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和CEO做朋友——借钱也要读商学院的人际交往课(4)
成立预备公司后,岩濑大辅赢得了更多支持者和拥护者,比如证券界叱咤风云的摩乃科斯集团公司,这就为他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这些无形的资源,成为岩濑大辅进一步发展壮大公司的资本。
而追根究底,岩濑大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实和他的博客密不可分。
岩濑大辅是聪明的,在自己没有任何人脉的时候,他惟一可利用的就是互联网的传播广度,还有自己的哈佛MBA身份。而他一步步通过博客来宣传自己,构建自己的社交圈,最终通过圈内的朋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就了一番伟业。
在数字时代,网络对于扩展社交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所起的作用,小到个人交友,大到公司招聘。社交网络在扩展社交圈方面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就拿网络招聘来说,它使招聘单位能够以较低的支出来实现人才招聘的目的,不只有缩减招聘时间的优势,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如今,70%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社交网络来完成招聘工作,而大部分利用网络找工作的人,也通过这种渠道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帮助人们实现社交圈拓展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广泛的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7.利用六度分隔理论,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
在人脉管理方面,商学院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人脉的六度分隔理论,也称小世界理论。六度分隔理论,是指人们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换言之,最多通过六个人,人们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来的。1967年,斯坦利·米尔格兰姆针对人脉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邀请到一批志愿者,又从这批志愿者中随机挑选出三百多名,请他们各自邮寄一封信函,米尔格兰姆要求这三百名志愿者最终将信函邮寄给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志愿者都不会直接将信函寄到这位股票经纪人手中,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信函发到他们最有可能与这位股票经纪人有联系的亲友手中。按照要求,每一位转寄信函的人都需要给米尔格兰姆发送一封回执信件。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三百多封信函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信函最终被送到了那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的手中,而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五个。换句话说,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最远的距离是六个人。根据实验结果,米尔格兰姆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样一条客观规律。假设每个人平均认识20个人,那么,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这20个人与所有人建立联系。显然,这为人们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事实上,就连比尔·盖茨、奥巴马、麦当娜等人,也曾经因为六度分隔理论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最终获得成功。
李维文是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也是畅销书《六度人脉》的作者,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六度分隔理论,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六度人脉》一书中,李维文提到了自己利用六度分隔理论解决问题的事例。
李维文初次接触到六度分隔理论之时,他还是长江实业集团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有一天,他在街头因为被拒绝而感觉沮丧,拒绝他的是一位潜在的大客户,这位大客户的公司需要很多李维文单位的产品,而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令李维文感到难过的是,他始终找不到与这位大客户建立联系的方法。每次他向这位大客户递上名片,迎来的都是对方警惕的眼神以及不屑一顾的表情。李维文愁眉苦脸地站在公主大道的报亭边,思考着下一步的拜访计划。正在这时,他被一本普通的杂志吸引,确切地说,是这本杂志中刊登了与六度分隔理论相关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
当看到一个人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全世界的人的时候,结合自己当时的处境,他情不自禁地认真阅读了起来。那篇文章除了介绍六度分隔理论的背景,也为李维文提供了解决当时困境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自己相熟的朋友来与那位大客户建立联系。
李维文的烦恼一扫而光,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六度分隔理论,实现与那位大客户的合作。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李维文就不停地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同事取得联系,看看他们有没有人认识那位潜在的大客户。李维文不停地与电话那端的人们沟通着:“你有没有听说过张先生?是住在公主道的张伦基先生,他在九龙地区做水阀生意。”时间一点点过去,李维文听到的都是否定回答。然而,他不甘心。终于,在他打给一位远房亲戚的时候,这位远房亲戚回忆了好久之后才想到,这位张先生曾经和自己的一个发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还是磕过头的好兄弟,只是不知道他们现在还有没有联系。
