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评论·2015年第4卷·特辑:中国法治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能遗忘的文明:法治与中国文化

夏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研究中国文化与法治,首先要面对的,是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中国古代有没有法治思想?”学者们——尤其是西方汉学界人士——多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古代虽然出现过“法治”这个提法或者“法治”这个构词,但并没有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概念。理由是,中国古代的法治论在实质上是人治论,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还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讲,法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也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在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专制主义中国,既不可能出现法治,也不可能出现法治思想。

可是,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思想?“真正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衡量是否为“真正意义”的标准是西方的,那么,为什么要以西方的尺度为标准?再进一步,为什么会提出“真正意义”这样的问题?

我想,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文化认识和叙述问题。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与法治之前,最好先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叙述文化。

在我们的时代,不仅法治成为一个西化的概念,而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一个西化的概念。这里所谓的西化,不是说文化的存在形式,而是说文化的叙述方式。通常,人们不但不否认在西方文化之外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其他文化,甚至还打起文化多样性的旗号,强调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或国情,可是,当他们叙述非西方文化的时候,秉持的却是西方文化立场,使用的却是西方文化概念,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本着这样的立场和概念,他们所说的多样性,不过是多种异常的形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人类文化色板上的边缘或点缀;他们所说的国情,不过是对某种现代标准暂时缺乏的历史性宽宥,是对自己作为另类的合理性论证,是对某种进步趋势的节奏性规避。这是一种典型的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看作某种文化“缺什么”的观念,是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反映。鲍曼认为,各种相竞争的现代性理论,总是与一种历史理论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上,它们的立场是共同的,即都是把在西方世界的各个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生活形式,看作在二元对立中“直接出现的”“无特征的”一方,世界的其他地方和其他的历史时代相对而言则成为有问题的,“特殊的”一方。后者之所以能够被理解,不过是因为它们不同于被认为是常态的西方模式(鲍曼,2000)。在这里,文化之间的差异,首先被认作为某种重大的缺乏——缺乏西方文化已经拥有的、作为进入最先进时代之门槛的那些特征。随即,那些特征又逐渐成为评判的尺度或标准,于是,不具备某种特征,就被偷换成不符合某种尺度或标准,即特征概念偷换成标准概念。倘若某种文化不具备某种特征,它就是不“适格”、不合格的,这种文化里即便有再好的东西,只要不符合西方的标准,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或者就是无意义的。

这里的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倘若按照这样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来叙述非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就不仅谈不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汇流,而且,更多的是把文化叙述变成了遗弃、忘却乃至消融非西方文化的一种活动,最后只剩得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

不论是回顾西学东渐以来的中国历史,还是考察工业化和启蒙运动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类荒唐逻辑已然成为事实,成为当代文明的一种现象。平心而论,在比较文化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眼光、偏好或倾向乃至文化立场,都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不仅可以宽宥,甚至应该给予鼓励。比如,西方的学者,大可用柏拉图、奥古斯都关于两个世界、两个城邦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的“天”与“人”、“入世”与“出世”等概念,中国的学者也不妨用儒家的或道家的眼光,来打量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和斯多葛派的世界主义。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通过所谓文化叙述,任意而粗鄙地把别家的文化改头换面纳入自家的文化谱系,或者用自己的标准去裁剪别家的文化,是合适的、正当的。

在欧洲文明中心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严重问题,恐怕还不是在不同的文明传统之间比较与穿凿是否合适、是否正当的问题,也不是文化眼光、偏好或倾向的问题,而是非西方文化区域里的人们尤其是学者,自觉地、主动地用偷换过的标准概念来叙述和评判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他们热衷对照西方的特征和标准,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描述为“无特征”“非标准”。这就好比拔起自己的头发,离开自己生长且熟悉的土地,然后再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的家园,于是,就难免“认不得”自家的文明,乃至指鹿为马了。

可是,问题又在于,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恰恰是办不到的;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偏偏是改装不了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文化乃人文化成,凝集作为民族群体的人们的生命体验和共同精神。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不宜用别的民族的生活经验来叙述的。别的民族的生活经验和关于生活经验的观念,即别的民族的历史及其历史观念,只能作为叙述的比较参考。所以,不管我们如何在主观上拔起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自己的土地,却又偏偏离开不了,也离开不得。在这个过程里,始终与我们相伴随的,不仅仅是发肤之痛,更多的是心灵之痛,是无以逃遁的疑虑、紧张、失落与迷茫。

现在,让我们进入本题,讨论中国文化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