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和CEO做朋友——借钱也要读商学院的人际交往课(2)
除了在学习时互帮互助,商学院的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通过校际联谊等方式,扩大交际范围,提升社交技巧。商学院从各地请来的各个领域专家,不只能够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传达最前沿的理念,还为学生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此之外,很多商学院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源,也可以在同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层合作关系。很多同学更是成为互相信赖的合作伙伴,或者通过合作将各自本来的事业做大,或者共同开拓新的事业。杰瑞就是依靠同学的力量来扩展人际关系,取得一番成就的。
杰瑞是英国特尔瑞斯有限公司的总裁,他曾经在伦敦商学院就读MBA。一次,学校请来了一位学者,这位学者的讲座使杰瑞觉得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方向,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结识这位学者。
杰瑞四处打听,希望能够得到那位学者的家庭住址。幸运的是,和杰瑞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安吉拉,居然就和这位学者同住一个小区。当杰瑞表达了自己对学者的仰慕之情,小心翼翼地提出在学者身边学习知识的想法后,经过几天考察,这位学者就安排杰瑞成为他的一名贴身助手。在学者的帮助下,杰瑞认识了更多行业内的专家,这些专家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在他开公司的时候,为他提供了很多资金以及人员方面的帮助。
总之,商学院的学生们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比其他人更具优势。这些同学们可以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合作者,或者是开创事业的支持者。而这份宝贵的资源,这种珍贵的感情,对他们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破解社交瓶颈症,进一步扫除发展障碍
哈佛商学院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可见,人际关系对人们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成功人士,不只无法扩展自己的人脉,还由于对社交的恐惧回避而离先进的发展又远了一步。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对社交怀有恐惧心理呢?有没有办法克服,让他们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呢?这可以从长江商学院刘卫宇老师的课堂上找找答案。
在长江商学院的MBA课堂上,刘卫宇老师首先请同学们填写了一张调查问卷。这张调查问卷总共有十道题目,同学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实际的选项(A代表自己从不或很少有题目所说的情况;B代表自己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C代表自己经常发生这种事情;D则代表自己总是如此。ABCD四个选项代表的得分分别为1分、2分、3分和4分)。
这十道题目分别为:
(1)我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
(2)我在陌生人面前会脸红,有不自在的感觉;
(3)我害怕参加聚会或者其他社交活动;
(4)我常常回避和陌生人交谈;
(5)我不愿意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
(6)我回避任何以我为中心的事情;
(7)在重要人物面前发表意见,我会感到害怕;
(8)在别人的注目下,我无法做事;
(9)看见陌生人我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产生心慌的感觉;
(10)我梦见在和别人交谈时自己出丑。
刘老师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得分都写到一张纸上,然后告诉大家,这道题目测试的是有没有患上社交恐惧症。得分在10分以下,就代表没有社交恐惧心理;得分在11到24分之间,就表示已经有了轻度社交恐惧症;得分在25分到35分之间,表示已经处在社交恐惧症中度患者的边缘,需要到医院求助心理医生;得分在36分以上可以初步认定为严重社交恐惧症患,必须尽快向心理医生求助。
随后,刘老师又举了一个现实当中的例子。
小林是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虽然他学习名列前茅,但长期以来一直不敢与人交往。他自小性格就非常内向、孤僻,还非常胆小,再加上父母对他的管教过于严格,从小到大,小林除了在家,就是在学校,也很少在其他地方逗留,更别说在外玩耍了。
上大学后,小林更加害怕和人接触,也变得越来越害羞。他不敢和老师交流,就连自己身边的同学,他也不敢多和他们沟通,偶尔必须要和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也不敢直视对方,眼睛躲躲闪闪,好似做了什么亏心事。他很羡慕同学们谈笑自如的样子,而自己,一说话就脸红,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涨红的脸,他只好盯着自己的脚尖。同学们有时叫他出去玩,他总是找个理由推脱,因为他不喜欢和其他人接触,也一直认为他人肯定很讨厌自己。在小林心里,自己早已成为一个怪人。而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小林居然连在自己的亲友面前说话,都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了,所以他只好将自己埋身书海,想通过读书来舒缓自己对与人交往的恐惧。然而,小林的成绩虽然依旧名列前茅,但他害怕与人交往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
临近毕业时,同学们都忙着在网上投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而小林,虽然也参加了几次面试,但每次一见到面试官,他还没说话就感觉脸发烧……
显然,小林的社交恐惧症已经很严重了,其心理基本是由害羞引起的。害羞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无论患者是年长还是年幼,心态大致都是相同的,只是每个患者的境遇和解释不同罢了。
社交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同样,社交恐惧症也是后天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社交恐惧症呢?