两天后,通过远房亲戚的发小,李维文将自己的资料递给了那位潜在客户张伦基。张伦基对李维文非常重视,收到资料的当天上午,他就安排助理给李维文打电话,约他去面谈。张伦基专门为李维文留出了足够的、当面推介产品的时间,之后经过几次考察,张伦基的公司和李维文签订了大量订单。
令李维文开心的是,他自己成为这次营销的大赢家,不是因为公司老总李嘉诚,也不是因为自己所在公司的影响力,而只是因为自己成功找到了那个可以帮助自己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的关键性人物。运用六度分隔理论,他只通过两个人的关系,就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运用六度分隔理论时,应该注意两个重要问题,即方向和传递。“方向”就是人们应该认识怎样的人,“传递”则是指人们应该展示和发送的信息。方向错误,就会结交不应该结交的人,这些人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影响,还有可能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在与人结交之前,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可交,选对了人,传递过去的信息才能起到良性的双赢反应。交友不慎,只会使自己陷入难以扭转的困境。
8.扩展交际圈,增强敢于与人结交的勇气
基思·法拉奇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美国资深职业经理人,还是《华尔街日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报纸或刊物的专栏作家。在《别独自用餐》一书中,他提到了扩展交际圈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具备与人结交的勇气。
基思·法拉奇以自己的父亲皮特·法拉奇的真实事例为典型,指出了勇气在社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皮特·法拉奇在凯南麦特金属公司旗下的一个钢铁厂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得到的薪水却很微薄。皮特·法拉奇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很高,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儿子脱离工人阶级的身份,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是,皮特·法拉奇是第一代美国移民,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人际关系,他对富人们聚集的乡村俱乐部和私立学校没有一丝了解,他能想到的惟一一个属于另外的阶层并且可以帮助到儿子的人,就是他的老板——凯南麦特金属公司总裁麦克凯南。
皮特·法拉奇从未见过麦克凯南。但他坚定地认为,对于两个能力和职位差不多的同一屋檐下的人来说,谁能够出头就取决于勇气的多少。于是,他鼓足勇气请求见一见大老板麦克凯南,出于好奇,麦克凯南答应了皮特·法拉奇的要求。而在这次会面中,皮特·法拉奇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到一个和麦克凯南面谈的机会。
和基思·法拉奇面谈之后,麦克凯南对他非常有好感。麦克凯南当时是当地一家私立小学的校董,当地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会进入这所私立小学读书。麦克凯南还动用关系为皮特·法拉奇父子安排了一次跟小学校长皮特·梅塞尔见面的机会,而不出所料,基思·法拉奇用自己特别的方法吸引了校长的注意力,使校长同意他进入这所私立小学读书,并为他提供了一笔奖学金。
正式入学那天,基思·法拉奇像他的父亲皮特·法拉奇所期待的那样,打开了另外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在随后的十年中,基思·法拉奇从中学,再到耶鲁和哈佛商学院,一直接受着美国最好的教育。基思·法拉奇将这些归功于自己的父亲,认为如果当初父亲没有勇气,自己就没有机会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基思·法拉奇说,父亲让他明白,与人沟通就要学会勇敢,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遭到拒绝而已。而付诸勇气,就为扩展社交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提到敢于与人沟通,就不得不提被誉为“勇气之母”的迪安·罗斯伯格女士,她是一位专业职业咨询顾问,并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而“勇气之母”这一称号的来历,则与她1969年的一个举动有密切关系。
1969年的一天,罗斯伯格女士在读《华尔街日报》时,发现在美国经理人协会中根本没有女性的声音,当时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美国医药协会的会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还没有发现哪个女人,能够在公共场合用官方化的语言来发表管理学方面的看法。罗斯伯格将这篇文章裁减下来,然后给美国医药协会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在就有这样的女子。然而,两个礼拜过去了,罗斯伯格女士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她心里很清楚,这种方法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她直接写了一封信给美国医药协会的会长,告诉他要么拿出实际行动,要么就闭上嘴巴,不要乱说话。两天之后,罗斯伯格女士接到这位会长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已经为她安排了一次演讲的机会,邀请她去参加。就是通过这个机会,罗斯伯格女士成为历史上代表美国医药协会发言的第一位女性。
罗斯伯格女士正是因为敢于结交,敢于与美国医药协会乃至会长联系,才使得自己把握机会,在获得历史上第一位代表美国医药协会发言的女性的资格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勇气之母”,为自己进一步扩展社交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思·法拉奇认为,无论是自己的父亲皮特·法拉奇,还是“勇气之母”罗斯伯格女士,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事例证明了勇气在扩展人脉时的重要性。有了勇气,就赢得了更多成功的机会,为扩展人脉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失去勇气,则只能在原有的圈子打转,而难以获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