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切实掌握病情,选择适合个人身体特点的运动疗法

1.区分各种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安排适宜的运动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0年就制订了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理想的血压:<120/80毫米汞柱;正常的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临界高血压:130~139/85~89毫米汞柱;轻度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中度高血压:160~179/100~109毫米汞柱。

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病治疗目标是:

一般高血压人群:140/90毫米汞柱;老年高血压患者:150/90毫米汞柱;糖尿病及肾病患者:130/80毫米汞柱。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2008中国专家共识》宣布,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高压)必须低于140毫米汞柱;8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高压)必须低于150毫米汞柱。

美国医学家通过多年观察高血压对动脉与有关器官(如心、脑、肾)的影响变化,促使美国国家心肺与血液研究所(NHLBI)于2003年制订了其中一项与WHO不同的标准,即临界高血压 [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为120~139/80~89毫米汞柱。意即血压处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上也是临界高血压。据当时统计,美国已有4500万人的血压处在120/80毫米汞柱与139/89毫米汞柱之间。其中也有些人患心血管病。并指出,这些人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体育运动、控制体重与调节饮食。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强调指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不仅要看血压水平(属哪一期),更重要的要看是否有心、脑、肾器官的损伤。如处在临界点(130~139/85~89毫米汞柱)以内,无心、脑、肾器官损伤,又无糖尿病者,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和饮食疗法。如在吸烟、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男子年龄逾60岁、女子绝经期等危险因素有其中一项者,在通过6个月的体育锻炼与饮食疗法以后,仍不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内者,就应该服药。对于轻度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美国NHLBI称为第一期)患者,只要无心、脑、肾器官的损害或糖尿病,虽有一两项危险因素者,也可以进行3~6个月的体育锻炼与饮食疗法。如仍不能控制在正常血压(130/85毫米汞柱)以下者,再加以服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近几十年来,国际上许多临床医生创造一种“4阶梯疗法”治高血压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在推广这种“4阶梯疗法”。即第1阶梯(一般指临界高血压)是“基础疗法”(体育锻炼、调节饮食与戒烟、忌酒等非药物疗法)。第2~4阶梯主要是药物疗法。美国NHLBI主张第一期(140~159/90~99毫米汞柱)服一种药,第二期(160/100毫米汞柱以上)需要两种药配合使用。当血压稳定一段时间以后,再逐步下降阶梯,最后,又采取“基础疗法”(体育锻炼和调节饮食等)或单一用药控制血压。但要注意,患者千万不能自行停药。2007年,一位来美国探亲的华人(女,约60岁),因高血压中风急诊住院,不到3天,受医疗保险公司限制就出院了。待在家里无医生照顾。春节期间,找笔者求治,她说,不该自行停药使血压反跳上升而中风。经笔者探诊,她的心脏功能也有问题,所以不赞成她马上回国疗养,至少要等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经过医生同意以后,才能长途飞行。

大量的调查材料证明,高血压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性高血压病较难彻底治愈。但是,通过体育锻炼与调节饮食等“基础疗法”是完全可以推迟其发生的。如果能推迟到60~70岁再出现高血压病,则会有以下益处:第一,对于退休以后的工作与科研影响不大了;第二,对晚年健康生活也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某科研单位对249位90~98岁的老寿星进行调查,发现心血管病患者145人,其中有高血压病史20年以上者就有17人(意即这些人可能从60~70岁开始,已带着高血压病活到90~98岁了)。湖南省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朱志明等人,对100例90岁以上老人调查证明,高血压已不再影响其寿命或增加死亡率。因此,凡属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中年朋友们,要趁早重视高血压病的预防(主要是“基础疗法”)。例如,张×的父母亲都有高血压病,父亲还经过3次中风的抢救。张×年过40岁以后,血压就高达140/90毫米汞柱左右,他曾拒绝美国医生给降压药。2008年,接受笔者建议,经过3个月左右的“基础疗法”以后,已将血压控制在115/75毫米汞柱左右了。他是美国×公司的计算机技术骨干,在繁忙的工作中,已摔掉高血压这个包袱了。打算长期将“基础疗法”坚持下去。

