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外立于象 内凝于神
——酂侯祠塑像观访录
6月9日,坐落在平遥县衙署内的酂侯祠正式对游人开放。笔者有幸作为首批游客,先睹为快,仔细欣赏了殿内五尊泥塑的形貌神情,并拜访了塑像创作者郭成保先生,观访之后,收获良多,得益匪浅。
酂侯祠正殿高台上塑的是汉初三杰,酂侯萧何居中,左边是留侯张良,右边是淮阴侯韩信;高台下的东西两侧各塑服侍一尊,东侧为男性,西侧为女性。
塑造没有画像的历史人物,一般意义上讲是比较容易的,易就易在当代的人谁也没有亲睹过被塑的人物。因此,只要服饰符合时代,形貌符合身份,就可说基本取得了成功,此所谓“画鬼最易论”也。虽然如此,但从酂侯祠的五尊泥塑形象的形貌神情来看,创作者并没有马虎从事,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形神俱佳。既沿用了传说的艺术手法,又具有大胆独到的创新精神。
萧何,汉初大臣,小吏出身,一直以文职官员辅佐刘邦成就大业;曾收集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粮饷,支援作战。后封酂侯,位次第一。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律令制度以治天下,这就是衙署供奉萧何的原因所在。创作者根据萧何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将形象塑为衣冠楚楚,端坐正视,显得威严庄重,襟怀坦荡。达到了恰如其分,形似神凝,俨然其人的效果。张良,亦为汉初大臣,传说曾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韩国复立,任韩司徒,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从此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等战略,均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后,辞绝重大封赏,只求封为留侯足矣。张良年轻时就具有超凡的胆略,大智大勇,后来做了刘邦的谋士,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的塑像抓住了上述特点,手持简册,低眉凝思,不屑尘寰,微笑可人。表现了他深谋远虑、淡泊名利的性格。该像近听如闻气息,远观飘逸欲仙,把张良塑得活龙活现。韩信,汉初军事家,初属项羽起义军,未得重用,继归刘邦,被任用为大将军。刘邦用其策,攻占关中;后韩信亲率军队袭击项羽后路,破赵、取燕、下齐,因此被封为齐王;不久与刘邦协同作战,击灭项羽,成就大业。汉朝建立后,改封楚王。后因人告其谋反而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豨勾结谋反,被吕后诱入宫中杀死。韩信是汉初三杰中的悲剧人物,前半生虽叱咤风云,转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先后两次封王,均在萧何、张良之上,真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后半生却由“王”降为“侯”,兵权渐失,最终死于非命,令后人扼腕泣叹。创作者手下的韩信,身披铠甲,手扙利剑,严目寒光,炯炯有神,表现出踌躇满志、气度非凡的精神风貌,将韩信的大将军风度跃然台上,将韩信“过关斩将”的前半生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韩信的后半生毕竟是“败走麦城”的悲剧。同一尊泥塑如何表现不同的境遇?为此,我前往土地祠采访了酂侯祠泥塑的作者郭成保先生。郭成保先生笑呵呵地讲述了韩信塑像的创作经过。郭先生说:“同时表现韩信截然不同的两种神情,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是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这一部位来做文章的。因为酂侯祠坐北向南,韩信像位居西边,上午与正午的光线角度、强度不同,眼珠中可以反射出不同的亮点。于是,我将韩信的眼珠做成微凸型,这样,上午光线自东侧射,眼珠中只有一个亮点,表现出炯炯有神、春风得意的精神状态;正午光线正射,微凸的眼珠中布满了泪花,十分悲伤。这样通过光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境遇,解决了韩信塑像的一大难题。”听罢郭先生的讲述,深为郭先生独具匠心的创意所叹服,实属“画龙点睛”之高招,表现出其超凡而独特的艺术造诣。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