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马克思把研究古希腊哲学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以及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青年黑格尔派最为感兴趣的,是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哲学。布·鲍威尔就研究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论派哲学同基督教的关系,而弗·科本在他1840年出版的献给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中,更把这三个流派看成是反映古代社会内在本质的哲学派别。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这三个哲学流派是受压抑的“苦恼意识”的产物。在古希腊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生活中,它们只有借助于抽象的哲学外衣来表达反抗现实的政治愿望。同时,青年黑格尔派在古希腊这些主张不为外物所动、以心灵宁静为最大幸福的哲学流派中也找到了与他们强调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这些哲学流派的出现,实际是当时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的折光的反映。
从1839年起,马克思对西方哲学史作了专门研究。他特别深入地研究了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哲学。马克思阅读了大量有关著作。1839年写下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摘录了第欧根尼·拉尔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普卢塔克、卢克莱修、约翰·斯托贝、鲁齐乌斯·安涅乌斯·塞涅卡、西塞罗等有关伊壁鸠鲁哲学的评述以及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等人的观点。不仅如此,在1841年离开柏林之前,马克思还对近代许多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罗森克兰等人的著作作了深入研究,并写下了八本笔记、摘录。这些笔记和摘录涉及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和本体论等有关问题。此外,马克思还参阅了欧塞比乌斯·培尔、霍尔巴赫、奥古斯丁、费尔巴哈、西姆普利齐乌斯、斐洛波努斯等人的著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准备联系整个希腊思想来详细地分析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派哲学体系的相互关系,写一部哲学史专著。马克思在1841年3月完成的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就是这部未能完成的哲学史专著的导论。
马克思博士论文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在内,曲解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关系,或者把这两位哲学家等同起来,或者把伊壁鸠鲁看成是德谟克利特的“抄袭者”,甚至把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看作希腊哲学的衰退。青年马克思敢于突破哲学史上的认识误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论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指出,在亚里士多德以后,主要是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这一系列学派在其性质方面“较有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他坚决反对把伊壁鸠鲁哲学当作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昔勒尼派道德思想的混合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改变了历史上那种把自我意识哲学诸流派贬低为折中主义的观点,彻底纠正了把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和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等同起来的历史偏见,详细地考察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一次深刻指出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革命精神及其深远意义,确立了伊壁鸠鲁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时期写的著作,并受到鲍威尔的影响,但在主要之点上同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存在重大分歧。首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不同,在政治观点上,马克思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当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还在为刚兴起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鸣锣开道时,年轻的马克思已经开始把自己的关注倾向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其次,在哲学世界观上,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满足于纯理论的批判,他们许多人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从黑格尔倒退到费希特,从而把自我意识和现实、人和周围环境对立起来。而马克思却在吸收黑格尔合理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这就找到了改变现存社会制度并对它施加积极影响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为科学阐明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准备。
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所阐述的自我意识哲学,同古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有着思想上的远缘关系,可以说,它是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积极发展。青年黑格尔派着重探讨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观形式”。马克思这时仍然受着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但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这种哲学提供了历史的和理论的论证。同时,马克思也高扬了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把自我意识视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精神承担者”。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留基波所创立的原子论学说。在理论上伊壁鸠鲁接受并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思想。不过,在原子论学说的具体见解上,二者又存在着重大差别。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但马克思无论在博士论文中还是在后来的著作中,都没有否认二者在哲学理论上的一致性。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更倾向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但他也没有完全否认德谟克利特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给德谟克利特以很高评价,称赞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机械的,缺少能动精神。自然事物的全部变化被归结为机械的位置运动,在方法上,宏观层次的质变被还原为原子层次的量变,世界的多样化最终被归结为同质原子的几何形状与形式结构的不同。从自然科学知识的要求出发,德谟克利特十分重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他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任意的,一切都遵循必然性。尽管如此,这种具有机械性的原子唯物主义在对世界认识的合理性上却优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它坚决否定了任何神学目的,启迪人们去认识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在原子运动中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强调物体下落中的“原子的直线运动”,而后者则强调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在伊壁鸠鲁看来,处在直线下落运动中的原子,在它所描绘的直线中,丧失了个体性,丧失了因偏斜而产生的排斥里的个体的能动性和活力。与此相联系,他更加重视偶然性的积极作用。偶然性是伊壁鸠鲁哲学中居支配地位的范畴。马克思非常赞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哲学中的规定,而是贯穿在他整个哲学中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把原子偏离直线看作是原子的“规律”、原子的“脉动”和原子特有的“质”。他十分重视原子偏斜运动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意义。认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偏斜运动彻底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只有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中才体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在马克思看来,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原子,由于偏斜运动,由于排斥,就从自己的相对存在、从直线中解放出来,显现出自己的形式规定,即自我运动,从而实现了纯粹的自为存在和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实现了原子概念所包含的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如同原子只有在偏离直线的运动中、在相互碰撞中才能扬弃自身的相对性定在一样,马克思在论文中指出,一个人只有当他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时,他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把自己封闭起来,割裂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就无法摆脱自然存在而实现社会存在,这些见解是深刻的。
马克思很重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对确立人的自由观念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赞同他对德谟克利特宿命论的否定。但马克思不同意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外在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宁静。伊壁鸠鲁是自我意识哲学家。他强调遵循个别性的原则,把心灵的宁静视为最高目的。自由被当成了不受任何外在对象牵累的任意性,内心的恬静就是一切。无所适从,没有所求是其根本特点。这实际逃避了现实生活,完全遁入了内心空虚的精神世界。马克思是不赞成这种自由的。他批评说:“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由不是孤立的,它不能脱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但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哲学史著作,而且它也集中体现了青年马克思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哲学观点,以及他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强烈愿望。他高扬哲学理性,反对一切扼杀自由的神灵和专制统治。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十分称颂希腊神话中富于反抗精神和造福于人类的神——普罗米修斯,并引用他的豪言壮语:“你好好听着,我绝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肯缚在岩石上,也绝不愿做宙斯的奴仆。”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这里,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年轻的马克思那种鹤立鸡群的精神面貌!
普罗米修斯
马克思把他的这篇处女作赠送给他深爱着的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先生。在书的封面上,马克思这样评价这位可敬的老人:“这位老人用真理所固有的热情和严肃性来欢迎时代的每一进步;他深怀着令人坚信不疑、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唯有这种理想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心灵的真理;他从不在倒退着的幽灵所投下的阴影前面畏缩,也不被时代上空常见的浓云迷雾所吓倒,相反的,他永远以神一般的精力和刚毅坚定的目光,透过一切风云变幻,看到那在世人心中燃烧着的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