2.轻度冠心病与复杂冠心病的运动方法应严加区别

关于冠心病的体育锻炼问题,也应该首先掌握病情。一般来说,轻度冠心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自己掌握锻炼方法。所谓轻度冠心病指的是:①隐性冠心病。即平时无症状,只是在心电图等检测仪器上有供血不足的现象而已。②某些劳累性心绞痛。即在劳累性心肌缺氧情况下,发生过短暂时间(如5分钟左右)的心绞痛;但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即可止痛者。这里还要反复强调,老年人在锻炼以前,必须详细检查身体,看有无隐性冠心病。仅凭感觉“无症状”是不保险的。例如,湖南省体操队已退休的国家级体操教练员×××(男),平时无任何冠心病症状,但经心电图检查发现有缺氧现象,医生诊断为隐性冠心病。20世纪90年代,按笔者所著《心血管健康指南》一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所介绍的锻炼方法,进行系统的锻炼,半年后再查心电图时,一切转为正常。2007年,笔者回中国一趟,见他一直在坚持锻炼,身体感觉也一直很好。相反,另一位50多岁的田径教练员×××(男),一贯不愿意检查身体,但又经常进行长跑或参加篮球比赛,讵料有一次跑完约3000米之后的第二天,即死于脑溢血。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王士雯教授介绍的科研数据表明,“在动态心电图ST段改变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之比为(3~4)∶1”。甚至有证据提示,其预后更为不良;有人称之为“静悄悄的杀手”。王教授认为,运动对冠心病有好处;但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以及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选择不同类型的运动、安排不同的运动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她指出,凡已患冠心病而又积极参加运动的患者,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停止运动,妥为救治:

(1)心绞痛或仅有胸部紧缩感、颈部痛、咽喉部梗阻感等非典型性心绞痛。

(2)心律失常。如在运动中间隙脉增至6次/分以上或阵发性心动过速160次/分以上。

(3)心力衰竭。运动时心率突然增快,伴出汗,心慌,或突然发现呼吸困难,咳嗽,口吐血性泡沫痰。

(4)心肌梗死。持续心绞痛,口含硝酸甘油片(不超过2次)不能缓解,大汗淋漓,头晕,或剧烈上腹痛,伴有无原因的恶心呕吐。

(5)由于老年人的痛觉降低,有些老年人仅是呼吸困难,或腹痛,或腹部不适,这也是心绞痛的一种变异形式,应提高警惕。

王教授还嘱咐患者:心绞痛后3天之内不要运动;心肌梗死后半年内不能做剧烈运动,可在医生监督下,开始时慢慢散步,逐步适应较大的运动负荷。运动前避免情绪激动;运动后不吸烟,不马上洗热水澡;平时不运动的人,不要突然从事激烈运动。

知识链接 什么是隐性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量大,供应心肌活动的血液绰有余裕,冠状循环代偿功能较强,如某一冠状动脉的支脉有问题,不易暴露,容易造成隐性冠心病;有的甚至连心电图也查不出来,所以要特别小心。临床心血管病专家有两句箴言:“痛者不死”, “死者不痛”。后者是告诫无心绞痛等症状的隐性冠心病患者,要高度警惕,预防潜在的危险。

3.根据血脂异常的分类特点,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

在本篇“引言”中,已阐述了运动对调节血脂异常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运动不得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高甘油三酯不容易降下来,而“好胆固醇”又很难升上去。必须根据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重点选择一些有独特作用的方法。

