点儿也不错,从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人的深层心理中,如果怀有不安或恐怖的情绪时,说话的速度会变快。他总希望借着快速的谈吐,让自己内心潜伏的不安或恐怖得到解除。可惜,这时候,因为没有充实的时间可以冷静地反省或考虑,所以,谈吐的内容十分空洞,倘若碰到慎重与精明的人,马上就可以看穿他内心的动摇状况。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如果有人平时沉默寡言,但在某种状况下,他居然不大自然地能言善辩起来,那么,他内心里一定隐藏着某种不能向外人道的秘密,这种猜测不会与事实相差太远。
有一次笔者跟一家报社的总编辑在电话里谈话,本来,这位总编辑的谈吐向来都是非常缓慢的,但是,这次谈话的声音却很大,而且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真是令人疑惑万分。待谈话告一段落之后,笔者忍不住问他:“你今天有点儿奇怪,谈话的态度完全异于往日,这到底怎么回事啊?”对方马上默默不语,隔了一会儿,这位总编辑才吐了一口气说:“老实告诉你吧!由于工作调换的关系,我似乎做错了什么事。”对方说完之后,又开始恢复了往常慢吞吞的谈话方式,可惜,我在电话里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否则,他说话的表情必然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谎言往往自相矛盾
说谎者要么编造子虚乌有的事情,要么掩盖和篡改事实。如果是掩盖和篡改事实,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件事时,难免不犯糊涂。隐瞒要比捏造便利得多,容易得多,一般说谎者更喜欢这种方式。隐瞒时不需要编造什么情节,用不着事先虚构整个故事,比较不容易被识破。
倘若有个病人患了绝症,医生想隐瞒实情,就得另想办法解释病人的症状,当然这些解释是假的。这样一来,医生就得时时牢记着虚构的解释,要不然,过了几天病人问起,会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这是因为首先进入记忆的是真实情况,意识和认识将其印入记忆,它们总会一下子浮出脑海,把编造的事实驱赶出去,而后者的根基却没有如此坚实牢固。真实情况由于是先入之见总会使人蓦地回想起来,排斥后来的虚假细节或篡改过的细节。
如果说的完全子虚乌有,说谎者就没有那么多理由担心走了嘴,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相及的印象与之发生冲突。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完全是自己捏造的,全然没有根基,很容易忘掉,除非记忆力万无一失。
对此常有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成为佐证,而出丑的则是惯会见风使舵的人,这种人的信仰和良知依情况的改变而不同。情况总是不断地变化,因此他们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这些人的见解此一时彼一时,大相径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过听者碰巧把这些彼此矛盾的东西作为共同的收获凑到一起,那么,他们这门精湛的技艺又如何是好呢?还有,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这也是常有的事。同一件事能编造出五花八门的说法,什么样的好记性才能记得清啊!
利用骗子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谎者心。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光只是因为临时遗忘而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他便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而且,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当时的情况也会引出突发事件,本来说辞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令说辞出现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