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文化开放发展分析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仍然大多闲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适时推出了“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河南文化在崛起中走向世界。

(一)河南文化资源概况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期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渑池仰韶文化等,到隋、唐及北宋时期,河南长期作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历史使河南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众多的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

河南是文物资源大省,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河南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3万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占全国总数的1/8。其中,安阳殷墟被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与洛阳龙门石窟共同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6000余处。河南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省份,共有22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达2200多年。全国著名的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安阳、洛阳、开封、郑州),数量居全国第1位。河南还拥有安阳、洛阳、开封、郑州、南阳、商丘、浚县、濮阳8座国家级历史名城和许昌、禹州、济源、淮阳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有“戏剧之乡”的美誉,流派众多,独具特色。全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宛梆、蒲剧、坠剧等20多个小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以常香玉、张新芳、申凤梅等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大师,把河南深厚的戏剧传统发扬光大,唱响全国,《花木兰》《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新创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舞剧《风中少林》等剧目获国家级奖励,并跻身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河南戏剧界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河南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杂技表演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信阳的歌舞、开封的盘鼓、濮阳的杂技、南阳的曲艺、登封的少林武术、陈家沟的太极拳等,都有深厚的生存土壤和发展潜力,少林武术已被文化部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重点项目。全省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中等艺术学校18所,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

河南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18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0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个;河南城乡文化日趋繁荣,全省119个县级广场文化活动长年不断,河南有5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13个“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5个县(市)被列入全国1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试点县(市), 4.8万个基层网点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共建共享,覆盖了超过6000万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

河南是炎黄族系根之所在,历史名人荟萃,灿若繁星。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源于河南;中原人文精神积淀深厚,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的交汇地,孕育了难以尽数、名垂史册的英雄伟人、能工巧匠。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等,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彭雪枫、杨靖宇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文学豫军”及焦裕禄、史来贺、常香玉、任长霞等英雄模范,表现出不同时期中原文化的特色,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勤劳淳厚、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昂扬向上、开拓进取、不甘人后的品格,成为中原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

(二)开放发展促使河南文化走向世界

中原文化曾经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先秦、汉唐还是北宋,中原文化都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时代文化的代表,许多文化创造在当时都具有领先地位,许多文化名人都是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北宋以后,中原文化渐趋沉寂。近代以来,文化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人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全力甩脱贫穷落后的帽子,经济建设在“一五”和“三五”期间有了明显起色。但是,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和十年“文革”,不仅对河南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创,而且迟滞了河南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河南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活动,中原文化再次展示出非凡的魅力。由河南省委宣传部领衔推出的“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向沿海省份、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强力推介中原文化,展示河南新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河南文化借助“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中走出中原,走向世界。