(1)综合型血脂异常患者

它指的是总胆固醇(TC)、“坏胆固醇”(LDL-C)与甘油三酯(TG)均偏高,而“好胆固醇”(HDL-C)又偏低。

对这种血脂异常的特点,可以采取综合降低TC、LDL-C与TG的一般性运动方法,但同时也要维持或升高HDL-C水平。

运动训练研究证明,中长距离的低中强度的周期性有氧锻炼(如快走或慢跑)是最有效的锻炼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学家保罗·威廉,对36名男子进行慢跑训练(跑时心率为最大心率的75%),每天跑45分钟。结果发现,每周跑的总量不超过13千米(每天2千米)的人,血液中高脂蛋白无变化(注:高脂蛋白症即为高脂血症),而每周跑的总量达13~19千米(每天2~3千米)的人,则有所下降。斯坦福大学脂类研究所罗伯特,通过13年的调查发现,长期运动,可使高脂血症患者的TC下降7.4%, TG下降37.6%, HDL-C上升23.3%。还有科研测定,通过长跑11~16周,可使LDL-C降低8%~12%。

以上科学研究证明,各种低中等强度的中长距离的周期性有氧锻炼,都能使TC、TG与LDL-C降至一定的水平,而HDL-C也可以升高一些。

重要的问题是,有些人采用上述方法锻炼有效,而有些人锻炼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TG不容易降下来,HDL-C又不易升上去。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些以调节这两种血脂(TG与HDL-C)异常为主的专门锻炼方法。有时也可以同时降低一些TC与LDL-C。

(2)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甘油三酯(TG)明显偏高,常伴有“好胆固醇”(HDL-C)偏低,而总胆固醇(TC)正常。因此,应该采取以降低甘油三酯(TG)为主的锻炼方法,同时维持或增加“好胆固醇”(HDL-C)水平。

人体的甘油三酯(TG由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组成)有70%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分解。人体的脂肪组织,大部分由甘油三酯(TG)构成,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TG储存的能量是等量的糖类和蛋白质储存能量的9倍);还能帮助维持体温,皮下脂肪也可以减震,有减少肌肉和内脏因冲撞受损的作用。所以,甘油三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油脂。但是,如果人体摄取甘油三酯过多,沉积在肝脏可形成脂肪肝;沉积在心脏则心脏肥大;沉积在血管壁则造成动脉硬化,刺激血管内皮,容易形成血栓。甘油三酯增高,即指血液中的脂肪酸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还可伴有“坏胆固醇”(LDL-C)升高,“好胆固醇”(HDL-C)降低。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还有一个最大的危险就是,饮酒可能发生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50%以上。(详见第三篇,一之4)

运动是降低甘油三酯(TG)的好办法。但究竟采用什么运动方法最有效呢?

运动生物化学家早已研究证明,低中强度的3000~5000米有氧锻炼(如快走或慢跑)是降低TG最有效的手段。因为3000米以上的低中强度的快走或慢跑,当肝糖原快要耗尽时,就开始动用储存的脂肪。3000米以内的低中强度的慢跑或快走,虽然也是有氧锻炼,但不能动用储脂。还有一项研究显示,3000~5000米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人体内的储脂转变为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作为能源而消耗掉,未消耗掉的脂肪酸也再不合成脂肪。且中等强度运动不增加大量食物,加剧脂肪的储存。有人研究发现,每天步行3000~4000米,坚持4~6个月后,可使高甘油三酯基本恢复正常。10000米以上距离的低中等强度的慢跑或快走,虽然能消耗更多的储脂,但一般中老年人的体力不能适应,易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要想动用人体内的储脂,有效地降低TG,最好采用3000~5000米的低中强度的有氧锻炼(如慢跑或快走)。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一位美籍华人×××(男,化学高级工程师,2009年80岁),几年前,他的甘油三酯高达300毫克/分升以上,每天坚持走5000~6000米,每周到当地训练中心去进行全面身体力量训练2~3次;并结合调整饮食。半年后,甘油三酯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人问:“每天打高尔夫球,要断断续续走5000~6000米,是否可以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答复是否定的。因为打高尔夫球,虽然也是有氧运动,能消耗体内一些热量,对心血管健康是有益的。但这种断断续续地走(边走边休息)5000~6000米,有如逛一次超市,不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将糖原与游离脂肪酸等耗尽而动用储脂。因此,它不是降甘油三酯(TG)的最有效的手段。纽约一位上市公司的总裁(美籍华人,男,现年50余岁),打高尔夫球已有十多年了,就是不能完全降低他的高甘油三酯(300毫克/分升以上),即为一例。

