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CEO做朋友——借钱也要读商学院的人际交往课(3)
确立自己的“标签”,就必须明确自己想在哪一领域成为专家或者独当一面的人物,从而以这一目标为契机,用他人易于理解和认可的形式,用方便他人记住的语言来宣传自己。
冈岛悦子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追求十分完美的“标签”,也不能使“标签”过于抽象,因为太过抽象的“标签”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那些想把志向和技能作为宣传“标签”的人,冈岛悦子的建议是,要使这个“标签”符合自己的信念,符合自己的使命感,就要在“标签”中体现真实的自己,否则,只会给人留不良印象。
冈岛悦子还建议人们尝试发挥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严肃认真地思考出一种“标签”,并以这个“标签”为中心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通过恰当的途径展示出来,从而让对方感觉自己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或者好处,激发对方与自己结交的想法,进一步扩展人脉。
5.商学院的社交之道:真诚地与他人交朋友
扩展交际圈,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费尽心思地去结交那些权势、财力等在自己之上的人,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江亭儒老师却不这样认为。江亭儒老师指出,扩展交际圈,首先需要真诚地与他人成为朋友,用真诚来赢取信任,赢得真挚的友谊。
江亭儒老师进一步用凯瑟琳·格雷厄姆扩展交际圈的案例做了阐释。凯瑟琳·格雷厄姆原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突然离世,她不得不接手《华盛顿邮报》的经营权。凯瑟琳·格雷厄姆腼腆、喜欢安静的性格一度引来人们的怀疑,认为她难以承担起经营责任,然而她终于却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美国知名度最高的报纸,被称为“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在凯瑟琳·格雷厄姆经营期间,《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五角大楼文件案”和“水门事件”等影响深远的事件,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华府的政策以及美国媒体的视角。
凯瑟琳·格雷厄姆主张用怜悯、亲切而真诚的心态去报道新闻事件,这使得她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强有力的形象,拥有强烈的影响力。而无论是社会最上层还是最底层,凯瑟琳·格雷厄姆都是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给予人们足够的关心和尊重。
凯瑟琳·格雷厄姆晚年时,在弗吉尼亚拥有一片农场,在乔治敦、纽约也都有自己的房子,除此之外,她还在马太葡萄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水上居所。
有一年七月的一个周六,骄阳似火,人们都跑到海滩或者其他凉爽的地方去度假。路上的车辆少了很多。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华盛顿邮报》报社停车场前支着的一个小帐篷格外引人注意,《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某些员工在那里聚会。这些员工从未出现在公司的报刊杂志上,也从未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露过脸,他们的工作,有的可能仅仅是帮报社投递广告或者帮助公司打扫打扫卫生。
在这样酷热难耐的天气里,凯瑟琳·格雷厄姆正缓慢而蹒跚地走向聚会的人群。她当时已步入高龄,走起路来都非常艰难。顺着停车场的斜坡,她颤巍巍地走向聚会的人群。在这炎热的季节,如果她在自己的水上居所,或者在其他地方避暑,没有任何的不妥当。而她作为公司的大老板,却冒着炎炎夏日来到这里,与公司里这些不太受重视的员工们一起聚会,这看起来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惟一一次特例,而只是她人生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无论她的生活多么富足,无论她的社会地位多么接近最上层,她都始终将身边的每个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些人中,有曾经帮助她办报、帮助她创造《华盛顿邮报》辉煌的“大人物”,也有在她身边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在生活中,凯瑟琳·格雷厄姆对身边的人总是充满真诚,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与真诚,也换来了人们对她的真挚友谊。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葬礼上,不只有亨利·基辛格、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以及汤姆·布鲁考等政界或者商界名人,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比如,埃文·卡伦丹、沙林德·斯戴尔、亨利沃特·巴贝尔等。
埃文·卡伦丹是弗吉尼亚州菲尔法克斯县的一名教师,凯瑟琳曾经为他组建的学生霹雳舞队提供了350美元的赞助费。沙林德·斯戴尔来自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家庭与幼儿支援中心,凯瑟琳曾经帮助这个机构筹集过善款。亨利沃特·巴贝尔是一位来自贝塞斯达市的退休女职工,退休前是一家著名妇女俱乐部的职员。在巴贝尔的印象中,凯瑟琳非常平易近人,“她会参加俱乐部的各种课程,而且总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种课程,也从未错过任何一次会议”。
凯瑟琳之所以能够赢得埃文·卡伦丹等普通人的尊重,就是因为她始终坚持真诚地与他人做朋友的原则,付出自己的真诚和友善。而正因为凯瑟琳将这种友善扩展到每个人的身上,她的交际圈便自然而然变得宽广,这不是苦心经营所能达到的。
凯瑟琳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友谊,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从表面上看,凯瑟琳和亨利·基辛格简直不可能成为朋友,因为无论如何,凯瑟琳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两个事件都影响到了基辛格:第一件事,是凯瑟琳对记录了很多美国参加越战的机密情报和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报道;第二件事,则是授意《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调查。这两件事情,无一不使基辛格所服务的尼克松征服陷入到难堪的境地。