1.中原文化沿海行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强与沿海省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向沿海省市宣传推介中原文化,引进沿海省市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资金、项目等,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决定于2001年推出“中原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动。“中原文化福建行”既是“中原文化沿海行”的处子秀,也是“中原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走进了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中原文化福建行”先后举办了“河南风”旅游推介会、“走进河南”图片展、“豫闽文化渊源及发展研讨会”等10项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继“中原文化福建行”之后,河南于2003年11月隆重推出了“中原文化广东行”活动,在广东掀起了一股中原文化热潮。河南省情说明会、旅游推介会、图片展、书画展、豫粤历史文化渊源座谈会、文化精品生产座谈会以及具有浓郁中原特色的大型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把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秀丽自然风光,奋力实现崛起的河南新形象展现在广东人民面前。这次“中原文化广东行”活动,加强了豫、粤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广东人民对河南的了解,为河南和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开展经贸文化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004年10月,“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走进首都北京。这次“中原文化北京行”活动以“情系首都·感知河南”为主题,由河南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豫京书法家座谈会、豫京美术家座谈会、大型广场旅游文化活动、“魅力河南”图片展、中原崛起话河南座谈会、在京豫籍优秀务工创业人员表彰座谈会、大型豫剧演出等活动共同组成。整个活动丰富多彩,影响广泛,反响热烈,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5年9月,河南省成功举办了“中原文化上海行”。这是“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推出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项目最多的又一次跨省区文化宣传推介活动。这次活动以“情系浦江·感知河南”为主题,举办了河南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珍品展、河南古代文明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崛起中的河南”大型户外图片展、河南名企名品形象宣传展、豫沪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河南文化产业项目发布会暨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以及在沪豫籍优秀务工、创业人员表彰大会等15项活动,全方位向上海人民展示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中原文化上海行”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在“中原文化上海行”中首次被列入对外合作目录,1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在活动中发布,向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寻求合作伙伴,以此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借鉴上海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不断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动期间,共有8个文化产业项目签订投资合作合同,合同金额4.45亿元;合作协议37个,协议金额34.05亿元。“中原文化上海行”在宣传河南形象、推介河南文化的同时,其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11月,“中原文化天津行”在天津隆重举行,这次活动以“情系海河·感知河南”为主题,“魅力河南”图片展、河南古代文明展、《翰墨写中原》书画展、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珍品展、“河南风”旅游推介会、杂技专场晚会等10余道文化大餐,展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经贸交流合作与文化产业项目推介,是此次“中原文化天津行”的重头戏。活动期间,共签订文化产业项目23个,投资总额71.88亿元,合同金额47.06亿元,其中河南省与京津唐地区合作的项目合同金额21亿元,超过签订合同总金额的40%。签约合作项目中,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又有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表明河南与天津两地产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是河南省对外宣传的大型综合性活动,是改善和树立河南形象的重要举措,也是河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该项活动精选最具中原特色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集中向沿海发达地区宣传、推介和展示,以期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促进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河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自2001年起,“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先后在福建、广州、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省份举办,反响十分热烈,效果非常显著。

2.中原文化台湾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大陆自1949年以后就处于分治状态,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长期处于隔膜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大陆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台商投资大陆办厂办企业或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则不是很多。为了宣传推介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河南,加强与台湾同胞的文化交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002年开始了首次“中原文化台湾行”活动。

2002年8月初,河南省“中原文化台湾行”文化交流代表团一行80余人,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这是迄今为止河南省组织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赴台文化交流团。在台期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织了戏曲专场演出,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在文化交流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河南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和河洛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全面介绍了河南的戏剧、影视、书法、绘画、人文历史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探讨了豫台两地血缘相通的历史渊源,展示了当代河南的新风貌,增进了台湾同胞对河南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了豫台两地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时隔6年,河南省文化交流代表团于2008年11月再赴宝岛台湾,举行了“中原文化宝岛行”文化交流活动。与2002年的“中原文化台湾行”不同的是,这次“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增加了经贸合作交流的内容。此次“中原文化宝岛行”历时7天,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河南与台湾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豫台两地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除“中原文化台湾行”和“中原文化宝岛行”两次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之外,河南省还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举办了“海峡两岸豫剧交流活动”和“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文化部、国台办和中华文化联谊会的充分肯定,被誉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之作”。

“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活动”是中华文化联谊会与河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之一。为进一步增进台湾文化界对祖国中原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的了解,扩大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联谊会与河南省政府于2006年7月共同举办了“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次活动以河南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重点突出两岸同根同源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参访、联谊和研讨活动,让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切身感受中华民族“根”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远影响,增进两岸文化界的联系与感情,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共识,多方位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各项建设的新成就,宣传河南新形象,促进河南与台湾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中原文化台湾行”“海峡两岸豫剧发展论坛”“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活动”等使河南与台湾的文化交流活动从无到有,交流次数从少到多,交流内容从表层到深层,双方之间的认识、了解和情感随着交流活动的增多而日益加深,合作日益加强,初步形成了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河南不仅展示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而且展示了河南乘改革开放东风所呈现出的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了河南作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的新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河南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取得的系列成就,展示了河南迅速提升的文化软实力。

3.中原文化港澳行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尤其是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内地与港澳的经贸文化联系更为密切,港澳成为沟通内地与海外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内陆省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为了加强与港澳的经贸文化联系,发挥港澳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借鉴港澳的资金、管理、人才和科技优势,河南省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举行了“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