当然,体质虚弱、无体育锻炼基础的中老年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也不能一开始就快走或慢跑3000~5000米的距离,要逐步增加负荷量。慢慢适应,以防过度疲劳。如属“继发性血脂异常”者(如有肾病、糖尿病等),一定要在主管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为防止锻炼负荷过重,每次锻炼结束时,测量一下心率。如在5分钟以内,心率未恢复到100次/分(约17次/10秒)以内,说明当时的运动量过大,第二次锻炼时必须加以调整。如条件许可,还可在锻炼结束即刻量一下血压。舒张压降低是一种好现象,如收缩压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也说明负荷太重,下一次必须减轻。还可以在第二天晨醒时量一次心率,如每分钟超过或少于平常的心率6~10次,都提示昨天的锻炼有些过度疲劳,必须待心率恢复正常以后,才能按计划进行锻炼。

为了更好地燃烧脂肪酸,可适当地进行一些轻力量训练。运动生理学研究证明,500克的肌肉,在静止状态下,每天需要燃烧35~50卡路里的热量,而这种热量主要来自于游离的脂肪酸供能。加拿大长期研究脂肪与营养的乌杜博士认为,肌肉发达需要睾酮的辅助,而睾酮的产生又需要适量的脂肪。因而力量训练长肌肉,也消耗脂肪。力量训练还可以预防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因为大部分食物所产生的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有85%~90%进入肌肉细胞,作为能量使用,或以糖原形式作为直接能量储存在肌肉内。只有10%~15%的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因此,肌肉含量越多,对葡萄糖的利用就越多,就会有更少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这里顺便向老年人提醒一下,人体的肌肉在35岁以后就开始流失,一般60岁人的肌肉含量只有青年人的2/3了。美国科研人员在波士顿地区调研发现,更年期后活动很少的妇女,平均每人每年要丢失500克肌肉。这也是有些老年人摔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笔者的一位老师(台湾台北技术学院教授)李××,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住所外出走步时摔死,时年86岁。前几年,笔者的一位老友冯××(湖南湘潭师范学院老师),也是在湘潭市住所外出散步时摔死的,时年81岁。因此,老年人如能适当进行一些轻力量训练,不仅可以减少脂肪,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可增强肌肉力量(有人研究,八九十岁的人通过力量训练还可增加肌肉含量),提高生活质量。

知识链接 老年人跌倒后如何正确救护

釆取适当的救护措施,老年人在运动中跌倒可以转危为安

一般地说,老年人的肌肉与骨关节严重退化,很容易跌倒。200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跌倒,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但跌倒的情况比较复杂,除肌肉力量与骨关节退化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因此,必须仔细观察跌倒时产生的各种症状,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或可转危为安。以下几种症状可能危及生命,必须倍加小心。

