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物理学家的天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漫谈时间

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词《水调歌头》,其中有四句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的前人李白也曾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太难,以至于比他晚一千年左右的一大批伟大的物理学家也答不上来。天上宫阙这个宇宙的年龄究竟多大?那就要先知道宇宙的生日。那么宇宙诞生表示时间的开端吗?在它创生前有时间吗?一批天体物理学家观察到宇宙膨胀的事实,根据多普勒效应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意味着时间必定有开端。天文学家又根据宇宙3K背景辐射认定确实存在一个早期宇宙。可是又有人认为,时间先于存在,宇宙的创生只是整个有关宇宙历史演化中的一个事件。时间无穷无尽,既无开端也无终止,即便在宇宙创生前的不稳定体也伴随着时间。

另一个关于时间的棘手问题是:时间有流逝方向吗?

如果自然界不确定时间的流逝方向,则自然定律对时间反演就不变,即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时间就只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对照参数,因而带有人为的成分。可是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人的生命死而不可复生,给出了时间流逝的方向。伟大的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感觉到了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这是一个心理行为的时间箭头。

可是当一个人超凡脱俗、旷放洒脱时,就会超越时间而遗世独立。

我国南宋时期连中三元的张孝祥在1166年被谗言诬告,罢职从岭南回归老家,行舟经过洞庭湖时,看到浩渺的水面上“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感到自己“稳泛沧溟空阔”,与时空已浑然一体,他不禁扣舷独啸,发出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叹。其词全文为: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叹使人想起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看法。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联系时间与空间的一个不变物理量,因而没有了绝对时间的概念,所以他说:“时间是一个错觉。”这以后,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根据这一理论,空间-时间是由于在它们中间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情况而弯曲的,光线沿着时-空的测地线进行。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影响着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也被其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从热力学看,时间不是错觉,体现大量分子集体行为的不可逆性(熵增加原理)到处可见。冰与热水混合成为温水,但温水不会自动分离成为冰与热水。生命与熵的产生相联系,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这是一个热力学时间箭头,即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只要注意到无序和有序的区别,时间就有了方向。

而量子物理学家对于时间这个概念也感到两难的头疼,反映波函数演化规律的薛定谔方程是时间反演不变的,而测量时所导致的波函数坍缩却是不可逆过程,这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在。坍缩过程需要时间吗?坍缩时系统的熵是如何变化的?近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由量子纠缠引起的量子隐形传输需要时间吗?

怎样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呢?宇宙学家(如霍金)设想,未来可能诞生的量子引力理论会证明时空是有限的,却是无边的。为此必须引入“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实”时间的特质大相径庭,在“实”时间里,前进和后退方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令物理学家争论不休的“时间”,在我国古人那里却有简明的阐述。古人发明的“时”的繁体字是日字旁上一个土下一个寸,表示日光普照土地,须珍惜寸光。“间”是日照入门。尽管正直的古人偶尔会发出“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的感叹,但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古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曾国藩则认为“做人从早起”。孔夫子则提出,根据时间的推延来修缮人的品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日行影移,并发明了日晷;也会根据动物的习性确定时间,如闻鸡起舞。

那么,在科学家的眼里,时间究竟是如何量度的呢?

先规定两个相继春分点间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平均太阳日,其1/86400为一个“太阳秒”。但地球的运行总有些不规则,于是人们规定铯-133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波的时间间隔为1秒。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家所能测量的最短的时间是光行走10-35米需要的时间。实际上某些短命的基本粒子的生存时间也可以作为时间的度量。测量微观粒子的寿命,也就是测量其在照片上的径迹长度,即测量其能量。而根据量子力学,能量与时间乘积的不确定度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时间的精确量度是受制约的,但这起码说明了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它与能量共存。

在地球考古中,人们找到有放射性原子的那些物质,通过测量其半衰期,就可以推断出那种原子自进入所测物质以来所经历的时间。据此方法,人们推断太阳系的寿命已经超过4.5× 109(45亿)年。

众说纷纭的人们会求助于先知的哲学家。与有的物理学家认为时间先于存在的看法不同,哲学家通常认为时间依赖于对物质的感知而存在,时间是自然界不稳定性的反映。我们地球的年龄正是从其不稳定性而量得的。

关于地质学的时空概念,有如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抑或说,空间系物质的客舍,而物质运动的历史则展现了时间。地质学的时间论,首先是了解地质历史。地质体可以建造、改造和转移,唯独其历史不能营造和改变。

基于广义相对论可以认为,时间的均匀性、持续性、流逝性等主要性能基本是由地球物质在空间运动中的极盛峰值量、阶段持续量、速度变化量等的演变所展示。时间、空间、物质是统一的,可以认为地质体的组成(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其组合中的矿物、元素、同位素)和结构及演化是一个整体。可测量的表观时间(非绝对时间)是地质体变革的极强值、时限值、速度值的量度。地球的时间观或可称为地球的演化观,地质演变呈现单向性(不可逆性)及其无限延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在阶段期间的均匀性变化和阶段始末的突发性变化。

地球的生存状态由很多因素决定,但归根结底由时空决定。时间的一维绵延和空间的三维广延都是物质延展性的表现。时间的流逝可展示出地球组成结构不断地发展变化,而时空的大系统环境决定了地球演化似具周期性的螺旋式发展。依据广义相对论,人们测算现今所能认识的宇宙,已经生活了约137.5亿年(如若不认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认为可能存在年龄比大爆炸还要古老的遥远星系,或者认为我们认识的宇宙只不过是居于一个黑洞的产物,则是另一码事)。银河系的形成稍晚一些,大约在100亿年前,地球与球粒陨石基本是同时形成的,地球生成至今约有45.67亿年的历史。

总而言之,自古至今,人们对于时间性能的关注热情未减。我们语言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性,清晰又明确。有的人以为,中文中不带有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就是缺乏时间观念,这或许是欠妥的。诚然,不同民族对于时间的表达方式是存在差异的。

(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德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