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2章是统摄全书的基础性框架。首先阐明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特征,其次进一步将专业市场的影响因素抽象为制度供给、网络组织、商品结构、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组织结构等变量因子,在它们的作用下,市场和集群之间会通过分工网络逐渐产生相互拉动和支撑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演变带有明显的阶段或层次特征,简单的机理分析表明,这些变化最终促使区域经济形态向以产业集群和区域分工为特征的方向发展。该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以小商品市场和特色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义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3章主要分析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就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而言,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皆可以看作经济活动运行的两种组织形态或治理机制,前者是商品流通领域一种集中交易的市场制度安排,后者是商品制造领域一种大规模生产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嵌入式的市场体系,通过交易网络、物流网络与当地的产业集群形成关联,该章在分别抽象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各自两个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双方因子的作用变化得到了二者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模式,这对于制定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4章主要分析专业市场扩张对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影响。由于市场规模扩大导致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可靠性增强,在市场规模到达临界点之前,产业集聚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因此而付出的成本,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由于利润的驱使,进一步向市场核心区域集聚。由于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产业在区域集中的速度往往会超过市场规模拓展的速度,在两者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当市场规模的拓展超过某一临界点时,集聚所引致的成本增加便可能超过集聚所带来的收益与市场拓展所节省的交易费用之和,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此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向外围输出资本、技术,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并以此种方式实现生产基地的转移;这一微观主体行为的集合体现在宏观层面,便是产业从市场核心层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在外围区的主动承接和呼应条件下,地区专业化得以形成。

第5章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将分析进一步深入,阐明外围地区业已形成的专业化部门是如何在专业市场的需求拉动下带动本地的经济增长的。专业市场不仅能提供强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增加分工交易可靠性的功能。尽管产业转移导致了地区专业化的形成,这种专业化生产的大规模启动并持续扩大,必然是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中实现的,而经济交往的顺利进行要求地区之间存在一个保证分工交易可靠性的机制。本章指出,大规模市场的存在保证了分工的交易可靠性,使得形成专业化部门的各地区卷入区域协作网络中,于是快速的增长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集群的形成、转移或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区域分工网络逐渐展开或深化的过程,二者可以理解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侧面。

第6章是专业市场驱动的多中心结构。在阐述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市场驱动微观主体空间活动区位选择的角度提出空间结构演变的自组织发展观。本章分两种情况分析。第一种论证了在多个区域存在一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专业市场具有影响空间经济分布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也是以其他因素为条件的,或者说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这种干预阻碍了要素合理的自由流动,那么,专业市场的驱动作用会大大降低甚至形同虚设,地区间实际的分层结构与区域分工效率就会偏离最优的理论模型。因此,在多地区共享一个大规模专业市场的情况下,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只有持续不断地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协调制度,降低各种壁垒,各区域才能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真正实现“各展其才、通力合作、各尽其能”的多中心发展目标,各类资源要素的利用才能达到最优化。第二种论证了在多个地区存在多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大小的差异,较大的专业市场会不断地蚕食较小的专业市场,因之而导致的贸易成本的变化会吸引贸易活动向大的专业市场所在地集中,即形成贸易中心;同时生产活动向其他地方集中,即形成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分工协作、各取所需,最终形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7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性概括。基于前面各章的理论和案例分析,第7章指出了专业市场主导性作用的发挥都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最终指向的,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全书的分析给中西部同类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即欠发达地区应当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封锁,逐步建立起规则完善、机制健全、信号真实、平等竞争、设施配套的区域共享型的专业市场,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大规模市场带来的交易费用低、交易效率和可靠性高的优势,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区域之间合理配置资源。如果这种有利于发挥市场主导性作用的机制得以建立,那么即便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也可以表现得相当明显,并且同样能够实现地区间分工的持续深化,从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和谐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