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本书关键词解说
在着手研究主要问题之前,本书先详细讨论一下所涉及的几个概念。因为专业市场在我国的成长发展不过短短的30多年,对于多数的经济学研究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并且对于本书涉及的产业集群、地方专业化和区域分工的定义,学术界的认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专业市场主导区域发展典型——“义乌商圈”,更是处于快速的演变之中。因此,我们在展开分析之前,关于这些概念的基本要点必须予以澄清。
1.3.1 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市场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下的交易主要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为辅;市场中必须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卖者,是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专业市场概括为以某一类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替代性或互补性商品的现货批发为主的集中交易场所。专业市场与传统的集贸市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市场是在传统集贸市场基础上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与集贸市场相比,专业市场的特点主要是在市场中交易的商品大都为同种或类似的产品,市场交易方式主要以大宗批发交易为主。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专业市场理解为“专门性商品批发市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比较清晰地把专业市场同集市、庙会、零售商店、综合市场、菜市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商品期货交易所、专卖店等各种市场形态区别开来。
专业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规模巨大的共享销售网络和交易平台,其优势在于通过交易方式专业化和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吸引买卖双方进行大规模集中交易,由此形成交易领域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节约中小企业和批发商的交易费用,从而确立商品的低交易费用优势,进而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批发价格。
专业市场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至今仍在一些区域发挥独特的功能;而专业市场在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市场制度,专业市场的交易集聚和辐射效应为所在区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诸多生产和销售的便利,在推动企业成长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为了弥补传统计划商品流通渠道的不足,专业市场在民间力量的需求诱致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产生,由于能够极大地满足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迄今为止,中国专业市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之重要,对农村工业化、市场化所发挥的作用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专业市场不仅是一种专业化交易组织,而且是一种具有社区性和根植性的嵌入式市场体系。专业市场成长能够推动相应的市场秩序扩展,通过交易网络、物流网络与当地产业形成关联,并有可能建立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当地经济发展,在独特的区域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些大型专业市场甚至已经成为当地产业集群和地方工业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的国际通道和重要平台。在21世纪,各地专业市场普遍出现分化、整合、转型与提升的趋势,也有些专业市场的地位和功能趋于萎缩,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我国专业市场能否跳出衰退与“消亡”的历史宿命。
1.3.2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介于等级制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指在特定区域内特定产业中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或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该积聚体的最大特征是其中的众多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分工合作关系。或者说,产业集群也可以理解为存在相互关联性的生产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和其他相关厂商及机构等在特定地理空间组成的群体,群体内部通过竞争与合作完成群体外部对该行业相关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同产业集群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往往还将竞争与合作关系延伸到辅助产品制造商、销售渠道服务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顾客等,有些还关联到研究开发、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和标准制定等的政府机构,甚至还可能将相关民间团体和同业公会等包括在内。因此,产业集群可以被视为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共生体,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是考察某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3.3 地区专业化
所谓地区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主要生产某种产品,有时生产某一类产品甚至产品的某一部分。这种地区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劳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产业集中在空间上的特殊表现,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过程。因此,地区专业化也可以被视为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程度。如果这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程度相当高,我们就说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特征明显。
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于统计数据限制,加上人们对专业化认识不一致,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测算方法。西方经济学常用“区位商”一词间接确定一个部门是否属于区域的专门化部门及其专业化水平。区位商亦称专业化率,是长期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在分析指标的选择上,最初人们一般使用就业指标,后来由于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限制,也大量使用生产量、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指标。区位商可用于产品分析,也可用于行业分析。在应用领域,目前区位商分析已由工业部门扩展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由传统的专业化分析扩展到产业竞争分析上,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展。
1.3.4 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指各区域根据自身在要素、资源、区位等方面所具有的绝对或相对比较优势,专注于某产业或产品甚至相关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分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或巩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本书中区域分工和地区专业化有细微差别,前者以后者存在为基础,地区专业化强调的某地区专注于某一行业或产品的生产,而区域分工指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生产中存在一种交流与合作;但是,二者的完成几乎是同时的,也就是说,地区专业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区域分工形成的过程。本书中,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化的差别明显,产业集群可以是多个产业集中于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产业集中的范围覆盖多个地区;而地区专业化指不同的产业集中在不同的地区。因此,理论和现实中存在三种可能:“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产业高集聚、地区高专业化”“产业低集聚、地区低专业化”。
1.3.5 多中心结构
本书多中心结构指的是特定空间范围内存在多个增长极的区域或城市体系形态,新增长极由等级较高的中心城市将较低层次的服务功能向等级较低的城市扩散而形成,因此,这个概念是和地理尺度高度依赖的,即在某一尺度上的多中心可能是另一尺度上的单中心。尽管学术界关于单中心和多中心的绩效评价尚存争议,但就多数国家的经验而言,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多中心提升了工作场所和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医院和社区中心的可达性,缩短了微观经济主体的通勤距离,有助于社会融合和外部机构入驻,有利于提高城市或区域的要素流动性,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大城市带来的诸多弊端,如交通阻塞、超额的土地或房产价格、犯罪多发、社会两极分化等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普遍存在的症状,因此也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经济的公正平等。基于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的这种经验认识,理论界提出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区域或城市发展战略,即在实际的城市或区域规划中,可以预先将不同公共职能部门分散到城市的不同区位,以此吸引相关微观主体集聚到相应的空间。
但问题在于,究竟如何推动多中心的形成?一直以来,我国的区域或城市空间布局都是靠政府推动,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区域或城市的运行效率不高,关于这些问题的成因,多数学者认为政府主导的区域开发活动体现为典型的“供给驱动”,而信息缺陷使得政府不可能完全掌握区域土地的需求状况,其结果必然造成区域空间结构的非市场化扭曲,如全国有70%的城市在新城运营中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缺乏产业支撑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其实,现代经济学研究已反复告诉我们,唯有市场决定形成的组织或结构才能真正体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区域空间的开发活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在哪个地方形成几个中心应主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
1.3.6 义乌商圈
它是用以概括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所在地的义乌与其他地域尤其是周边地区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创、共享、共荣关系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义乌商圈”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这些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以它为中心把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这便是我们所关注的“义乌商圈”。必须强调的是,为了使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政策价值,本书将义乌商圈的范围缩小至小商品市场辐射的周边区域,大体上相当于浙江金华市所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