第一,正确认识社交恐惧症,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
刘老师指出,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疾病,他还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我们周围所有的人在接触交往时,都会产生紧张、心慌、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越是严重,就越能受到周围人的喜欢,那么,社交恐惧症患者就会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再会有担心和害怕的感觉。他们不再抵触与人交往,当然可以很快走出社交恐惧症的阴影。由此可见,社交恐惧症患者就是将自己在社交方面存在的问题想象得过于可怕,只要将这种心理疾病当做普通的疾病来看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社交恐惧症的克服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第二,鼓励自己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害怕与人交往的人,往往习惯于逃避,而越是逃避,就越难以解决社交问题,只会加重自己害怕的程度。而尽量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使自己逐步克服逃避心理,多多与人交往,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不再有害怕心理了。
第三,想办法增强自我信任感。
具有社交恐惧心理的人,往往都比较自卑,而如果通过某种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自信,那么,他们对社交的恐惧心理就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朋友都是从陌生人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对彼此了解的加深,两个陌生人才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朋友。增强自信,不只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的实力,也要相信在与人交往方面,自己也能够做得越来越好。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够坚定与人交往的决心,勇敢地迈出与他人交往的坚定步伐,最终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第四,借助深呼吸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当人们在社交场合有紧张的感觉时,不要急着逃离,不妨暂时找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悄悄做几个深呼吸。深呼吸要以尽可能慢的速度进行,同时,还可以在心里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放松,我不紧张,放松心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通过积极的暗示,使自己逐渐镇定下来。
还需要指出的是,刘老师的测试只是一个非常简单、初步的测试。要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还需要到医院找相关专家来做专业判定。如果感觉自己不是很严重,则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克服这种障碍,从而为扩展人际关系、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扫除障碍。
4.用与众不同的“标签”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
冈岛悦子是Pronova(职业会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日本负有盛名的顶级猎头,也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2007年世界青年领袖”。在此之前,她还曾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麦肯锡等国际大型企业就职,并历任日本总务省、内阁府委员等要职。冈岛悦子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她在哈佛商学院的留学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98年,冈岛悦子进入哈佛商学院读MBA。在哈佛商学院的留学经历使得冈岛悦子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学着扩展和经营自己的交际圈。
为了提高课堂准备效率,冈岛悦子和她的同学们需要自发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当时,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共有880名,他们全部汇集到一起,大致分成了八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每人有30秒的时间做自我介绍,但在这30秒内,如果只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是无法给其他人留下任何印象的,而如果别人对自己没有印象,当然不会选择和自己一组。因此,所有的学生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给其他同学传递一种“这个人的经历和技能特别好”或“不跟他一组,可能会感到遗憾”之类的信息。
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完全自由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而进入成功小组,并不意味着这种竞争的终结。尽管平时面临着满满的日程,但同学们都会拼命做好准备,希望能够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小组成员们也会非常认真严肃地讨论各个成员对小组的贡献,看是不是有人做了同等水平的贡献,或者是不是有不劳而获的同学。如果小组中有成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那些偷懒的同学也会遭到指责,或者直接被排挤出局。显然,学习小组就是一个要么贡献、要么出局的地方。
在商学院很多学生的眼中,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机会很多,所以,各成员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彼此的志向、资质以及性格等,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否与其他人相符合,甚至考虑是不是能和其中的一个或者一些成员发展为创业时的商业伙伴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对小组成员的眼光自然是比较苛刻的,他们常常会衡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考虑他能做什么、可以为小组作出多少贡献以及他自身的发展潜力等。
初入校门,冈岛悦子还不擅长宣传自己。当时,尽管她的祖国日本的GNP占全球第二位,但拉动GNP的日本企业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了。日本在世界并不具备非常特别的优势,显然,仅仅靠“来自日本”这个招牌,还远远不能实现对自己的成功宣传。
为了宣传自己,冈岛悦子不只在班级中积极发言,还仔细关注小组成员的反应,尽力弄清楚在小组成员心目中,自己有怎样的贡献。冈岛悦子在家里举办了寿司联欢会,希望能够激起同学们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对日本文化中的哪些部分感兴趣。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同学们的兴趣,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建立契机。遗憾的是,她的这次计划并没有取得成功,同学们并没有在品尝美味的手卷寿司的同时向冈岛悦子敞开心扉。
不过,通过这次失败,冈岛悦子总结出一个道理,即类似于“我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是最高管理级别的女性”这样的“标签”反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冈岛悦子所谓的“标签”,是指能够用来宣传自己特质和要点的关键词。冈岛悦子进入三菱商事的时候,女性综合职务只有两名,而她刚好是其中之一,而得知冈岛悦子的这段经历后,人们就会思考“在一个代表日本上万人规模的企业,她几乎是最了不起的女性职员,她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之类的问题。于是,同学们开始拿很多问题来和冈岛悦子讨论,讨论问题的种类非常广泛,比如日本企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多样化、日本企业的管理结构等等。在讨论过程中,随着冈岛悦子多样的经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的展现,同学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此后,冈岛悦子又在课堂外先于他人去参与一些事情,比如学校庆典等。她开始得到各种各样的推荐和邀请,还有人专门跑来询问她对商业计划的亚洲战略意见等。这样一来,冈岛悦子的身上有了越来越多令人侧目的“标签”。
这些“标签”为冈岛悦子带来了更多扩展交际圈的契机。比如,在一次讨论“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支援公司的案例”的成员集会上,有人指名要求她发表意见,理由是这个人从朋友那儿听说,冈岛悦子对日本的风险投资企业有独到的见解。冈岛悦子知道,这个人的朋友用她的“标签”对她进行了宣传,而同样,参与讨论的同学们也会继续利用这个“标签”来推荐她。
冈岛悦子意识到,在各种各样的聚会或者交流中,要想引起他人注目,就必须要考虑为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而且如果这个“标签”能够使听到的人禁不住想告诉别人,那么,这个宣传效果就非同一般了。通过这种方法,自然也会吸引过来别人的目光。
为自己贴上“标签”,首先是要创立自己的标签,要考虑好希望别人通过怎样的关键词来定义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作为宣传要点,标签可以从个人经历、业绩、专业技能、特征、志向、擅长等领域入手。比如,“说到做财务报表,还是冈岛悦子厉害”,或者“冈岛悦子在风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等等,但无论如何,这种优势必须是能够引起他人注意、引起他人兴趣的。一个发挥良好效果的关键词,能够使人们轻易地在某个人脉层次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