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加里·S·贝克尔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25]通常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劳动者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发展科技生产力,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科技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要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邓小平同志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6]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的现实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的背后则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人才的优势、智力的优势,科技优势将不复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没有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报告还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4是靠人力资源,只有1/4是靠资本设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际上就是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是依赖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从外延的膨胀来加速经济增长缩小差距的话,那这种增长就好比在沙滩上建大厦,是经不起风吹草动的。只有认识到差距的本质是人才短缺,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做起,才能矗立起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高楼大厦。
(一)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建设的总要求
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往的人们把人才仅仅当成经济活动中的附属品,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把人才资源排斥在资源系统之外,人才资源主要是靠自然积累而非主动开发所得。随着人口较少民族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吃尽了人才缺乏的苦头,人才观才能得以根本改变。现在的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没有人才就办不成事,办不好事,管理工作上不了水平,开发新产品近乎梦想,企业效益得不到提高,各项事业得不到发展,各类人才成了稀缺资源。
(二)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人口较少民族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只有有数量相对充足的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农、商、学各领域,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现实经济服务,才能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推动本地区的科技进步;二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才有可能使人口较少民族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上水平,建立的科技机构才能高效运转;三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领导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人口较少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
人口较少民族未来是一幅什么样的蓝图?要想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以下轮廓:——经济总量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知识产业将占据半壁江山;——信息高度发达,信息网络健全通畅;——对外交往与合作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经济重心外移,产品覆盖面广;——教育发达,人的素质提高;——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产业日益发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种描述不仅仅是一幅蓝图,它是人口较少民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的真实图景。但从当前的实际来理解,要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唯有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从培养人才这个基础性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