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力量:从大众经济学到粉丝经济学
粉丝是由外来语“fans”演变而来,指那些狂热的追随者。“粉丝经济”曾经是娱乐产业的专有名词。如今,“粉丝经济”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之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粉丝经济以一种区别于以往的商业模式占据了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成为商业变现的利器。小米、苹果等商业品牌,罗辑思维等自媒体,伟大的安妮等移动互联网产品,无一不是粉丝经济的优秀例证,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利用粉丝经济实现收益。
粉丝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因为粉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充分利用移动时代的便捷工具,发挥最大作用,随时随地与生活产生最强关联。一个品牌的塑造离不开粉丝的支持,粉丝对该品牌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走红程度。因为粉丝对于某个品牌的喜爱是由衷的、自发的,他们会通过各种自媒体传达自己的感受,使某个品牌知名度迅速打开,粉丝会以几何级数呈爆炸式的增长。
小米是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把粉丝经济运用到极致的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热潮让粉丝经济更上一层楼。“1000个粉丝”理论是支撑自媒体热的理论基础。凯文·凯利曾提出“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是那些会买你全部产品的人;只要搞定他们,就能生存了。
罗辑思维可以说是1000个铁杆粉丝的坚定实践者。罗辑思维在2012年12月21日开始运行,在运行不到一年时间内,其公众平台的粉丝就涨到了50万,令他们没想到的这一惊人数目让罗辑思维看到了前景,于是他们在2013年8月推出会员收费制度,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5500个会员名额竟在几小时内就被“洗劫一空”,这在同行业中简直成了神话。
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就是粉丝经济。战争年代的实力看兵力强弱,经济时代的实力看资本多少,而自媒体时代则看粉丝多少。俗话说三人成众,粉丝就是力量。每个人都可以是别人的粉丝,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粉丝如云。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就可以有强大的影响力。而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现。
粉丝经济也就是将营销转化为价值。粉丝对于品牌的影响力,将越发重要,他们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品牌买单。粉丝是最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他们不是一般的爱好者,而是狂热的痴迷者,“因为喜欢,所以喜欢”,喜欢不需要道理。与感情因素相结合的营销,即使是有缺憾的产品也一样会被接受。而且,移动互联时代的粉丝会爱屋及乌,从产品本身到相关的周边产品,他们都会收入囊中,毫不介意付出。因此粉丝消费随时都会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从专业的角度被很多人批评,但这并不妨碍它创造高票房的神话。郭敬明粉丝群体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因为大量的90后粉丝的狂热,《小时代1》《小时代2》才创造出累计超过7亿元的票房神话。如今《小时代3》票房超过5亿元,《小时代4》也已经上映,上演又一出票房神话。不管多少人从艺术角度、专业角度说三道四,却依然挡不住粉丝的一路追捧。“粉丝电影”成为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观众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去看电影,而是奔着他们喜爱的人而去。
粉丝经济的带来者是一批基数庞大的年轻用户,他们年轻、活跃,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愿意为创意、趣味、内容买单,他们不介意那些真正符合他们特性和需求的创意广告。无论是产品端的付费变现,还是流量广告变现,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优质用户。那么如何进一步挖掘粉丝经济的潜能,考验从商者的能力。如何全面挖掘粉丝经济的强大能量,也将是企业在未来赢得优势地位的突破口。
对于商家来说,要了解粉丝的潜在需求,定制粉丝专属的产品,与粉丝互动,培养粉丝的参与感,让粉丝加入品牌的塑造过程中,这是移动互联网最有可能实现的价值。参与和体验才是移动互联时代粉丝经济的关键。粉丝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还是下一个新产品的制造者。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多向传播。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但是粉丝也是善变的一个群体,今天他在关注你,明天也许就取消关注了。他们的“关注”,意味着兴趣和潜在购买行为,而取消关注则意味着需求的转移。那么,你的产品流失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用户,还有可能是他周围的同事、朋友等。因此,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就必须善于经营粉丝。粉丝经济学也堪称移动互联时代商家必备的技能。
零售公开课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
零售企业唯有拥抱变化,适应当前丰富发展的社交媒体以及粉丝效应,才有可能真正让产品走进大众视野,并带来正向的传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