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糖尿病治疗总则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

治疗糖尿病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全面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并对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为达到这一目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迎战各种病症的手段之一。从某种角度上说,血糖水平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处于高血糖的状态,轻则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重则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只有血糖正常了,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情况才会较为“安全”。

当然,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很危险,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有冠心病的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因为低血糖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降糖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药物。

调节异常血脂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常范围内的血脂不仅无害,而且还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不仅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还会使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及时检测血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体内血脂的水平。一旦血脂出现异常,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控制饮食、服用药物等。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服用降脂药物。但降脂药会造成肝损害和肌损害,在服药期间应每月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如果肌酸激酶比正常值增高10倍以上,转氨酶比正常值增高3倍以上,就应停用降脂药。

降压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共同发病因素是糖代谢的异常,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且发病高峰比正常人提前10年。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高血压还会加速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若糖尿病患者本身肥胖、血脂异常、缺乏运动,都必须要注意测量血压,发现高血压后应高度重视,且要进行有效治疗。

戒烟戒酒

烟草中的烟碱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若过度吸烟,则会使血压下降),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等不良反应。每一种不良反应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科学实验证明,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多摄入乙醇会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加重心脏的负担,严重时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这也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液、血细胞的流动性发生改变。血液高凝时,处于低流动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糖尿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视网膜病变失明、下肢血管病变足坏疽、肾病、肾衰竭等,都与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关系密切。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制定出全方面、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疗的3大目标

短期目标——控制血糖,降糖达标

血糖就是血液中的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多来源于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要保持在一定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的人早晨空腹血糖在4.44~6.66毫摩尔/升之间,若超过7.22毫摩尔/升就称为高血糖。

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尿糖增加,出现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糖尿病发病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胰岛素出现相对或绝对缺乏,或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就会导致无法产生胰岛素,进而引起糖尿病。所以,治疗糖尿病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控制血糖。但相对于漫长的糖尿病治疗过程来说,控制血糖只能算是短期目标,因为只有血糖正常了,糖尿病患者出现其他病症的几率才会降到最低。

控制血糖的过程中,如果药物治疗或饮食、运动治疗运用不得当,就会使身体进入低血糖。像高血糖一样,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尽量“达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内。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长期目标——保护心血管,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的长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中,尤其要受到重视的是心血管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达25.3%,在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病例中,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高达80%,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

二甲双胍对降低血糖和保护心血管有较好的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优先考虑这种药物。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个体化用药(根据自身的病情确定使用药物的种类)的效果更为明显。通过个体化的药物、饮食、运动等支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会逐步恢复正常,以实现对心血管等身体各要素的保护,延缓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重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做一些预防其他并发症的措施,如通过改善血脂异常,降低高血压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病症。

糖尿病患者如果做到了“达标”和“护心”这两个目标,就会让病情得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生活目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患病以后,需要得到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和教育指导。在治疗的过程中,既不能保留生活中原有的不良习惯,那样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也不能在思想上惧怕糖尿病,不积极配合治疗,任由病情发展;更不能因自觉症状不明显,而轻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糖尿病的健康讲座,让自己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了解哪些生活习惯会对糖尿病产生不良影响,以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饮食和运动方面。

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控制饮食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假如像正常人那样无所顾忌地进食,餐后血糖就会明显升高,这会对胰岛组织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加重病情,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不论病情的轻重,或正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等),都要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只需要控制饮食就可使病症得到控制,甚至是消失,血糖、尿糖也会恢复正常水平。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若饮食控制良好,治疗效果也会大大增加。

1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定时、定量,同时要注意饮食搭配,掌握好胰岛素、饮食与活动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变化时,都要对其他几项作出相应的调整。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一定要控制热量的摄入,减轻体重,以更好地改善症状。

在采取饮食控制时,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饥饿感,有许多患者因此而放弃饮食治疗。为解决这一问题,患者可多吃一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可少食多餐;可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可先吃副食后吃主食。

勤做运动

适当而有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利用,还能起到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此外,运动对血管、神经功能、关节灵活性也有良好的作用,能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适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能过大,持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过多的运动会增加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采用的运动法主要有散步健身法、慢跑健身法、糖尿病健身操等。

多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糖尿病患者应多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对糖尿病的了解越深刻,患者对自己病情的掌握相应地也会越准确,在治疗时,也就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些惧怕和轻视治疗的患者,往往就是对糖尿病了解不深刻的人。了解糖尿病可增强应对糖尿病的信心。

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平时的心理调节问题。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心理上的紧张或不平衡,则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实践证明,许多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本来再过几年才会发展成为糖尿病,但受过一次重大的精神刺激后,很快就得了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紧张、惧怕而导致病情加重。