1.如老人身体任一部位剧烈疼痛,肢体移动困难,很可能发生骨折了。不要匆忙扶起,以免造成骨骼错位,或损伤脊柱、脊髓,导致休克。应就地固定,加以保暖,急呼救护车。

2.如有的老人原为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走或跑步过累或气候寒冷或其他原因(如饱餐或烟酒之后),诱发了心绞痛,其典型症状是,胸骨后上方痛,疼痛部位偏左(约手掌大一个区域),或胸骨剑突下方痛,疼痛亦可放射至左肩、左颈、前臂尺骨侧面或小指。老人感到胸闷,有压迫感,但并无刺痛或刀割样痛。这种老人可能随身带有硝酸甘油片,可扶他取坐位,置舌下含服,易于吸收(青光眼患者慎服,因硝酸甘油可使眼压升高,脑血管病患者也要慎用)。在服用硝酸甘油片的同时,可帮助他点按内关穴为主,配合心平穴、至阳穴,一般10~30分钟可以缓解。但要特别注意,患者如感到胸前剧痛(或牙痛、咽喉痛,或上腹痛,或下腹痛、腰痛、腿痛),并有恐惧感、濒死感,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含硝酸甘油片1~2次仍不能缓解,很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了。在急呼救护车的同时,可继续采用以上点穴方法,帮助缓解。有条件者可帮助吸氧,服镇静剂。请记住!“时间就是生命”。心血管专家的临床经验证明,如在发病一小时内完成疏通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使心肌重新获得血液滋养,则心肌梗死预后良好;如超过一小时,则心肌坏死,造成致死或致残的后果。要千方百计送至就近医院抢救。据统计,约40%的心肌梗死患者是在送医院之前死亡的。

3.有些患者如感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软弱无力,或肌肉痉挛跳动,语言不清,视物不明,这些都可能是脑中风的症状。特别是剧烈头痛(且固定在某一部位),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深慢,鼾声大作,眼底出血,出虚汗时,很可能是脑溢血(出血性中风)了。在急呼救护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持安静,不要搬动,以免再度出血;上体可垫高15度左右,头部可放置冰袋,利于止血;②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③取下假牙,以免坠入食道或气管;④对呕吐者,要保持侧卧位,让呕吐物流出;⑤有条件者可以吸氧;⑥如久等救护车未到,可找三四个人帮忙,一起抬动(一个人扶起头肩部,一两个人抬起腰臀部,另一个人托起双腿,),平放在担架上(上下楼梯时也要保持患者的头部及上体略高15度左右),将患者送至最近医院。

请记住!人脑的重量只占体重2%,但脑的耗氧量占全身20%。如脑血流中断30秒钟,脑神经细胞就要受损;如脑血流量中断30分钟,可能丧失大部分脑神经功能;如缺血3小时,脑细胞就能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导致死亡或致残的后果。

4.如跌倒老人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反应。一般症状是:心慌,多汗,发抖,疲乏无力,或思睡,头痛头昏,视物模糊,或头脑不清,甚至昏迷。如能呑咽,可用50克左右的红糖或白糖,用温开水溶化后喂食。也可将葡萄糖粉或白糖、红糖放入患者口中,使其慢慢溶化吞下。但对已昏迷者避免喂食,以免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或诱发肺炎。如有条件,可注射50%葡萄糖40~100毫升。对昏迷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据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科毛腾淑教授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低血糖昏迷6小时以上,可引起大脑细胞损害,很难恢复;即使清醒后也可引起瘫痪或精神异常等后遗症。但要注意,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不是在运动中晕倒,有可能刚好相反,是血糖急剧升高引起的(如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服甜食过多、呕吐、腹泻、创伤、感染等原因);也可能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降压药剂量过大引起血压过低造成的。就不能采用“低血糖反应”的救护方法。最好自己能测量一下血糖,或迅速请医生帮助解决。

5.有些跌倒现象似乎“不太紧要”,例如“小中风”、眩晕症(例如,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小脑共济失调或前庭系统功能缺损,失去平衡)等。还有些老人长期服安眠药过多,也可在白天发生晕倒现象,如笔者的哥哥在70岁以后,经常靠安眠药睡觉(有时每晚两三粒),经常发生跌倒现象,当最后一次跌倒时,未及时去医院诊治,待在家里长眠而终。因此,对这一类似乎“不紧要”的跌倒症状,最好也能及时去医院诊治一下,以防后患。

轻力量训练的内容很多,例如:

1)以轻器械(如哑铃、实心球等)为主的全身力量练习为主,适当配合一些轻微的静力半蹲(如中国武术站桩式),以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增粗肌肉)。每周2~3次。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脑管病患者,千万不能搞大力量(如重杠铃)练习,避免损伤心脑血管功能。

