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与汉语句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4 80年代句类“功能说”的提出及发展

最早明确提出句类“功能说”而同当时普遍流行的句类“语气说”分庭抗礼的是朱德熙(1982/1997)的《语法讲义》。该书第一章的“1.4句子”中明确提出“从句子的功能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和感叹句五类”。不过朱德熙也承认“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错综的,就是说,有交叉的情形”,他还为此举了一些陈述句采用疑问句(反问)的形式和祈使句采用疑问句的形式的例子。该书还专列第十五章来讨论疑问句和祈使句,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如“我们可以把(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这三类问句看成是由陈述句转换出来的句式”等。由于《语法讲义》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全面的描写,旨在构拟一个全新的语法体系,体现“词组本位”的主导思想,因此,对句类的研究虽提出了不少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但从总体上看,句类研究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80年代中期“三个平面”理论提出来后,人们开始主张语法研究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认为“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用平面的语用价值或表达用途分出来的句子类别。从语用平面具体说从句子的语用价值或表达用途的角度来考察句类,这意味着人们对句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句类的本质开始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对汉语语法研究影响很大,句类“功能说”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一些有影响的语法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的新版本等都采用了句类“功能说”。然而遗憾的是,在句类的具体划分上,许多教材和著作甚至包括“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者,都仍然没有跳出“语气”的窠臼,如范晓(1998)主编的《句子的类型》在讨论句类时就指出:“根据语用目的即句子的表达用途进行分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句子的语气分类,因为句子的语气反映了句子的语用目的”。(范晓19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