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转型升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发展的特征与经济的影响

要搞清楚全球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需要先认识一下珠三角地区的基本经济特征。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省的一部分,土地面积占广东省的30%左右,人口占50%以上,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却占了广东省的近80%。与其他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除了收入水平较高和市场体系与制度建设较快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2010年,在全国4000多万户私营与个体户中,广东大约有438万家,珠三角地区就有350多万家,占广东民营企业总数接近80%。除了80多万户私营企业之外,大部分是个体户,平均注册资本在50万元左右。二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之后,珠三角民营企业又进入了铝型材、五金、灯饰、家具、陶瓷、玩具以及皮具等行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与高科技行业的数量都较少。2003~2010年,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工业增加值占整个民营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从32.9%上升到了38.6%,这意味着民营经济在进入工业、建筑、交通、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以及其他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中,仅工业部门就占了1/3多,而且还有上升的势头。受到资金、技术与生产规模等门槛的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工业部门基本上集中在轻纺工业制品上。三是以出口加工与外向发展为特点。在我国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中,广东就占了1/4强。而在广东对外贸易总额中,珠三角地区大约占95%左右。其中,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外贸总额就占了全国进出口贸易的近20%左右。在我国30年来累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广东就占了将近1/5,而广东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中,95%左右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与离香港较远的珠江西岸相比,珠江东岸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出口加工贸易与外商投资项目。四是以产业集群为主。2010年,在以广东专业镇为代表的310多个产业集群中,珠三角地区占了65%以上,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产值占整个广东省专业镇产值的75%以上。显然,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平台与载体,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降低了运输成本、学习成本与信任成本,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存活率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单个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自主独立性。可见,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的前沿地带,由于经济开放程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因而所受到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比其他地区要大得多。事实上,这种冲击也暴露了珠三角地区基于出口加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开放初期的外部资本、技术与市场信息以及市场运作方式的主要来源地,离港澳地区的距离远近对一个地区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珠江流域将其天然分割为珠江东岸与珠江西岸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与香港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珠江东岸是与香港直接在陆地上衔接的,最近的是深圳,然后是东莞,离香港最远距离的是惠州。相对来说,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珠江西岸的地区离香港的距离都较远。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开放初期香港传统产业转移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珠江东岸。在珠江东岸中,由于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以高科技为主的产业立市定位,尽管深圳离香港是最近的,香港的诸如玩具、纺织、小五金、制鞋和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大量的进入深圳,而是转移到了与深圳相邻的东莞。惠州是珠江东岸中离香港最远的一个城市,在运输成本成为传统产业跨地区转移的一个重要约束的情况下,离香港较近的东莞在土地资源上没有得以充分利用,那么,流入惠州的资本数量就是很有限的。所以,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东莞成为以香港为核心的产业转移的主要集聚地。对于珠江西岸来说,虽然相对缺少港澳地区的经济辐射,但是,这个地区的河道水网发达,商业传统悠长,受到地理位置上的限制,中原地区占主导的重农抑商思想对这个地区的历史影响较少,舶来思想的影响较多,因而商业意识明显。这就形成了珠三角地区内部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珠江东岸与珠江西岸的发展模式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路径依赖不同。珠江东岸以吸收香港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启动,这种产业转移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10年,转出产业主要以香港自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到1992年大约85%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移到了内地;转入地主要是深圳及其周围的宝安县等地。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加入WTO的第二个10年。转出地以香港为枢纽的台湾资本与跨国资本,转入地主要集中在东莞等地。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后10年。虽然转出地与转入地都出现了多样化的势头,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先入为主的路径依赖依然支撑着珠江东岸的外资利用与经济的更快增长。对于珠江西岸来说,经济发展的路径来源于市场贸易的兴起。受到计划体制的限制,以贸易集散为主的专业市场并没有率先在广州等大城市兴起,佛山、南海、顺德等珠江西岸地区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地价低、体制外运行等优势,在推进专业市场建设方面领先一步,赚取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都有条件与能力进入专业市场,珠江西岸已经有选择地将专业市场转化为专业生产。第二,产业形态不同。以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为主的珠江东岸在产业形态上是以“两头”在外,生产环节在内为特征的。从产业链角度看,配置在珠江东岸的生产环节往往只是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或者说,通过代工生产纳入跨国公司编织的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在这种国际生产网络中,珠江东岸的生产活动类似于一个生产车间,研发、设计与销售基本上不在本地。对于珠江西岸等地的企业来说,虽然产业形态也是从生产环节入手的,但是,随着企业能力的增强,产业形态会逐步从生产环节扩散到研发、设计与销售,而不会更多受到外部经济主体力量的左右,这决定了其产业形态的相对完整性。第三,对外依赖不同。对于珠江东岸的企业来说,通过品牌代工,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特殊的国际市场,也可以获得设备和技术方式的资本注入,诸如核心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材料和零部件、详细设计或金融以及借贷资本,运输条件、技术和市场渠道的安排等。〔英〕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刘卫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第218页。显然,这些代工生产的企业对核心企业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都较强。相对来说,由于珠江西岸的企业无法依赖核心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以及接受国际市场的订单数量相对较少,只能靠自身的能力积累与相互抱团,所以,相互依赖性就变得十分重要。集群发展就是基于这种互相依赖性而产生的结果。比如说,在珠三角地区的专业镇分布中,一方面,珠江西岸的专业镇类型广泛,除了与珠江东岸相类似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现代种植外,还有家电家具、金属加工、旅游和养殖业等;另一方面,珠江西岸的专业镇数量是珠江东岸的3倍多。概括地说,如果把珠江西岸的发展模式看成是一种经济发展史中从贸易转向生产的大宗类型的话,那么,珠江东岸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国际转包带动地区发展。

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国际经济环境对珠江东岸与西岸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当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珠江东岸比珠江西岸获得的机会与资源要多一些,因而前者比后者的发展也要快一些。20世纪90年代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珠江东岸经济增长率持续地超过了珠江西岸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当国际经济环境不利时,珠江东岸所遭受的冲击就比珠江西岸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