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到底你的话哪里不妥了?(2)
在你我身边,可能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前一天晚上睡觉做了个有趣的梦,觉得自己身临其境,其乐无穷,第二天起床后,逢人就说,不厌其烦。还有的人在与人交谈中,特别热衷于讲述自己的各种经历,如小时候学习多么好,考上怎样好的大学,参加工作后有怎样的成就,在公司业界有怎样的威望等。还有的人喜欢谈论自己又买了新车,买了大房子……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想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别人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有兴趣呢?
因此,要想让别人觉得你说的话不是在浪费口水,浪费他人的时间,就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言之有理,让别人听着有意思,并且愿意去听。
迷津导航
搞清楚说话的“内容”
那些滔滔不绝的人,虽然听上去也像是在说着什么,但是他们的话大多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细听之下会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牢骚。而真正好口才的人,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话上,他们说话总是言有所指,即便是些平常的锅碗瓢盆的生活琐事,也都有其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要选好说话的“时机”
一个人要想能说、会说、说得好,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双方谈话的语境,也就是谈话氛围,洞察谈话的实质,把握谈话的关键之处,懂得如何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耐心倾听。
比如,有些话要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说,有些话只能在病人情绪平稳的时候说,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烦躁的时候还喜欢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喜欢在生病的时候谈论死亡的话题。如果说话时选择的时机不对,那么再有道理的话在对方听来也不过是恼人的噪音,令人厌烦。说得再多除了会让别人的耳朵长趼子外,不可能产生一丝一毫的作用,所以,请千万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喋喋不休。
说话语言要有“文采”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如果做文章缺乏文采,就不会长久地流传开来。说话也是一个道理,如果说的内容没有文采,没有意境,那么,说的人再怎么滔滔不绝,听的人也必定味同嚼蜡。
谈论话题要有“新意”
不论是演讲,还是谈话、论辩,面对的都是人,不论是人多,还是人少,都没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听那些老套平淡、人人皆知的陈词滥调。因此,如果你在说话时,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
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要有逻辑性是指说话要有条有理,观点明确,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说话如果没有逻辑,即便是滔滔不绝,也不能让人准确地体会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愿。比如,有一个人问你的衣服是在哪里买的,你这么回答:“哦,这件衣服是不是很漂亮?料子也很好吧?我昨天跟朋友去商场买衣服,这个衣服就是昨天买的哦……”显然,如此没有逻辑的话,别人听得一头雾水,也没有耐心去慢慢地揣摩了。
“嗯”“对”“是”……为什么你只能附和别人?
我们先看下面这段对话:
小丽:“我今天见到一个朋友,你也认识的。”
小千:“哦。”
小丽:“你知道他是谁吗?”
小千:“嗯?”
小丽:“你记得吗,我们在一次聚会上曾经结识了一位长得很帅的男生?”
小千:“是。”
小丽:“你知道吗?今天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发现他很幽默哦!”
小千:“哦。”
小丽:“你怎么都不问我们聊了些什么呢?”
小千:“啊?”
小丽瞟了一眼小千:“你怎么就知道说‘嗯’‘哦’‘是’?跟你谈话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两人的交谈不欢而散。
我们看到,小丽和小千两人确实是在交谈,可是她们的谈话却显得很乏味。虽然小千一直在不断地附和小丽说的话,但是却没能让小丽拥有被人倾听的成就感,反而让小丽感到懊恼,不愿再与她交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千的回应太过简单,不能引导对方把话题继续下去,自然也就不能建立愉快的交谈。如果小千能像这样说话,那么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小丽:“我今天见到一个朋友,你也认识的。”
小千:“哦?我也认识?是谁啊?”
小丽:“呵呵,我想你一定猜不到。你还记得吗,我们在一次聚会上曾经结识了一位长得很帅的男生?”
小千:“嗯,我想想,是不是在公司举办的那次联谊会上,高高瘦瘦的那个?”
小丽:“是啊,是啊,你记得吧!之前那次聚会,我还以为他是个很难接触的人,没想到今天又碰见他了,还是他主动和我打招呼的,跟他聊聊之后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小千:“真的吗?那你们都聊了些什么呢?”
