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系统论的战略领导
战略就其本意来讲是军事战略,毛泽东曾经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步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及国家和全球领域。现在,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决定全局发展方向或长远目标的计谋和决策,人们都称它为战略。战略思维是伴随着战略问题的提出而出现的。随着战略问题内涵的拓展,战略思维的内涵也逐步突破了战争谋略,拓展为运用系统论的知识并遵循科学逻辑程序对事物进行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活动。战略有多重要?习近平明确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正因为如此,习近平高度强调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战略思维,多个场合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按照系统论的理解,事物内在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有机整体,构成了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在本质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也不是完全平均的,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
战略领导能力,说到底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之间关系的能力。
(一)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有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一般性作用,有的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有的则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战略思维能力就体现在领导干部善于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清楚问题的主次,抓住重点,对待所有局部不能搞平均主义,而应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进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毛泽东在每一个时期,总是集中精力重点抓住一个主要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同时兼及其他。一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再集中精力解决另一个主要问题,由此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个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穿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他还强调,掌握这种领导艺术的关键是“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确定“工作重心”和“中心工作”就是抓主要矛盾。同时,领导干部也要明确,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组合。一旦事物的主要矛盾变化了,工作中的主要精力投入方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之所以要统筹兼顾,一方面,是因为局部构成了全局。古人云,“不积细流,无以汇江海”。全局的胜利要依靠各个局部的协调运作和共同努力。一般的局部尽管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但如果多数局部都失败了,全局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指挥全局的领导者在统揽全局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局部。另一方面,是因为局部的重要性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如果我们不注意非战略重点的发展,准备不足,不但要对全局的发展起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当战略重点与非重点发生转化时,就抓不住机遇。所以,战略思维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即“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二)抓住关键局部,牵住“牛鼻子”
格局是对事物整体的认知,破局就是要找到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和薄弱环节,就是要找到能够推动我们工作开展的“牛鼻子”。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只有把影响全局的那些战略重点分析清楚了,才能据此确定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制定战略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没有重点,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也要抓住重点。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
“破局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的。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曾经是战略重点的事务可能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审时度势,及时进行战略部署的调整。战略重点和非重点的界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战略思维活的灵魂。
(三)着眼全局,跳出局部
全局高于局部、统率局部。全局由局部构成,但全局并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和机械相加,而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局部的辩证统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全局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走势。一言以蔽之,在战略实践中,整体比部分、全局比局部更为重要。
从事物的整体来制定方略,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局部问题,自觉地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的最高利益。有些事情从局部看可为,但从全局看不可为;有些事情从局部看不可为,但从全局看可为。因此,当全局与局部在利益上发生冲突时,就要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绝不能为了谋取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顾全大局是成熟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切实把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就能不断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八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同时,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不同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不同。有的局部占据主要矛盾地位,有的局部占据次要矛盾地位,占据主要矛盾地位的局部发生变化,全局就立即受到重大影响;而占据次要矛盾地位的局部发生变化,全局可以不受重大影响。
(四)着眼当前,放眼未来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决定着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事物发展具有延续性。当前只是决策的出发点,而不是着眼点,更不是归宿。领导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就是领导者决策时,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未来。要立足今天,总结昨天,预见明天。要善于深思致远,揭示规律,谋划未来。
着眼当前,就是要把握可能会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条件,加快发展。从1990年到1994年这四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十几次讲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他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给中国留下的机遇不多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远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就会落后,就会失去民心,失去老百姓的支持。1990年3月,邓小平说:“对国际形势,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敌人,有的人对革命持悲观态度,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光辉篇章,以消除党内的悲观情绪和错误思想,对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的可能性作了科学预见。他对引起中国革命及其高潮到来的各种矛盾作了分析,对各种革命力量和各种反革命力量作了正确的估计和预见。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针对中国必败的亡国论调,他以战争发展趋势为思维起点,从全局上时代特征上思考问题,写了《论持久战》,深刻地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必然是持久战的前瞻预测判断,并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对中国必胜做出了科学的预见。
总之,领导哲学不以解决领导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旨归,但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对于指导领导实践、提高领导力具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