后来,基辛格在接受CNN的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他和凯瑟琳的友谊。他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虽然凯瑟琳的报纸发布的观点常常与他意见相左,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两人的私交。凯瑟琳从未想过利用他们的友谊来为《华盛顿邮报》谋取一些独家新闻,也从未跟他提过要做一次专访或者任何类似的事情。
凯瑟琳就是这样,无论对方是无名教师,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名人,她都抱着真诚的态度与他们交往,通过自己的真诚换取他人的信任,以谦逊和善的态度赢得他人真挚的友谊。
真诚是叩开人心的宝石,凯瑟琳的真诚让人们改变了最初对她的偏见,而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可。而凯瑟琳广阔的人际关系圈,也是以真诚为基石,才得以建立并长久维持,逐渐扩大的。虽然真诚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6.借助网络力量,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网络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际交往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互联网通过各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最方便、也最廉价的社交通道,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讨论组、聊天室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同样,网络已成为商学院学子毕业后进行链接、创造、交流等活动的主要工具,是人脉资产升值的有效途径。
布莱克是沃顿商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在曼哈顿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任职。从入学开始,他就将学习心得以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尽管已经从沃顿毕业多年,但他还一直保留着写博客的习惯。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布莱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一天的工作经历以及在职场打拼的经历、经验、教训等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除了维护自己的博客,布莱克还非常喜欢加入各种博客圈子,在看到一些有价值的博客时,他会将这些链接收藏到自己的博客空间。一次,在浏览他人的博客时,布莱克发现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读完之后,他不只和这位博主建立了链接,而且还将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对文章的肯定和赞美写成了评论。通过这种形式,他和博主建立了沟通,两人时常就一些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
六个月后的一天,布莱克下班刚到家,就接到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通过沟通,布莱克才知道,来电话者居然就是每天和自己通过博客沟通的那位博友。那位博友刚好到曼哈顿出差,希望能和布莱克见上一面。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彼此像老朋友一样。布莱克得知这位博友竟然是美国强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总裁,他真挚地邀请布莱克去强生上班。后来,布莱克成为了强生的营销总监。
无独有偶,岩濑大辅也是通过博客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岩濑大辅是日本生命网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的副社长,早年在哈佛商学院读MBA。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他也运用到了博客。
在哈佛商学院攻读MBA的时候,岩濑大辅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无论是学习心得还是日常所思,他都撰写成博客。在博客中,他勇敢地介绍自己,比如,说自己在哈佛取得名列前5%的优异成绩,或者获得学校奖学金奖励等。很快,他的博客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MBA毕业后,岩濑大辅把他的博客内容集结成书,这就是日本国内的畅销书——《哈佛MBA留学记》。以这本书为桥梁,岩濑大辅结识了更多的商业精英。
岩濑大辅一直想创立一个“革命性的行业”,即成立网上销售的生命保险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岩濑大辅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有极高的信誉。他向往的这种商务类型是风险投资行业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他并没有气馁,而随着交际圈的扩大,他获得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期间,岩濑大辅受到了日本大型独立投资顾问公司“飞鸟资金经营管理有限公司”CEO谷家卫先生的赏识。谷家卫是岩濑大辅博客的支持者,也是他《哈佛MBA留学记》一书的出版商,他对岩濑大辅很有信心,说如果岩濑大辅从事风险投资,绝对会取得成功,并承诺要为岩濑大辅提供资金。不仅如此,谷家卫还介绍岩濑大辅认识了保险业的舆论领袖——出口治明。
谷家卫、出口治明常常和岩濑大辅就他的梦想展开讨论,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岩濑大辅通向“网络生命保险”的道路也更加明晰。2006年,这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预备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成功地筹集到了将近130亿日元的资金。如果没有谷家卫和出口治明的帮助,没有他们身后的大企业作为后盾,岩濑大辅根本就没有机会筹措到130亿日元的资金。显然,岩濑大辅的社交圈,使得他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