治疗糖尿病的“四大转变”

从“重治轻防”到“防治并重”的转变

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糖尿病前期是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有3种情况: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异常。不管是哪种情况,以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都很高。另外,如果这类人伴有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症状,很可能会发生血管病变。

这类糖尿病高发人群要尽早进行早期干预(一级预防),包括生活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通过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医学实验证实,生活方式干预比药物干预更为有效、经济,应该大力提倡。

从单纯降糖到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转变

糖尿病往往聚集了众多心血管并发症的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凝、慢性炎症以及腹型肥胖等,这些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能减小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但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全面控制,以达到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和其他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从“逐级渐进治疗”到“积极理性化治疗”的转变

逐级渐进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即从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开始,每一步骤无法较好满意控制血糖时,逐渐升级,依次进行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治疗、采用胰岛素治疗。这种治疗模式比较保守,不能迅速控制血糖。患者处在高血糖状态下的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就越大。而且,如果使用胰岛素的时间太迟,就有可能错过修复胰岛功能的最佳时间,到时胰岛β细胞下降或消失的趋势将无法逆转。

积极理性化治疗是根据2型糖尿病自然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和生理特点,提出的最新治疗理念。这种疗法遵循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尽早给予药物联合治疗,尽快控制患者的血糖,并使之达标。

积极理性化治疗主张疾病治疗的全过程都要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并且根据不同胰岛功能不同阶段的衰减程度,适时加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

从“常规治疗”到“强化治疗”的转变

强化治疗能较为有效地保护正常的胰岛β细胞,修复受损的β细胞,进而恢复和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血管,减轻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经过强化治疗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有10%能恢复到停用口服药物的程度,这是常规治疗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强化治疗适用于早期糖尿病、血糖严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疗效欠佳的三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治疗的准则

重视糖尿病的前期干预

对糖尿病的防治,要特别重视糖尿病的前期干预,也就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使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延缓或控制病情的发展。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空腹血糖应该低于6.1毫摩尔/升,餐后或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升。假如有人的空腹血糖高于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的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就说明他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空腹血糖或餐后两小时血糖介于正常值和糖尿病数值之间。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5~10年内,有1/3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有1/3仍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剩下的1/3血糖恢复正常。也就是说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有较大的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也有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如果不对这类人群进行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那么,该如何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呢?主要方式有两种:生活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

生活行为干预主要包括饮食和运动两方面。饮食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要减少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油脂类食物,每天摄入的动物脂肪应该少于每天摄入食物总量的1/10。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豆类等,每天摄入的纤维素至少为20克。运动上,糖尿病前期患者要经常参加各项体力活动,积极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慢跑、平地骑车、游泳、跳舞等,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项或几项运动,每周的锻炼时间不能少于3小时。对于肥胖者来说,不管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要将控制体重作为一项目标。

药物干预在必要时才能进行,应该由医生决定。能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实施干预的药物要符合以下条件:能改善糖耐量,不引起低血糖;不刺激胰岛β细胞;可改善血脂异常;不增加体重;最好能减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通过测试并大量用于糖尿病前期药物干预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属α-糖苷酶抑制剂的阿卡波糖(优降糖):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轻餐后高血糖,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还能动员肠道类胰高糖素肽-1,以修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轻微缺陷。

(2)二甲双胍:可减少肠道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对降低高血脂也有一定的作用。

(3)属噻唑烷二酮类的罗格列酮(文迪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胰岛素和甘油三酯,而且不增加体重。

有些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因临床反应小或无症状,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以致于不对其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加重了病情,甚至发展成为糖尿病。因此,即使无糖尿病自觉症状,也要经常检查血糖水平,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食欲正常)、有过妊娠并发症、年龄超过50岁、肢体溃疡久治不愈、肥胖或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治疗糖尿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除要进行必要的药物、饮食、运动治疗外,还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糖尿病做斗争。很多时候患者的主观思想在治疗中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要有信心

有的人一旦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就开始怨天尤人、委靡不振,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和信心,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对治疗不抱信心,不仅不会让各种治疗发挥最佳功效,反而受心情的影响,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也会急剧下降,导致抗病能力降低,而这又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心理和生理,以致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完全崩溃。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医院、医生有信心,更要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信心。有了信心的支持,应对疾病才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要有决心

再困难的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去做,往往就会变得简单起来,糖尿病的治疗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要下定决心抗战糖尿病这凶恶的敌人。那些生活质量提高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决心与糖尿病一搏,意志坚韧的人。下定了决心,患者才能勇敢地面对疾病,而疾病也会被你顽强拼搏的精神所吓退。可以说决心是战胜糖尿病最锋利的“武器”。

