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要言不烦,一字一句皆是精髓——以简代繁的谈话技巧(2)
展喜通过齐太公、齐桓公的事例来表明齐鲁两国从建国之初就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应当遵守“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古老盟约。最奇妙的是,展喜没有直接批评齐孝公背弃先王之命,而是以退为进地表示——天下诸侯都相信齐侯您不会做这种事!这句话不仅比劈头质问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给齐孝公一个主动撤兵的台阶。所以,齐孝公就坡下驴,体面地撤离了鲁境。
展喜的外交辞令可谓环环相扣。倘若他不能在第一句话就掌握主动的话,齐孝公也不至于被这番辞令逼得步步退让。展喜在交谈中抓住了最关键的两个要点:一是以“君子不恐”来委婉地表达鲁国的镇定姿态;二是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先王之命”让对方理屈词穷。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虽然说话不多,但总能以最简练精辟的语言让听众眼前一亮,继而兴致勃勃地与之交谈。正所谓“要言不烦”。简明扼要且富有创意的语言,才能让众人百听不厌,直到很久都记忆犹新。
但是,想要做到这点不容易。首先,你得在用词不多的前提下,把事情的关键拆解清楚;其次,说话要始终紧扣着主题,不能跑题,也不能说废话;最后,光是简明扼要还不够,辞令必须字字精妙,否则就不会产生惊艳的效果。
正所谓,要言不烦。游说抓住了要点,才能让每个字都产生惊艳的效果。如果听者无意的话,说者就算是口吐莲花,也不过是在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错误。一开口就马上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令其有兴趣继续听下去。若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开场白一定要直击对方最关心的要点,让对方一听就对下文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游说者来说,没有惊艳全场的开场白,游说对象可能就不会给你说话的机会。纵然你能说得头头是道,若是不能以最扼要的方式直触关键,听者就会觉得你思路模糊、不得要领。
其二,接下来的话要与开场白环环相扣,用严密的逻辑说清楚问题的关键。
在战斗中,尖刀班负责打开突破口。如果主力部队不及时跟进的话,这个突破口很快就会被堵上。开场白好比是尖刀班,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光是开场白惊艳绝伦,后续的言辞不能做到“要言不烦”的话,只会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印象。到头来,依然无法让人百听不厌。
3.直指要害,让对方无从反驳
魏王想攻打赵国,群臣规劝不住。但大臣季梁没费多少口舌,就说服了魏王。他是这样说的:
“臣今天在上朝途中遇见一个人。他赶着马车朝北走,说是要去南方的楚国。我说:‘您要去楚国,怎么反而朝北走呢?’他答道:‘我的马是良马。’我说:‘你的马再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他说:‘我的钱财多。’我说:‘你的钱财再多,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他说:‘我的驭手技术好。’这些条件越好,他就离楚国越远。大王若想成霸王之业,应当取信于诸侯。现在却仗着兵强马壮攻打赵国。这就好比是南辕北辙。”
季梁用南辕北辙的笑话来比喻国事,不仅开场白生动有趣,又直指问题的要害。这使得魏王在笑过之后发现无法反驳其中道理,顿时如梦初醒,放弃了攻赵的决定。
在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服反对者,可能会耽误事。当你准备发言时,谈判对象也在心中盘算着怎样反驳你。若想一开口就说服对方,必须让言辞直指要害,令人无法反驳。叶公子高精于此道,常能迅速说服他人。同时,他也曾被他人用寥寥数语说得无言以对。有趣的是,两位进言者的意见恰好对立。
白公胜之乱发生后。方城之外的人们都对叶公子高说:“您现在可以带兵进郢都勤王了。”
叶公子高却说:“我曾听闻,那些凭借冒险侥幸得胜的人,贪念不会轻易满足。这种人做事不公平,肯定会让民众离心离德。”
他的话虽然不多,但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白公胜铤而走险,通过政变杀死子西、子期两位执政大臣,又劫持了楚惠王。此事发生太过突然,国人反应不及,不知所措。但白公胜为人贪狠,迟早会引发朝野的不满。到那个时候,出兵平叛就能一举成功了。于是,大家伙都被说服了,耐心等待时机。叶公子高直到得知白公胜杀了楚国的贤大夫管脩时,才率兵进入郢都镇压叛乱。
果然,白公胜之前拒绝部下关于杀死楚惠王的提议,但他打算另立子闾为楚王。但子闾似乎不答应,白公胜想以武力迫使他就范。
子闾义正词严地说:“倘若王孙您能安定楚国,匡扶王室,保护万民。我又怎敢不服从您呢?可是您只顾一己私利,颠覆王室,不顾楚国安危。我宁死也不敢听从您的命令。”白公胜本想以另立新王的办法赢得舆论支持,但子闾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叛乱的性质。白公胜见无法说服子闾,一怒之下将其杀害。
就在此时,叶公子高的兵马也到了郢都的北门。有人看到他没戴头盔,就说:“您怎么能不戴头盔?楚国人都期盼着叶公您拯救国难,如同子女期盼慈祥的父母一样。您若是被叛军的流矢伤到了,岂不是让楚国百姓绝望了吗?您为何不戴上头盔呢?”
