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曲径通幽,有些话最好绕着弯子说(2)
还有一种是反话正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
这些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相声、小品之中。有一个名为《挤车的诀窍》的讽刺小品,正儿八经地说着反语:
“朋友,你可知北京乘车之难?上下班乘车都成了一门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让车门正好停在身边,可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是: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身,千万莫被随车来的人流冲走。中策则贴边。外行才正对车门,弄得拥来晃去,上不了车,枉费心力。北京人不同于外地人,哈尔滨人上车是‘能者为王’,上海人多少会顾及颜面,但动辄大呼小叫,使你无心恋战。北京人想讲点风格又想早点上车,但决不会在车门前上车。最好的办法是贴住车厢,装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地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一抓住车门,你就赢了。老北京都精于此道,所以售票员洗车,从来无需擦车门两边——那全是老北京的功劳。下策呢?可称为‘搭挂’。将足类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紧靠车门,往里‘鼓拥’,只要司机关不上车门,他就得让你上车。”
这里反话正说,表面教人不守秩序,实际是讽刺不守秩序之士。由于这些以肯定语气讲的话明显荒谬,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讽刺丑恶、鞭挞罪行。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中的一个角色在评价他不以为然的人物时说:“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的官方介绍,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也没有。”
反语一般运用于轻松活泼的场景,但在美国,人们甚至可以从那些严肃认真的交通指示牌上发现反语。在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幅标语牌是这样写的:“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提醒人们刹车却反说成不必刹车,这则反语绝无讽刺嘲弄的意思,只是给人一个别具一格的警示。
巧设顿歇,制造悬念卖关子
平时我们所说的顿歇即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顿歇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像下面一段文字: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方式: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停顿不同,意义正好相反。
幽默技法的顿歇,意思是停顿后反转,即故意把一句完整的话拆开,给人一个悬念,将其注意力引向某一方向,然后通过停顿,反转出趣味来。最常见的例子是“司令员发枪”。
某司令员对部下说:“一个人一杆枪——”战士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这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大为失望。
“两个人一杆枪——”战士们鼓掌。
“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垂头丧气。
“三个人一杆枪——”战士们不抱什么希望。
“这是可能的。”大家惊喜,毕竟有枪了。
“但是木头枪。”
这里,司令员运用“滚雪球”的方式,采取停顿方法造成出乎意料的语意突转,趣味横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用过这种方法。
有次,会上发言,他说:“今天,我要讲很长的——”全体与会者发出叹息。
他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释然,鼓掌。
这里,发言者运用停顿有意设下圈套,让人误以为其发言很长,不料停顿之后意义突转,语意前后反差强烈,产生幽默效果。
停顿法多用于相声、小品等演出场合与生活中的逗笑场合。
如相声《海燕》中有一段:
甲:她们都牺牲了——
乙:啊?
甲:一顿午饭。
乙:嗨,你一块儿说不行吗?
生活中可动用这种方法逗乐,如:
“来了的和尚未来的工人都要努力学习”,在“尚”后停顿。
平时,在表达幽默故事时,要停顿适时,述说平稳,加强语意落差,表达起伏跌宕,将笑声推向极致。
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同时,微笑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情绪语言,它可以和有声语言及行动相配合,起到互补作用,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比如,你进入一家酒店,服务员微笑着说道:“您好,欢迎光临!”你会感觉特别亲切,有了宾至如归的感受。反之,如果服务员面无表情地说道:“你好,欢迎光临!”你可能一点温暖的感觉都没有,还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怎么说话的人都没有表情。
有些时候,即使没有话语,简单的微笑,也能起到话语的作用,甚至胜过千言万语。
一个抢劫犯正被警察追得无路可逃,惊慌中躲进一个正坐在窗前插花的盲人女孩家。这个小女孩在当地小有名气,电视上报道了她会插花的事后,经常有人来看她插花。小女孩听到抢劫犯走步的声音时,以为是有人来参观她插花了,就转过身对着抢劫犯灿烂地笑了,拿着手枪的抢劫犯顿时被这纯真而灿烂的笑容打动了。最后,他放下了手中的武器,高举着双手向警察投降了。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这个罪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的笑救了她自己,也救了我。虽然她是一个盲人,但她显然懂得微笑对一个人的伟大意义。在此之前,或许要是人们对我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微笑,我就不会迷失方向,做出这样的事来了。”
微笑有时也是一种对人无声的鼓励。一个女孩子在参加一次演讲比赛时,非常紧张,尽管父母说了很多安慰和鼓励的话,可是一上台,她看到台下坐着那么多观众,千百双眼睛都盯着她,就紧张得说不出来话了。这时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师就坐在前台,正微笑地看着她。那熟悉的微笑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一下子平静下来,开始了演讲。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老师一直微笑地看着她,使她克服了紧张的情绪,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可见,父母鼓励的话说了千遍万遍,都不如老师的微笑有力量。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微笑是一种奇怪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卡耐基熟知微笑的力量,常把这种力量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一次,在卡耐基举办的宴会上,一个一直对他有意见的商人围着一群人偷偷地说卡耐基的坏话,由于他说得太过投入,竟然没有发现卡耐基已经站到了他旁边。卡耐基在听那些抨击自己的话时,一直安详地站着,脸上挂着微笑。抨击他的人在发表完见解后,突然发现卡耐基就在旁边,感到非常难堪,转身想离开。卡耐基的脸上仍然堆着笑容,走上前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听见他说自己坏话似的。后来,此人成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有人这样说过,我们虽然是哭着来到世上的,但应该用微笑面对人生。微笑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学会这种最美的语言。