2)太极拳爱好者,尽可能慢慢采用“低架势”(膝关节弯曲较大),以增强腿部力量。

3)体质较强、无心脑血管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可以进行一些上坡(坡度10度以内)的走或慢跑或爬楼梯的腿部力量训练;但中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膝关节与心血管负担过重;特别是在下坡或下楼梯时,动作要缓慢,以防重力加速度导致下肢关节负担过重。

轻力量训练还可以帮助增加肌肉的弹性,反复收缩与放松相交替,可挤压肌肉中小动脉的血液回流心脏,延迟腿部力量的衰退,也可增加下肢各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人老脚先老”的通病。

选择适当的锻炼时间,可增加降低甘油三酯(TG)的效果。美国达拉斯健美运动中心研究认为,降甘油三酯的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饭前1~2小时,因此时无新的食物(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内的脂肪细胞。如果在饭后1~2小时锻炼,则消耗的热能,可能来自新进入体内的脂肪酸等食物,不能触动人体原有的储脂。日本京都大学科研人员津田瑾辅等人研究发现,人体在饥饿状态下进行锻炼,体内原有脂肪酸进入血液,锻炼有效地消耗脂肪。如果在餐后,血脂、血糖升高,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储存,脂肪代谢是合成大于分解。此时,锻炼不易消耗脂肪酸。

如伴有轻度的糖尿病患者,不能空腹时锻炼太多,也可随身带一些糖类食品,如巧克力等,以防出现低血糖事故。糖尿病患者在餐后或用药后1小时左右进行锻炼比较适宜。病情严重者必须在主管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3)“好胆固醇”偏低患者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好胆固醇”明显偏低,常伴有甘油三酯(TG)偏高,或总胆固醇(TC)升高。因此,应采取以增加HDL-C为主的锻炼方法。

现代临床经验证明,不管TC水平高或低,只要HDL-C含量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美国一所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8000名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历发现,只要HDL-C含量低,就可能患心脏病。美国楚莱名汉心脏研究中心,对5200人历时35年的研究发现,TC如能控制在150毫克/分升以下,就不会得心脏病;如超过此数,就要看HDL-C的含量水平如何了。1985年,美国医学家古斯坦因与希郎博士获得诺贝尔奖,其主要研究成果是:HDL-C每升高0.026毫摩尔/升,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2%~3%;HDL-C含量低于0.9毫摩尔/升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为高于1.68毫摩尔/升者的8倍。有许多心脑血管病专家断言,谁能设法增加HDL-C的含量,又能保持适当水平,谁就找到了降服心脑血管病的金钥匙。还有些医学专家说,如果能有一种办法可以升高HDL-C水平,并保持一定的数量,攻克心脑血管病就不会有难题。临床经验确定,TC的总量与HDL-C的比率临界指标为4.5,如超过此数,易患心脏病。美国有些医院(如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某医院)还规定LDL-C(“坏胆固醇”)与HDL-C的比率为3.55。如大于此数,则为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10年前,笔者的血脂也有些异常;但经过多年的系统锻炼与合理饮食相结合以后,有了明显的变化,HDL-C升高较多。

例如:2001年11月:TC为225毫克/分升,LDL-C为163毫克/分升,HDL-C为45毫克/分升,TG为87毫克/分升。TC/HDL-C(225/45)=5,大于4.5。LDL-C/HDL-C(163/45)=3.61,大于3.55。

经过多年的系统锻炼与合理饮食相结合,总的趋势是逐年朝好的方向发展(每年验血的结果略)。

例如,2008年4月:TC为202毫克/分升,LDL-C为132毫克/分升,HDL-C为55毫克/分升,TG为73毫克/分升。TC/HDL-C(202/55)=3.67,小于4.5。LDL-C/HDL-C(132/55)=2.4,小于3.55。

笔者的老伴的血脂变化情况也大致相同,但她的HDL-C变化更大。

例如:2001年3月:TC为230毫克/分升,LDL-C为175毫克/分升,HDL-C为40毫克/分升,TG为77.5毫克/分升。TC/HDL-C(230/40)=5.75,大于4.5。LDL-C/HDL-C(175/40)=4.3,大于3.55。