第三,要有打长期战的恒心

治疗糖尿病需要打长期战,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治疗。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血糖得到了满意的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也比较正常,就认为可以放松了,不再坚持每天治疗,漏服药物,饮食上也不再重视,结果导致病情恶化,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再次做出强化治疗。也有的患者在和糖尿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病情只得到了较小的缓和,便认为再继续治疗下去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于是就放弃了。殊不知,人体内部的调节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糖尿病的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尿病患者只有具备了长期应对疾病的恒心,病情才有可能会处于平稳的状态。

第四,患者家属对患者要有足够的爱心

糖尿病患者因受病魔的折磨,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怀。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如果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和关怀,也会使自我心理得到调节。当糖尿病患者的爱心获得回报时,相信他们比得到别人的关怀会更加快乐。因此,爱心在带给别人快乐和感动的同时,也会让患者们收获良多。

较为重要的是,给予别人爱心,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感受到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总让自己处于“特殊”的位置。爱心可以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五,要能正确看待糖尿病

对待糖尿病要有一颗平常心,既不能把糖尿病看成是可怕的恶魔,将自己的病情夸大,也不能将其看成是平常的一般小病,对其不重视。平常心不会让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特殊”,有助于调节自己的心理。

患有糖尿病的人,在官场、商场、工作上会受病情的影响,减慢甚至是阻碍事业上的步伐。对待这些,糖尿病患者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将名利看淡。即使有再高的官位或再多钱,但没有了健康,这些都不会长久。

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

木桶原理说的是,构成木桶的任何一块木板如果被截短,都会影响到木桶的容积,其他未被截短的木板也就相应地失去了作用。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饮食、运动、药物、心理、自我检测病情等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像木桶原理那样,大大影响疗效。对患者来说,就是病情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一定要掌握正确方法。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摄入体内的总热量,合理搭配饮食,吃一些低脂、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的食物。有关饮食治疗的顺口溜这样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先吃饭后吃菜,血糖翻番;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减半。基础关做好了,其他治疗才有保障。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手段

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能较好地降低血糖和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那么,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原则有哪些呢?

运动强度:要以运动时心跳加快、有微汗为度,安全心律为(170-年龄)次/分钟。只有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程度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

运动时间:最初可定为10分钟,以后可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

运动频率:每周锻炼4~5次最适宜。

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兴趣、生活环境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可采取步行、慢跑、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爬楼梯等方式。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保护和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综合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无法控制血糖时,要服用降糖药。但糖尿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不能轻信某种药物可以根治糖尿病。大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都能比较满意地控制血糖。

心理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统帅

已有实例说明,人在紧张和遭受重大刺激时,能引发糖尿病。焦虑、抑郁、紧张等心情能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使人体的血糖升高。而愉快的心情可使糖尿病的病情得到缓和。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保持好的心情。因治病而达到养性的目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因祸得福”。

自我监测病情是糖尿病治疗的必需环节

自我监测的内容包括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尤其是血糖的监测,处于强化治疗期的患者,每天要进行多次血糖监测,以及时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反应。要做好自我监测的工作,需要糖尿病患者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知识。

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到“五戒”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矫枉过正,糖尿病的治疗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还要做到“五戒”,否则就会引发新问题,影响治疗的效果。

一戒:过度瘦身

虽然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越瘦越好,糖尿病患者体重的理想状态是标准体重。过度消瘦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过度消瘦的糖尿病患者的肝糖储备降低,自我调节低血糖的能力下降,容易诱发低血糖。

二戒:过度节食

饮食治疗时,要控制饮食,但这不等于是饥饿疗法。糖尿病患者要在保证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限制摄入体内的热量,但是要保证营养的均衡。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饥饿性酮症等问题和疾病,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且还会导致低血糖后血糖反复性升高,很不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只有合理地控制饮食,所用的药物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效力。

三戒:过度降糖

血糖只有维持在一定水平内,才能发挥出对人体的作用,否则将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低血糖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高血糖,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严重的低血糖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切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服药,不能因为血糖偏高一点,就私自加药,从而导致血糖过低。应慢慢地将血糖降下,而不是在短时间使血糖大幅度下降。

四戒:过度运动

激烈、幅度又大的运动,尤其是无氧运动,会导致儿茶酚胺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而运动的时间过长,运动量较大则会加大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吸收,从而引发低血糖的危险。有的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血糖较高,可以采取适量运动的方法降低血糖,但切忌运动过度,以免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大量运动,更可能会造成低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采取适度运动,运动的时间、强度、频率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五戒:过度思虑

