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日本艺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味线和曼妙舞

艺伎首先是艺者,而艺者赖以生存的必然是各种艺术技能。艺伎们苦练各种技能,以在表演时在众多艺伎中凸显自我。

在艺伎表演时使用的道具中,三味线地位最重,使用频率也最高。三味线是一种弹拨乐器,因有3根弦而得名。一般被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纪。中国的三弦和日本的三味线在用料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三弦都是以蛇皮作为乐器的表面材料,而日本的三味线多采用猫皮,也有少量采用狗皮的。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 现在的冲绳。流入日本,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又叫琉球三线,之后传到日本本土。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三味线是由早期的冲绳三线改良而来的,其结合了日本本土的三味线的特点。琉球三线是琉球群岛特有的拨弦型乐器,由琴头、琴颈、琴身3部分构成,琴身两面蒙有蛇皮,也称蛇皮线或蛇味线。虽然三味线和琉球三线都属于弹拨型乐器,且均为三根弦,但两者并非同一种乐器,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的。

与琉球三线不同,三味线是由天神 缠弦的部分。、琴杆、琴身3部分组成。三味线的琴杆用料金贵,多采用红木、紫檀,当然,也有价格略微低廉的花梨等木材。三味线的琴杆可以拆解组合,一般由上杆、中杆、下杆3部分组成,不用时可以分拆放在较小的乐器盒中,便于携带。不过也有不能拆分的长杆,其价格较之可拆分的略低些。三味线的琴身为四方形,正反面蒙上猫皮或狗皮。和现代三味线相比,传统的三味线均使用一整张猫皮,其显著标志就是猫腹部乳头在琴身留下的左右对称的黑点。艺伎业的发展带动了三味线的繁荣,因此猫皮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在高价难求一张猫皮的情况下,有些三味线制作商开始使用狗皮制作琴身,为了制造假象,他们还在狗皮的表面描画左右对称的黑点。

丝质弦是三味线较为常用的弦,但也有部分采用尼龙的,演奏效果不如丝质弦。艺伎演奏三味线时需要拨子。拨子为银杏叶形,低档的由塑料制成,高档的则采用象牙。在演奏三味线时,艺伎通常采用“正座 即臀部坐在后脚跟上的跪坐姿势。”的方式,将琴身靠在右大腿上,左手按弦,右手用拨子拨击发声。因为坐姿的关系,一场演奏下来,艺伎通常都会觉得腰腿酸软,尤其是腿部,但随着习惯的养成,很多艺伎也逐渐或者说不得不适应了这种情况。

根据流派,三味线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用于歌舞伎音乐的长歌三味线,采用细杆、象牙拨子;用于净琉璃表演的义太夫三味线,采用粗杆,使用大而厚的拨子;采用中杆演奏的通常是常磐津三味线、清元三味线及地歌三味线。地歌三味线又因其高音部分较多,因此琴杆与琴身的连接部分和其他三味线不同,使用“津山”拨。源于日本北部津轻地区的津轻三味线则采用粗杆,用于演奏津轻民谣。艺伎最常使用的就是第一种长歌三味线。

心灵手巧的艺伎除了要熟练演奏三味线以外,还要掌握三味线的基本定调和调弦方法。常用的基本定调的调弦法有“本调子”,即第二弦比第一弦高4度,第三弦比第一弦高8度。如从一到三依次为C, F, C; “二上”,即在“本调子”的基础上把第二弦调高一度,第三弦不变。如从一到三依次为C, G, C; “三下”,即在“本调子”的基础上把第三弦调低一度,第二弦不变。如从一到三依次为C, F, bB。三味线演奏实际音高可以根据演奏、乐曲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最常用的“本调子”一般采用D, G, D。

一些乐曲中途会改变定调方式,需要演奏者临时调整,如从“本调子”转为“二上”。在演奏中,弦容易松动造成音高不准,也需要及时调整。这就是三味线演奏中经常可以看到演奏者调弦的原因。

据考证,日本人早已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虽然早期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未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8世纪编纂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记载,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