2008年4月:TC为202毫克/分升,LDL-C为95毫克/分升,HDL-C为91毫克/分升,TG为78毫克/分升。

TC/HDL-C(202/91)=2.2,小于4.5。LDL-C/HDL-C(95/91)=1.04,小于3.55。

由以上可以看出,如锻炼得法,HDL-C是可以升上去的;同时,也可以将TC、LDL-C与TG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知识链接 中老年人的血脂特点

一般地说,由于中老年人的内脏及各器官功能衰退,身体代谢能力下降,男性40岁与女性60岁以后,血脂并不明显增高。但因生活方式的改变,60~70岁的老人患高脂血症者也不少。日本有关方面调查显示:1980~2000年,日本老人的总胆固醇平均值有所上升。60~69岁的男性增长了0.244毫摩尔/升,女性增长了0.239毫摩尔/升,70岁以上的男性增长了0.13毫摩尔/升,女性增长了0.16毫摩尔/升。中国的老年病工作者调查亦已证明,TC、TG与LDL-C在60岁以后继续增高,80岁以后才开始下降。但HDL-C则很难增加,甚至下降。

下面,介绍一些以增加“好胆固醇”(HDL-C)为主的锻炼方法。

由于蛋白质与磷脂等是HDL-C的重要组成物质,它不同于TG(由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组成)。如果采用与TG相同的锻炼方法,要想将HDL-C升高至较高水平是有困难的。以色列科学家对8586名男性,历时21年的跟踪观察发现,要增加体内HDL-C水平,需要至少每周4次,每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这份科研材料很有参考价值。

所谓“中等强度”,可以理解为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的强度。科学家发现,心率的快慢可直接反映最大吸氧量水平。日本“体育科学中心”介绍的“心率与最大吸氧量的关系表”中有关70%强度的心率规定如下:

35岁—148次/分,40岁—144次/分,45岁—139次/分,50岁—135次/分,55岁—131次/分,60岁—126次/分,65岁—122次/分,70岁—118次/分。

请注意,由于体质状况不同,锻炼的强度还要分别对待。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美籍华人(电脑专家,男)问道:“我现年67岁,日常安静时的心率为56次/分,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每次快走时的心率为100次/分左右。请问是否有效?”笔者的答复是:“按照你的年龄与健康情况,医学家认为,每次快走时的即时心率,达到170次减年龄就可以了。”

每次以中等强度慢跑或快走20分钟,一般相当于2000~3000米距离,不需要动用储存的脂肪(与以降TG为主的锻炼方法不同),但仍消耗较多的糖原和游离脂肪酸。由于中等强度需要一定的肌肉力量,也消耗一些蛋白质与磷脂等物。锻炼结束后,再补充一些适当的食物;消耗多,补充更多,就能为增加HDL-C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

因此,欲增加体内HDL-C,每周可以进行4~6次,每次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快走或慢跑。体质较强者也可每天锻炼1~2次,或其他负荷量大致相等的周期性有氧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等。随着年龄渐大,身体脂肪也将逐年增多,为预防高甘油三酯血症,体质较强者每周也可进行1~2次3000~5000米快走或慢跑的锻炼;但时刻要注意身体感觉,防止锻炼过度。

轻力量练习可以消耗肌肉中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脂等物质,每周可安排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结合在快走或慢跑前后进行,但要防止负荷过重,最好在锻炼结束时或在第二天晨醒时刻测量一次心率,便于调整锻炼计划。

知识链接 血脂单位指标的换算方法

1.总胆固醇(TC)、“坏胆固醇”(LDL-C)与“好胆固醇”(HDL-C)的换算方法:

(毫克/分升)×0.02586=毫摩尔/升

(毫摩尔/升)/0.02586=毫克/分升

例如,40(毫克/分升)×0.02586=1.03(毫摩尔/升),1.03(毫摩尔/升)/0.02586=40(毫克/分升)。

2.甘油三酯(TG)的换算方法:

(毫克/分升)×0.0113=(毫摩尔/升)

(毫摩尔/升)/0.0113=(毫克/分升)

例如,70(毫克/分升)×0.0113=0.79(毫摩尔/升),0.79(毫摩尔/升)/0.0113=70(毫克/分升)。

4.防治脑血管病运动的注意事项

临床统计资料证实,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是造成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因此,轻度的高血压、冠心病与血脂异常者,可以参考一般的有关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锻炼方法,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但根据脑血管病的特点,在锻炼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诊脑动脉硬化程度,采取适宜的锻炼方法

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最好能去医院检查一下脑动脉的硬化程度。如脑动脉硬化比较严重,则必须严格控制运动负荷,切勿过累。尤其要控制运动强度,因为强度太大,可使血压突然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的危险。例如,走步时的心率,最好不超过120次/分。虽然走步时的心率处于120~180次/分,能使心脏充盈,建立较多的侧支循环,预防心肌梗死;但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心率如超过120次/分,可能引起心绞痛,也影响心脏对脑部的供血量。一般认为,50~55岁为120~116次/分,60岁为112次/分,65岁为108次/分,70岁为104次/分。每周锻炼3~5次,每次30~40分钟。但主要是根据自我感觉而定,如稍有不舒服的感觉(如胸闷、恶心等)即停。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切不可搞大力量训练或搬运重物

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长沙市××工厂一位患高血压、心脏病的退休老人,因卸运重物发生脑出血;湖南省体育局一位脑动脉硬化的退休干部,因经常练举重(卧推)造成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等。这样的惨痛教训不胜枚举。有些脑动脉硬化者,虽然血压不高,也不要进行大力量活动,因为大力量活动都伴有一定程度的闭气动作,可使血压骤然升高而冲破已经硬化了的血管,导致脑出血。

(3)注意天气变化,预防脑梗死

天气突变,最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冬春交替之际,时冷时热,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者,应注意预防脑梗死。气温突变时,常易患感冒或腹泻等病症,身体疲劳,心功能衰弱,全身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很容易发生脑梗死。当寒流侵袭时,除了加强保暖措施之外,绝不可坐、卧不动,在室内也应该坚持一定的体育锻炼。有条件者可去“锻炼中心”进行一些周期性有氧运动(如跑台或自行车计功器的锻炼等),也可以在房内或在避风雨的走廊上走步,做操、打太极拳,等等,以保持一定的心脑血管功能及血管壁的弹性。

(4)选择适宜的锻炼时间,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脑动脉硬化者,在一天活动的安排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时刻”:

1)早晨6~9时的体力活动量不能太大。美国哈波特大学缪拉博士调查发现,上午9时左右是心脏病和脑出血发作的危险时刻,其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1988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科研人员发现,早晨6~9时,血小板的凝固程度明显增高,易出现心肌梗死与猝死事件。

走步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10~11时或下午4~6时,早晨只做轻微活动。

运动生理学家主张,起床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20℃左右),可稀释血液,防治便秘,增强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功能,刺激酶的活性,降低血压,预防中风与心肌梗死。享年110岁的生物学家、营养学家郑集教授,每天起床先喝一杯蜂蜜水,按摩1小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

2)餐后1小时内,不要进行激烈运动(轻松的散步可以)。临床医生发现,有些老人在进餐后易发生脑血栓。因饮食可使血压波动,且血液集中在胃部帮助消化,脑部供血量减少。

(5)控制性生活

性生活也是一种伴有激烈情绪的较大的体力活动。《人类性反应》一书的作者玛斯特斯博士指出,性高潮时呼吸可超过40次/分,心跳可达180次/分,舒张压与收缩压分别增加20~40毫米汞柱。它是全身性的体力消耗过程。国内外因性交而发生中风或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尤其是上班族的中年人,当体力过累或长期出差归来(“久别如新婚”)之际,要特别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