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不同与相同的反应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同影响,珠江东岸与西岸的企业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不仅在政府扩大内需的激励下,尽快地恢复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将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持续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对于珠江东西两岸来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这与2008年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决定》是一致的。鉴于发展路径与模式的差异,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对于珠江西岸的企业来说,随着本地的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沿着微笑曲线,扩展两头业务,转移中间环节,就成为转移与升级的主要途径。比如说,在佛山,曾经有400多家的陶瓷产业中,面临本地土地、环境与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已有330多家陶瓷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了珠三角的边远地区以及粤北山区等地,而把本地腾出来的空间用来发展设计、总部、会展与专业市场等,其结果是,到2010年,佛山陶瓷业的产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前有所增加。这就是说,珠江西岸的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成本与环节的变化,自主决定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业务结构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配置。对于珠江东岸来说,虽然面临相同的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但是,产业转型升级却比西岸复杂得多。因为相当一部分加工贸易与生产活动取决于境外发包订单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而这些境外公司在珠三角地区要素成本上升时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将投入该地区的生产基地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地区,要么就地升级。在这种境外跨国公司说了算的情况下,东岸的企业是缺乏话语权的。他们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延长产业链或跨地区转移等决策。对于东岸的企业来说,另起炉灶,自检体系是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不仅建设成本很高,许多中小企业力所不能及,而且机会成本也很高,因为建立与境外大企业的分工联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旦脱离,再进入国际市场就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保持与境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稳定联系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把低端生产环节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地区去,而留下来一些设计、研发以及专业性更强的生产活动,这就意味着东岸的企业不仅保留在跨国公司编织的产业链中,而且也进入了产业链相对较高的附加值环节。我国台湾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强化能力、顺势而上的成功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临着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台湾把电子元器件的低端生产制造转移到了大陆的东莞等地,而大量的海外留学人才恰恰在这时返回台湾,推动了台湾从以生产制造为主转向了以设计为主。在这个时期,欧美发包订单的跨国公司没有改变,但是,订单的内容从OME转向了ODM。所以,对于珠江东岸来说,如果选择顺势而上的发展模式,能力建设与提升就是刻不容缓的。
除了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所差异外,两地之间的产业分工、互补与融合也是日益增强的一种趋势。在交通设施不十分便利的条件下,珠江东西两岸的发展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在《规划纲要》的具体指导下,交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在加紧实施,通信、交通等收费标准统一并逐步降低的制度安排不断出台,大幅度地降低了两地的运输成本与交通费用,大大增加了两地要素与产品之间的流动。对于珠江东岸的企业来说,增加了为西岸企业配套的市场机会,这也会促进东岸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创建自主品牌,形成自主决策的独立企业。对于珠江西岸的企业来说,在增大从东岸的企业中采购零部件机会的同时,也增多了分包跨国企业订单的联系。在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两地之间的产业形态和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将会有所减弱,基于路径差异而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会进一步强化。在这个基础上,珠江东西两岸的企业与政府以产业集群为平台,在培育行业协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形成集聚机制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推进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从培育行业协会角度看,我们的研究发现,行业协会是小政府与大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有形组织,也是最有利于代表中小企业利益的组织力量。这种力量是政府所不能替代的。目前广东集群中的行业协会还不能完全地充当好这个角色,这与大多数行业协会缺乏资源与权威有关,所以,这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看,大量的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适应快速的技术进步,更不用说技术创新了。而集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与能力不足问题,但是,仅靠这种自发的集群平台也并不必然使企业发生创新行为,这还需要对创新体系进行有意识地构建,诸如由政府搭台的生产力创新中心以及产学研服务平台等,通过这些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一个技术服务的社会网络,不仅技术力量的来源结构更广泛,而且技术服务的供求结构更有保证,从而有利于解决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改进以及设备更新等方面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而且也会改变20世纪80年代在珠三角地区由每个企业聘请“星期六工程师”的不确定、不定期服务的现象。再从形成集聚机制角度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节约运输成本而形成集聚的重要性会有所降低,而基于外部性形成的知识外溢对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性会不断增强。基于这种理论判断与国际经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态将会发生变化,即沿着产业链形成的、以纵向分工为特征的集群会逐步地扩散,而以企业提供相同产品的“扎堆性”的横向集群将会更多地发生集聚。把握这种集群形态的变化趋势,对制定珠江两岸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研究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形成的差异与走势,以及未来可能趋同的基本观点与思路。分类性的理论分析、归纳以及预测就是本研究试图努力的一种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