假如只是从个人安危的角度来提议,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叶公子高,可能不会当回事。所以,那位没留下名字的进言者,转换了一个角度,指出如果主帅受伤会影响国人士气。叶公子高没法反驳,只好戴上头盔前行。
没走几步,他又遇到了一个进言者。那人说:“叶公您为何要戴头盔?国中百姓像盼望一年的收成那样天天盼望着您来平息叛乱。只要一看到叶公的面容,我们就放心了。大家明白还有生存的希望,就会有决心与叛军奋战到底。百姓本来想向整个郢都宣扬您的不朽功勋,可是您却用头盔把脸遮住。百姓看不到您的面容,不就要绝望了吗?您所做的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这番说辞与刚才那人截然相反,但是叶公子高同样没法反驳。此人之所以提出不要戴头盔的意见,是想让更多郢都百姓知道叶公子高的兵马已经勤王了。这将大大鼓舞国人士气,加速叛乱分子的败亡。于是,叶公子高二话不说,脱掉头盔继续前进。
过了一阵子,叶公子高恰好遇到了大臣针尹固的兵马。不巧的是,针尹固不是来平叛的,而是准备去增援白公胜。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止他,白公胜的叛乱将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叶公子高当机立断,高声质问针尹固道:“难道没有了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二位柱石,楚国就不再是一个国家了吗?您背弃道义去追随叛贼白公胜,难道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了吗?”
针尹固并非真心想叛乱。只不过,两位执政大臣遇害,楚惠王又被劫持,其他大臣又没有挺身平乱。他为了自保才准备带兵追随白公胜。叶公子高看穿了他的心思,一语点醒梦中人。针尹固完全被镇住了,便果断掉头加入叶公子高的阵营,成为平叛的重要助力。
凭借出色的口才与果决的魄力,叶公子高说服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平叛行动。在他的指挥下,白公胜兵败自杀,石乞也被绳之以法。假如他不能迅速说服沿途遇到的人,就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局势。
在上述案例中,叶公子高与两位没留下名字的路人,都是擅长速战速决的谈判高手。三人的观点与内容各异,但在说话技巧上如出一辙。
首先,三人的开场白几乎都是直指问题关键的反问句。
进言者甲劈头就问对方“为何不戴头盔”;进言者乙一开口就问对方“为何要戴头盔”;叶公子高则连用两个质问把针尹固当场震慑住。当时情况紧急,每一个听者都没有太多的时间与耐心去思考。如果不能一下子抓住对方的心,就无法快速说服对方。
相对于平时的陈述句,这种采用反问句式的开场白针对性很强,很容易迅速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因为对于听众而言,陈述句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情况,不一定与自己直接相关。反问句则不同,会让听众下意识地去思考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如此一来,说话人就不用担忧听众对自己的开场白漠不关心了。
其次,接下来的话紧密围绕开头的反问句来阐述。
进言者甲建议戴头盔的理由是,万一叶公子高受伤会让楚国军民丧失士气。而进言者乙反对戴头盔的理由也很充分,楚国军民一看到叶公子高就会士气大振。两人的意见相反,但都从不同角度切中了叶公子高的需要。所以,对方二话不说就照办。
在必须快速说服谈判对象的场合,不宜展开长篇大论的论证。虽然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可以让自己在开场时提出的论点更有说服力,但也必然会造成双方交谈出现反复辩论的情况。快速说服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论证,只需要抓住要害的一点,集中突破之。只要听众无法在这个要点上“抬杠”,就会很快接受说话人的意见。
4.后发制人也可以一语解困
在德黑兰会议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袖斯大林都想占据上风。在一次玩笑中,丘吉尔与罗斯福抢先发言,却被最后出声的斯大林抢了风头。三人的对话是这样的:
丘吉尔说:“我昨晚梦见自己成为全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笑着说:“真巧。我也做梦了。梦见自己成为全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则不紧不慢地说:“我梦见自己没有批准对两位的任命。”
在这次对话中,丘吉尔先声夺人,罗斯福的“全宇宙的主宰”则比“全世界的主宰”更高一级。两人已经抢先使用了最大比较级。在他们看来,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出比“全宇宙的主宰”更加高的职位。谁知斯大林转换了思维角度。尽管他最后一个开口,却用“没有批准任命”来暗示自己比“全世界的主宰”和“全宇宙的主宰”的官更大。丘吉尔与罗斯福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只能面面相觑,自嘲地笑了一下。
无论是新闻发布会还是辩论及谈判场合,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困境。特别是当对方抢先发言时,假如不能妥善应变,很可能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开场白尤为重要。能不能一举扭转劣势,就看开头几句话。
《左传》记载了一则故事。春秋末期,楚国伐吴。吴王故意派弟弟蹶由来谈判,结果楚王二话不说,命人把他绑了起来,准备杀他来祭祀战鼓。楚王幸灾乐祸地问:“想不到自己今天会死吧?你出门之前占卜了吗?卜辞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
蹶由心里明白,如果不能一开口就让楚王改变心意,不仅自己会掉脑袋,战争也不可避免。于是他大声回答道:“占卜吉利。”
楚王一听这话,大笑不止地说:“哈哈哈,还嘴硬。如果吉利的话,为什么你今天将要会被寡人杀死呢?”
蹶由淡定自若地辩解道:“卜卦的确是一个吉兆。假如楚王您十分高兴,对在下以礼相待,毫无敌意,那么我们吴国就会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守备越来越松懈。这样一来,我们吴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贵国吞并了。可若是楚王您大发雷霆,杀了我这特使来血祭战鼓,那么吴国上下必定同仇敌忾,枕戈待旦。尽管吴国弱小,但严阵以待也能够抵挡楚军的攻势。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就是吉利的事吗?我们吴国占卜只问国事吉凶,而不问使者的个人生死。若能以我一个使者的鲜血,让吴国加强戒备,还有比这更吉利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