糖尿病患者关心自己的病情是人之常情,但担心也应该是有度的。适当地担心自己的病情,会提醒自己重视当前的治疗,将每一步骤都做好。过度思虑则会使得心理压力过大,而紧张和焦虑的心态,不仅会让患者的休息受到影响,还会导致血糖升高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比较重要的。

糖尿病治疗不容忽视的指标

肥胖、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有无胰岛素抵抗是影响糖尿病的六大指标。

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关系密切。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肥胖病,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保守点的措施是控制饮食,多进行运动。若有必要,可采取药物治疗。最好将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控制在23~26之间。

高血糖

糖尿病,换句话来说就是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高血糖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引发眼病、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对自主神经和大血管的负面影响也较大。

近年的研究表明,高血糖会对胰岛产生糖毒性,持续的高血糖能毒害胰岛,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日趋下降,甚至是衰竭,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将血糖降到正常水平,是糖尿病追求的目标。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监测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若伴有高血压,将有极大的可能并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血压和控制血糖,对减小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血糖的控制,还应经常监测血压,尤其是那些本身肥胖,血脂异常、缺乏运动的患者,一旦发现高血压的现象,应当给予及时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至少要小于140/90毫米汞柱,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低于125/80毫米汞柱。

高血脂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与血脂异常通常会同时出现,因此调节血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糖尿病的病情。

血脂各项指标的标准数值

高血黏度

血黏度高会造成血液流动性减弱,导致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缺糖、酸中毒,甚至是形成血栓。这些负面影响都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因此,血黏度一定要保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对身体不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胰岛素抵抗的危害较大,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还会较为严重地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吃药和打针的效果都不好。

治疗糖尿病的“六个不等式”

血糖恢复正常≠糖尿病痊愈

糖尿病发现的初期,许多患者的病情较轻,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治疗,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但这只是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不等于糖尿病痊愈了。有的患者在血糖恢复正常后就放弃治疗的做法是错误的,很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一旦得上糖尿病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轻易中止治疗。

糖尿病治疗≠单纯服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治疗糖尿病只要按时服降糖药就可以了。而实际上,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如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等,单凭服药无法理想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血糖降得快≠病好得快

糖尿病的高血糖不是一下子升上来的,而是一点一点慢慢上升的,只是因为人体自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等感到不适时,血糖已经很高了。因此,降血糖也要一点一点地进行,否则人体就无法适应。血糖降得快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加药。

治疗糖尿病≠单纯降血糖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高血糖,但在它的治疗上,并不是只降糖就可以的。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为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除控制血糖外,还要综合控制体重、血脂、血压、血黏度等一系列指标。

空腹、餐后血糖正常≠血糖控制理想

空腹、餐后血糖数值,仅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水平,是进行治疗的主要参考数值。但它们容易受进食和糖代谢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

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尿病患者应该每3~6个月监测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关系

尿糖正常≠血糖正常

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糖正常,这是因为他们的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值升高而导致的。由此看来监测尿糖不如血糖准确,尿糖正常不一定血糖正常。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

血糖是监测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常见的血糖异常情况主要有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

短时间或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处于应激状态,或情绪波动、紧张时,容易出现短暂高血糖。之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而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控制血糖就会使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

血糖越高,尿糖就越多,导致人体绝大多数的营养成分从尿液中排出。体内的营养不足,导致进食增加,血糖升高。这样下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长期高血糖,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排尿的次数和量增加,会使体内水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引起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高血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导致病情加重。长期高血糖还会加重糖代谢紊乱,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如果过多地服用了降糖药物,很可能就会造成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病情较为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的同时,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往往也会相应地下降。

当血糖低于2.78毫摩尔/升时,就会出现颤抖、心悸、乏力、出汗、恶心、视物模糊等症状。如果血糖的浓度继续下降,通常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浑身无力、思维混乱、语言不清、复视等更为严重的症状。若仍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会神志不清,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果重度低血糖持续1~2个月,那么就很可能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或低血糖昏迷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见于病史较长或长期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及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三种患者身上。

综上所述,无论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死亡。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血糖,尽量让血糖保持在比较满意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就医

·明确就医目的。在去医院之前,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最近的病症,找出那些要重点诊疗的项目。比如是要咨询饮食、运动或用药方面的细节,还是要了解最近血糖的控制情况。必要时将需要咨询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免有遗漏。

·做好就诊准备。医生诊治是对病情的综合分析,需要患者的病例、化验检查结果、血糖监测记录、用药情况记录等资料。患者在就诊前应把以上资料都备齐,让医生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和给出治疗建议。