2007年1月,河南省政府在香港和澳门隆重举行了“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南省由省委书记和省长带队,组成了23个代表团,参会人员780多人,带去了精心筛选的2262个项目和重大活动40余项,使“中原文化港澳行”成为继“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开展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重要经贸文化活动。这次“中原文化港澳行”共有93个利用外资的重大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80.69亿美元,合同外资32.03亿美元。签订的项目数额大,层次高,质量好,涉及煤化工、能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及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有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的,有开发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娱乐服务水平的。这些合作项目对全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文化发展不仅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产生了深远影响。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的主要媒介和内容。在“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中,文化产业招商大显身手,有15项重大文化项目在现场签约,合同外资4.2亿美元,加上此前已经签订的文化产业项目,豫港澳将在31个文化产业项目上开展合作,引进资金达5.336亿美元,涉及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这将为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尽快转化成产业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提供可资借鉴的现实路径。

2009年2月,“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9豫港澳投资贸易洽谈会”相继在澳门、香港举行。这次活动共组成了政府、经贸、文化、旅游4个代表团,共有1020个项目。活动举行期间,河南民俗艺术展、《木兰诗篇》文艺演出、功夫卫星频道开播、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的主题演讲等文化活动,向港澳各界奉献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让港澳各界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无穷魅力,看到了一个新河南。这次“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共签约75个项目,投资总额60.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6.8亿美元。项目涵盖了高新技术、新能源开发、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和投资领域,对全面提升河南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中原文化港澳行”基本实现了“文化大交流、经贸大合作、人员大往来、发展大推进”的既定目标。文化合作是此次活动的亮点之一,河南省广电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与香港英皇集团、香港煜丰投资集团等港澳地区著名文化巨头进行了深入洽谈,达成了多项重大合作意向,其中英皇集团决定投资3000万元重拍电影《少林寺》,再次在海内外掀起少林武术热潮。

“中原文化港澳行”是“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头戏。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方面的积极组织参与下,“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港澳各界人士对作为活动媒介的中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加深了豫港澳三地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经贸、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三是“中原文化港澳行”取得了丰硕成果,签订了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项目合作合同,引进了巨额投资资金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与管理经验,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的发展;四是提升了河南的文化软实力,改善了河南的文化形象,增强了河南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4.中原文化澳洲行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原文化行”品牌的影响力,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推出了“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把“中原文化行”向海外发达国家拓展,通过中原文化的宣传推介,加强与澳洲的经贸文化交流。2009年1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次在国外举办的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中原文化澳洲行”在澳大利亚美丽的城市悉尼拉开帷幕。

“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包括文化展示、经贸招商、旅游推介三大板块,共有10项重要活动。一是在悉尼举行“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启动仪式暨投资贸易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二是参加在悉尼举办的中国农历新年花车盛装巡游活动;三是参加在悉尼港和海德公园举行的演出活动;四是参加在悉尼海德公园举行的澳大利亚国庆日焰火晚会演出活动;五是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办舞剧《风中少林》演出活动;六是在悉尼达令港举行河南旅游广场促销活动;七是在悉尼举行“中国河南旅游之夜”推介会;八是参加中国驻澳大使馆开放日演出活动;九是省政府领导会见并宴请澳大利亚政界、商界要员;十是签订河南省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文化展示活动主要有开封盘鼓、少林武术、原创功夫舞剧等,展示了中原文化的丰富厚重和多样性特征。

2009年2月2日上午,在“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经贸合作活动中,共签订合作项目22个,签约合同总金额27亿美元。其中包括贸易项目4个,合同金额8.6亿美元;外资项目12个,合同金额17.2亿美元;外经贸项目1个,合同金额1.2亿美元;服务外包项目和研发中心合作项目4个;等等。

“中原文化澳洲行”是河南省举行的综合性经贸文化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是这可喜的第一次,把一个真实、客观、正在崛起的河南展现给了澳洲人民,把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展现给了澳洲人民。借助中原文化这一重要媒介,加深了河南人民与澳洲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拓宽了双方经贸文化合作的领域,提升了经贸文化合作的层次,增强了双方的合作实效,开创了双方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实现了互利双赢、携手发展的预期目标。

“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既是中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进行新的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新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原文化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获得了普遍认同,而且也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得以丰富和完善。仔细研究一下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歌剧《木兰诗篇》和舞剧《风中少林》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河南文化品牌,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进来,并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交流融通过程中内化为新的特质,从而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