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清丽、婉约,日本的传统音乐流露出的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怪诞和诡异。不熟悉日本传统音乐的人往往会认为艺伎的演奏大同小异,没什么节奏和感情可言。事实上,日本的传统音乐分类很细,其中纯粹由乐曲演奏的种类只是极小的部分,而绝大多数都是歌唱与奏乐的组合。

日本传统音乐是根据歌唱的发声法、乐器及它们的音色是否相同而分门别类的。在唱声或乐器两方面,即使只有一方面音色不同,也会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音乐。日本乐曲多为单旋律,因此其音色的差异非常微妙,如果不是专家的话,是很难听出其中的差异的,这使得日本传统音乐常给人相差无几的印象。

除了乐器演奏,舞蹈也是艺伎展现风姿的绝佳方式。艺伎所跳的舞蹈内容多为伤春、孤独、怀念等传统意境。艺伎们的舞姿飘逸婀娜,艺伎在独具特色的妆容和流光溢彩的和服衬托之下犹如仙女,让客人不免心神荡漾。

1986年,中国的一个代表团应邀访日,邀请者是日本前文部大臣,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森喜朗。据代表团介绍,出于对中国客人的敬意,森喜朗特地在他的家乡石川县金泽市设宴。为助酒兴和宣传日本传统文化,他特意从东京请来两名艺伎作陪。在日式宴会厅里,两个头戴发髻,身着华丽和服的日本艺伎跪坐在高台上,时而抱起三味线弹唱,时而拿起折扇翩翩起舞,载歌载舞的形式让宴会气氛活跃起来。

日本舞蹈中使用手巾、扇子、刀、伞、拐杖等多种道具。在普通的技艺学习中,各个流派基本上都会使用绘有家徽图案的扇子。随着级别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也会发生变化。手巾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道具,它有很多种用法,例如把它当作船篙,或拭目以表现悲痛的情绪等。

最早的艺伎舞蹈并不以娱乐为目的,而是用以祭祀活动,被称为“念佛踊”。雅乐就是日本宫廷祭祀时的音乐舞蹈,现在宫廷内仍上演。雅乐节奏缓慢,动作不同于一般的日本舞蹈,保留“剑指”等姿势。所用的打击乐器是鼓,弦乐器有筝、琵琶和琴。日本歌舞伎舞蹈是根据念佛舞和集体舞创造出来的。其舞蹈的特色是舞、踊、震三要素结合。采用的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乐人歌唱,伴奏乐器以三味线为主。歌舞伎现在已发展到300多个流派,主要有贺山流、花柳流等。江户时代,因为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影响,艺伎舞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舞蹈形式,艺伎所跳的舞蹈才得以提升了一个层次。

演奏三味线的艺伎

在艺伎掌握的众多技能中,“立方”和“地方”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表演形式。“立方”和“地方”的区别在于表演项目,通常以舞蹈为主的表演者称为“立方”; “地方”则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和三味线等的表演者。在难度级别上,“地方”要高于“立方”,因此其表演者多数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或资深的艺伎,而“立方”则多数由舞伎或刚成为艺伎的人员担任表演者。舞蹈是艺伎表演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年轻的艺伎,她们展示自己时,多以舞蹈表演为主,因此称为“舞伎”。这些舞蹈就源自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曲。接待客人时,艺伎身穿华丽的和服,手持绢伞或纸扇,和着鼓声弦乐起舞,展现曼妙身姿。艺伎的舞蹈和三味线演奏一样,也是在简单中寻求变化,蕴藏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观赏者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悟一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日本舞蹈大部分是以三味线为主要伴奏音乐的。有的戏剧要素浓厚,动作活泼;有的动作极少,甚至能在一张榻榻米上完成表演。日本舞蹈大致分为“舞”和“踊”,一般在能乐以前出现的称为“舞”,在歌舞伎以后出现的称作“踊”。歌舞伎则是大众化的一种戏剧艺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形成,其押韵的台词、美妙的舞蹈、悦耳的音乐、豪华的服饰,均表现出日本传统戏剧的特点。日本舞蹈舞者的培养,与茶道、插花一样,或承继家传,或师门相承。日本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长期深得日本人民的喜爱,虽然能够欣赏日本舞蹈的人日益减少,但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日本舞蹈至今仍然得到不断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