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航天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苏联、美国、德国等国一些科学家兴起火箭研究热的时候,中国一名寻找“航空救国”的热血青年大学生钱学森,也十分关注火箭技术的发展。他在1935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火箭》的文章中,描述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奥秘、开发火箭飞机的设想,展望了人类到月球、火星进行星际航行的前景。
1936年以后,钱学森赴美学习世界先进的航空理论和航空工程,并热衷于火箭技术的实践。他在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火箭结构、火箭稳定控制等众多领域,取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同时,钱学森还参加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支持指导的马林纳火箭研究小组,从事实际的火箭研究试验活动。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发表《远程导弹的评论和初步分析》的报告,奠定了研究弹道式火箭的基础。1944年,钱学森参与制定美国陆军军械署的“导弹研究计划”,并参与完成“列兵”系列导弹的研制,还成功研制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后来他的导师冯·卡门曾赞誉有加地说:“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的火箭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
1945年,钱学森参加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德国的火箭研制进展,并审问了向美军投降的布劳恩关于研制V-2导弹的情况。考察结束回到美国后,钱学森参与撰写《迈向新高度》咨询报告,提出了美国发展火箭、导弹的技术途径和方向。钱学森还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办的喷气技术训练班讲授《喷气推进》课程,培养了一批火箭技术人才。冯·卡门称赞他是“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
1947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专门做了一次题为《飞向太空》的演说,预见了航天时代的来临。他在美国火箭学会年会上做了《火箭作为高速运输工具的前景》的报告,描述了研制火箭飞机的蓝图、星际航行的前景。美国媒体称钱学森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到中国,致力于创建和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使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跟踪时代航天的发展前沿,开拓了通向太空的道路。钱学森在领导制定和实施研制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到星际航行的研制规划中,科学地界定了各个阶段的名称和任务。他把人类离开地面到天空中的活动分作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大气层内的空间飞行,称航空;第二个层次是扩展到大气层外的太阳系空间飞行,称航天;第三个层次是将来到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飞行,称航宇。按照已经使用的名词,后两个层次一般可统称为宇航。按照钱学森的意见,现在我国把在人类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到大气层外太阳系内的飞行活动都统一称为航天,有时也还称为宇航,那就是指在大气层外整个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了。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一批科学家,投身于航天事业,带领成千上万科技人员,从突破运载火箭技术起步,追赶世界航天先进水平,逐步攻克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月球探测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工程,在世界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中国航天的崛起,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航天史上赢得了一席地位。
钱学森在讲课
链接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中国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他在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奠定了火箭研究的基础。1955年回到中国,领导开展火箭和空间技术的研制工作,使中国实现了发射人造卫星、进行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跨越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