·选择上佳的就诊时间。通常上午去医院就诊的人较多,医生留给每位患者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因此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下午去医院就医,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医生交流,也不会因为时间仓促而有所遗漏。

·简明而有重点地介绍病情。患者需要让医生知道的方面主要有病症、目前使用的药物、治疗效果。如果怕“跑题”,患者可事先将这几方面写在纸上,以做提醒。如果近期的生活规律有变,如旅游、探亲等,一定要向医生说明,并请教要注意的问题。

·该做的检查要做。有的患者认为检查不治病,只有药方才能治病,殊不知,药方是在检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想清楚自己的病情,就一定要配合各项检查。否则盲目吃药,害的只有自己。

·合理安排复诊。这要求患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控制情况,如血糖、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有无出现并发症;近期的病情有无加重等。如果各方面控制得较好,则可以适当地延长复诊时间。若控制得不好,则一定要及时复诊,以免延误诊治的时间。

·常规开药时列好清单。病情平稳的患者每月常规开药时,最好将之前用药的药物名称、剂量等列一份清单,以防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医生漏开或错开药物,影响后面的治疗。

·务须每次都去专家门诊。在以下情况时可选择专家门诊:首次就诊或病情出现恶化时;糖尿病治疗方案需要作出调整;怀疑自己已患有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等特殊情况。如果是常规性地复诊开药,糖尿病患者只需要选择一位普通的专科医生,这样可以节省部分开支。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想做到科学就医,一定要做到有备而来,让自己既得到有效的治疗,也能节省就诊的时间。

糖尿病患者如何评估病情轻重

任何一位患有疾病的人都想准确地评估自己病情的轻重。有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会片面地将血糖高低作为评价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许多并存的危险因素,以至于对自己的病情过于乐观,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恶果,糖尿病患者及家人要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病情的轻重。

(1)从糖尿病的类型看,1型糖尿病一般比2型糖尿病的病情重。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严重受损,其分泌功能几乎丧失,必须终身进行胰岛素代替治疗,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危机生命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而2型糖尿病患者除非到了晚期,胰岛β细胞的功能才会出现衰竭。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代替治疗。

(2)从血糖看,血糖波动频繁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比较严重。血糖波动频繁说明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满意的控制,而这会加重病情。长期的高血糖对血管的毒性作用较大,还会增加血液的黏度,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血管或微细血管出现慢性并发症。这两种情况的患者在感染、外伤、情绪波动等应激状态下,还会引发急性并发症。

血糖长期保持稳定,没有低血糖反应的患者,糖尿病病情较轻。

(3)从并发症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

·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很可能会损害到心、脑、肾、眼、神经、肢体等部位,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实例证明,各种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反复发生急性并发症或合并重症感染。酮症酸中毒和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死亡。而感染也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引发感染,发生感染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突然升高,病情恶化,应该首先从感染方面找寻原因。

若糖尿病患者无任何急慢性并发症,说明病情较轻。

(4)从胰岛功能看,随着胰岛功能的逐渐衰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会加重。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会波动较大,而且有明显的酮症倾向,口服降糖药往往无效,必须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判断出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轻重,但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知道,病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病情较轻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会由轻变重。同样,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一系列正规的治疗,病情也可能会由重变轻。

糖尿病患者何时需要住院治疗

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门诊检查,院外治疗;但病情较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就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那么具体哪些情况要住院治疗呢?

·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可以方便医生进行全天候血糖监测,便于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通过住院治疗,患者还可以学会自我监测血糖,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技术,学会根据血糖的变化自行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能较快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次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必须要住院治疗。

·血糖波动频繁或居高不下的患者。这类患者通过住院治疗,能得到全面检查和严密监测,可较快地找出血糖异常的原因,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治疗期间,医生会安排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引发血糖异常的各种诱因,让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以及严重的低血糖昏迷。这些急性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现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入医院治疗,否则会危及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伴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眼底出血、痛性神经病、顽固性腹泻、足部坏疽以及心脑血管病变等。出现严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要住院治疗,以便全面检查和了解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处于高热、各种感染、外伤、肺结核、急性胆囊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应急状态下,都应该住院治疗,否则会引发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也要住院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后也要住院治疗,无关痛痒的小手术也要住院治疗,因为这样更有利于糖尿病的病情和手术后的恢复。

·新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新确诊的1型糖尿病发病急、血糖高,年龄多在30岁以下。通过住院治疗,可以控制高血糖,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学会自我观察病情。更重要的是,患者可向医生学习胰岛素的注射技巧,对以后病情的控制有较好的作用。

存在以上几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时住院,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治疗,不能延误,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