小丽:“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爱好,还约好下次一块去看新上映的电影,他对音乐什么的也蛮有研究,真是一个挺好的男生……”
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发表观点的时候,如果对方十分用心地倾听,并兴致勃勃地加以附和,那么我们就会备受鼓舞,从而大谈特谈;如果我们在说话时,对方不过是不断地以“是的”“嗯”“对”“不错”等简单的话附和,会给人一种敷衍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谈话一般很难愉快地继续进行下去。因此,要想交谈愉快,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高明的附和技巧。
迷津导航
肯定对方是交谈的基础
附和是接受和承认对方的一种表达方式。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用心倾听他的话,就必须时不时地附和对方,通过点头、注视以及“是”“嗯”“对”等肯定回答,告诉对方你赞同他的说法,体谅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感受,肯定对方的态度。
如果对方跟你提起一个话题,首先你要予以肯定,让对方知道,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且愿意倾听,比如,对方说:“我们聊聊对未来的憧憬,好吗?”你如果是回答“嗯,好”,这样话题就能继续下去,反之,如果你以“我不想谈”回答对方,那交谈显然就无法持续下去了。
适时给予对方积极的反馈
反馈是一种有效的附和方式,这种方式能让对方了解到你非常用心地在听他说话,你很重视、尊重对方,而且也很赞同对方的观点。当然,反馈对方的话不能只是单纯地模仿,鹦鹉学舌只是小孩子玩的一种游戏,而且还有戏弄、嘲笑对方的嫌疑。反馈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阐述。
所谓阐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方讲话的内容做简单的复述。对方对实际情形的描述通常只是接近于他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阐述可以帮助彼此理清所讲的内容,帮助你分辨和记忆关键性的信息,不管这些信息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也不管是直接说出来的,还是仅仅是暗示而已。
比如,你的朋友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你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谈话过程中你附和道:“是啊,这也太疯狂了,真是不可思议啊!”而对方却突然有点生气:“不是,是非常害怕!你明白吗?”接着他又会重复一遍整件事情,而且对方还会觉得你没有认真地听他讲话,这样一来,就会给你们之间的谈话造成阻碍,而后续的话题也只能往后推迟了。
因此,你在阐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体会言外之意,并对全部信息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你可以从诸多细节中分辨出讲话者的主要信息,然后再进行阐述。
(2)概括总结。
概括总结是指将前面的诸多阐述压缩后,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阐述。这样的总结可能指出了对方所讲述的一系列连贯主题。在谈话过程中,不要使用概括性的说明去质询对方,概括说明的目的不是去揭露讲话者概念和判断上的漏洞,而是要注释讲话者内容的语句,比如,“哦,总之,这是我听你说的。”
通过对对方讲话内容的概括总结,你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有效的概括说明能使讲话者辨别他自己想法中的主题和一致性。概况总结能够使对方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关注的东西,从而理清自己的头绪。
激发说话人的兴趣
当对方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你一言不发地听,或只是简单地附和、敷衍塞责,那谈话一定不会很愉快。反之,如果你能适当地加入一些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话,使对方产生继续说下去的欲望,那么这一定会是一次愉快的交谈。
比如,对方说:“前几天我去了一趟香港,那里的东西实在太便宜了,我一下子买了很多。”如果这时候,你说“对,我知道”或者“哦,这样啊”,这样的回答,会让对方很难继续讲述下去。此时,你应该做的是设法引起对方继续往下说的欲望:“哦,是吗,所有的东西都很便宜吗,那你都买了些什么?”如此一来,对方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了。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听对方夸夸其谈,那么,你可以在肯定对方谈话的基础上,带上一句很有总结色彩的结束语,或者是找个借口趁机离开。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对方感到你厌烦的情绪。
你的话因不会“拐弯”而伤了别人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才可以称为君子。
可见,如果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会显得粗俗野蛮。可惜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都不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他们总是快人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口无禁忌,嘴无遮拦,不分场合,不看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常常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其实,直爽、坦诚,虽然不失为一种优点,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一位体态丰盈的女士进店买衣服,刚一进去,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姐,你太胖了,我们没有你可以穿的衣服。”
这位女士正想反驳,那位小姐却又来了一句:“不过人老了还是胖一点好。”
女士此时已经气得不知道说什么了,看到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立即向她告状:“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你们的店员就说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听了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赶紧赔不是,但是她也是位说话不善拐弯的人,脱口而出的话再度伤害了这位女士:“我们这位店员刚刚参加工作,特别不会说话,她就会把真话直接说出来。”
听完老板娘的话,这位女士气得快晕了,扭头就走了。
这则故事大家听起来会觉得像是笑话,虽然售货员和老板娘说的很可能都是大实话,但就是这大实话伤了那位女士的自尊,让上门的生意被搅黄了。可见,说话太直,不仅会伤害到他人,还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北宋时期的寇准,为人正直,为官期间处理国家大事时总能游刃有余,是百姓啧啧称赞的好官。但是,因为他的正直不阿,说话过于直爽,也常常得罪别人。尤其是对性格不合、政见不同的同僚,他往往直来直去。为此,他吃尽了苦头。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丁谓担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敬。一次会餐,寇准不小心把汤汁沾到了胡子上,丁谓站起来想要替他擦拭干净。不想却被寇准出言讽刺,这让丁谓一直记恨在心。
自此以后,丁谓就联合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皇帝真的听信了谗言,罢了寇准的官。
其实说到底,寇准之所以最后落得个被罢官的悲凉下场,就是因为他没有管好自己的嘴,说话太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