巧口才借来东风
张嘴求人借东西,这嘴实在是不好张。但如果你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并通过语言消除他的顾虑,那么难事也会迎刃而解。
首先,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有伤于人,要知道你是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80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工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不会不帮忙的。
但有些人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点儿钱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熟人之间打趣说说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这样说,人家是不愿听的。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并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借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以说:“小王,你先借给我200元钱好吗?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才会放心地借给你。
其次,说话要诚实。向别人借东西时要说实话,不能为了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能随便改口,开始说借1000元,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2000元,这会使人家感到十分为难。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别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出“怎么这么巧,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处看看。”这会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说话莫忘看场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心术不正的人,故意混淆视听,把水搅浑,请看下面这则例子:
正值三伏天气,烈日当空,大树下有一个小商贩在大声叫卖:“冰镇汽水儿俩五毛,快来喝吧!”
有一个外地的过路人听到叫卖声,来到摊子跟前说:“给我拿两瓶!”小商贩立即打开两瓶递了过来。过路人喝完汽水,递给小商贩五角钱就要走,小商贩说:“哎,别走,钱不够。”过路人说:“怎么不够?你刚才不是吆喝‘冰镇汽水儿俩五毛’吗?”水商贩说:“是啊,一瓶汽水儿俩五毛,你喝了两瓶,应该是四个五毛,还差三个五毛呢!”过路人一听,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又掏出一元五角钱狠狠地甩给了小商贩。到这个份儿上,小商贩哪里还有良好的说话形象和风格可言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相处,说话也必须明朗化,不能含混不清。因为含混不清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引起矛盾和不快。
有位先生参加户外烤肉会餐,幸运地发现自己的座位刚好在烤乳猪旁边,他兴奋地叫道:“啊!原来我坐到了猪的旁边。”他猛一转头,发现身边坐着一个胖女人,正瞪着他,于是他立即更正,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是指烤好的那只。”虽然这位先生道了歉,然而那位女士并没有释怀,影响了宴会的气氛。
某老师想启发学生说出“天”这个词,就问:“你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老师不死心,继续发问:“头发上是什么?”“帽子。”“帽子上是什么?”“一个小洞。”老师沉不住气了,书本一拍,大吼一声:“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学生小声嘀咕:“脖子上。”倒不是这学生痴呆,而是老师问话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够明朗化。
一位老太太步履艰难地上了公共汽车,坐在司机身后的座位上。连过了几站,她都没听清是什么站名。又到一站,车子停靠下来,老太婆用伞尖戳戳司机的臀部,着急地问:“这是什么地方?”不料,司机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道:“这是我的屁股,你要在哪一站下车?”全车人听了,都笑了起来,老太太很尴尬,其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因此而打了折扣。
古代有一则笑话也是讲滥用模糊词而导致欲盖弥彰,引人发笑。
一位财主请朋友吃饭,约定时间到了,人还没到齐,于是财主说:“该来的不来。”话一出口,马上看到几个人站起来就走。财主挡不住,只好转身对留下的几位叹气道:“不该走的走了。”谁知留下的几位一听此话,竟全走了,留下财主一个人还在纳闷:“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吗?”也许财主一直不明白,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相应的暗示。“该来的不来”暗示“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暗示“该走的没走”。忽略暗含的真义,只用其表义,造成词义模糊,自然会引人误解。
歌德是蜚声世界文坛的德国大诗人,青年时代曾攻读法律,并以律师的身份多次参加诉讼活动。他踏上律师生涯的首次辩护词中,有这么一段话:“啊!如果喋喋不休和自负参与决定明智的法院的判决,而大胆的愚蠢竟能推翻已经得到证明的真理……简直很难相信,对方居然敢向你提出这样的文件,它们不过是无限的仇恨和最下流的谩骂热情的产物……啊!在最无耻的谎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的诽谤和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
当歌德发表这“带有一股热情的行吟诗人气质”的“辩护词”时,法官们不由微笑地摇着头,流露了不敢苟同的情绪。这种充满诗意的辩护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听众的不满和对方律师的反驳。歌德虽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然而他说的话,并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他这次辩护,以失败告终。
我们必须牢记“说话莫忘看场合”,因为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受特定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在另外的场合中说就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效果就不一样。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塑造良好的说话形象与说话风格。
总之,唯有巧妙地利用语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才能与心灵相约,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