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与汉语句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3 以“暂拟系统”为代表的教学语法的句类“语气说”

20世纪5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问世,“暂拟系统”把句子按语气分为“直陈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黄伯荣(1958)为此专门编写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书,指出“由于说话的目的不同,就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句子”。(黄伯荣1958: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种句子“主要是根据说话的目的或句子的作用分出来的”,并进一步指出“句子的目的或作用不同,它的语气也有区别”。(1958:2-3)黄伯荣认为,影响句子语气或用途的分类的主要有四种因素:①语调②语气助词③语序④说话人的态度表情,其中“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暂拟系统”影响下,传统的语法教材也大都把句类看成是“语气的分类”。胡裕树(1962/1995)的《现代汉语》认为“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称之为句类”;黄伯荣、廖序东(1991)的《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句类,拿语气为标准,句子可以分成四种。”

由于中学教学语法的“暂拟系统”和大学语法教材的影响巨大深远,这样,汉语语法研究中两个普遍认同的结论是:①句类是句子的语气分类;②句类一共有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此,句类语气说和句类四分问题似乎便“盖棺定论”,加上当时语法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在词类、句法结构形式的描写上,因而对句类研究注意不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变,然而这些关于句类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分类转入到微观的分析,而且集中在对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研究上。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主要有:陆俭明(1982,1984)的《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和《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范继淹(1982)的《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林裕文(1985)的《谈疑问句》;吕叔湘(1985)的《疑问·肯定·否定》;朱德熙(1985)的《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及其引发的若干篇讨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