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效应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信息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实证研究方面较少。国内学者们认为,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则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栖身之地。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起步较早,A. Pascal(1987)和J. N. Peyton(1992)认为城镇将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来衡量,而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融合。M. Wegener、K. R. Kunzmann(1991)对欧洲城市进行研究后认为,城市群的物质基础是高速公路网和智能通信设施,互联网改变了城镇分散孤立的纵向发展格局,强化城镇间的横向合作。M. Castells、P. G. Hall(1994), G. Sirilli、R. Evangelista(1998)研究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其呈现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发展趋势。C. J. Simon、C. Nardinelli(1996)认为以提供信息为基础支撑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S. Graham、S. Marvin(2002)将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归纳为四种效应:协作效应、衍生效应、替代效应和增强效应。

而国内学者李长虹(2003)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基于信息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将为城镇化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为城镇空间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徐维祥、唐根年(2005)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而城镇化的推进又反过来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徐瑾(2010)认为信息化是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城乡经济增长日趋协调。高锡荣、杨康(2012)提出,通过信息化实现城乡之间的快速沟通,将农村及时地融入城镇的发展进程,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多淑杰(2013)认为,城镇化质量提升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郭理桥(2014)认为,信息化有利于城镇建设的“一张图”的“多规融合”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GIS等技术融合国民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体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生态保护规划等,统一数据标准、呈现统一版本的底板数据,并达到数据共享和实时分享。刘国栋(2016)提出县域信息化增强新型城镇化的辐射能力,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府职能,有助于城乡统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构建智慧、安全、高效、融合的信息系统,可以从消费信息化、物流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建设。郑建明(2016)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其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内核、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理论环境四个层次。理论内核特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理论是指信息化理论和城镇化理论及其结合,具体分为信息化理论、新型城镇化基础理论和信息开发及利用。信息化理论包括内容架构(国家信息体系六要素)、层次划分(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和技术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等的应用)。新型城镇化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分工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应用理论通常指信息产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知识组织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和经济测度理论等,具体可以表现在电子政务、产业信息化、物联网、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和信息化程度评价等方面。朱捷(2016)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融合内涵、制约因素、行业研究、融合路径等进行分析,并对后期研究进行展望。

在实证方面,郭彩霞(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已是城镇化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产业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张兰婷、洪功翔(2013)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短期内信息化会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信息化的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郑子龙(2013)认为信息化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地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方面,而且信息化发展对人口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相比经济落后或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更强。

也有不少学者对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状态进行探究。李江颖(2013)认为,目前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大,城镇化水平增速较快,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慢,其滞后的管理方式远远无法与快速进程的城镇化匹配,提倡加快信息化进程。张书成(2013)强调“大数据”对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正向影响,数据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加速了“两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黄安胜(2013)认为目前只有少数省份和地区的“两化”呈高度融合状态,这些省份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其余大部分省市“两化”融合程度都是参差不齐的,且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大于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徐付生(2013)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当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不断深入,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与城镇信息化建设。宋艳萍(2014)认为目前信息化正处于逐渐全方位地融合到各行各业的过程中,其融合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加深,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正不断显现,逐渐从量变走向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