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党性教育

云南省普洱市行政学院 赵建伟

普洱市行政学院于1996年4月正式挂牌,与普洱市委党校、普洱市民族干校、普洱市社会主义学院、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2015年12月成立)五校合一。学院下设十一个科室,共有教职工87人。学校占地面积111.1亩,有教学楼、办公楼、学员住宿楼、报告厅、餐厅等,建筑面积28000多平方米。多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关心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行政学院(党校)工作得到全面发展,为普洱市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为普洱市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来,主体班培训规模不断加大,2014年共举办49期5126人,2015年共举办48期5414人,2016年共举办44期6301人,今年上半年已经培训主体班次18期2722人。在干部轮训培训上发挥了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近年来,普洱市结合市情实际,坚持不懈创新,变民族文化资源为党性教育资源,在推进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锻炼、密切联系群众、锤炼优良作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背景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普洱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486公里。全市26种民族,其中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普洱不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百花园,也是云南民族众多的缩影,民族团结有历史、有文化、有血脉、有传统。普洱市利用普洱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党性教育资源。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党性教育资源

普洱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团结历史深厚。特别是1951年元旦立于普洱市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铭刻着“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碑文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建设伟大祖国的决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而且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新中国建立以来,普洱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使民族团结成为一大亮点。针对普洱拥有“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和其他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普洱市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挖掘、提炼其中的团结、奋进、包容、拼搏精神,形成高质量的干部党性教育教学专题和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党性教育。

(二)着力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思茅城区为主的现场教学基地,包括:普洱市委党校党性党风党纪陈列室、普洱监狱、普洱市博物馆、普洱市城市规划和科技馆、普洱绝版木刻展馆;建立了以宁洱县为主的现场教学基地,包括:宁洱县城内的普洱民族团结园、磨黑中学革命教育基地、杨丽坤(阿诗玛)故居、德化镇杨正元故居、同心镇那柯里村、全国文明村思茅区三家村白嘟祺(坡脚)村民小组;建立了以澜沧县、孟连、西盟县为主的现场教学基地,包括:澜沧县老达保村、孟连县宣抚司署、西盟新县城。此外,跨行政区划在毗邻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民小组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这些现场教学点不仅有早期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活动的历史轨迹,也有各民族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的实践成果,每一个教学点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使学员在进行民族文化之旅的同时得到震撼灵魂、净化心灵、脱胎换骨的身心洗礼,在亲身参与中得到固根、守魂、补钙的党性淬炼。

(三)精心组织学员开展党性锻炼活动

市委组织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管理服务等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反复协商、精心筹划;开展对现场教学基地讲授情况进行实地模拟演练,确保培训方案落实具体可行,每一项教学内容安排务实管用;坚持组织员自始至终全天候式跟班服务管理,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同体验,确保了开展党性教育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学员所到之处,良好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三、主要成效

普洱市变民族文化资源为党性教育资源,在推进干部党性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定了信念

通过组织学员体验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瞻仰民族团结誓词碑,真切体会边疆各民族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家国情怀。如,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到普洱举办的云南省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68名学员在瞻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后,仿照碑文写下了:“我们25种少数民族的代表,代表全省少数民族同胞,慎重地在普洱民族团结干部教育学院开展了培训、进行了交流,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省委及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誓为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由衷地感慨:过去老一辈把爱国的誓词、团结的誓言刻在了石碑上,今天的新一代各族儿女一定要把民族团结的誓词铭刻进心坎上,继承先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提升了担当

“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普洱地区26个民族的情感依附,更是他们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支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和胜利。许多学员感慨:“当年边疆民族地区条件之艰、环境之恶、形势之险、任务之重无法想象,但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铸造了无与伦比的丰碑,他们太了不起了!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坚守信念、履行责任、担当使命。

(三)锤炼了作风

很多参加党性锻炼教育的学员在瞻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后,表示这样的党性教育很特别、很震撼,有特色、有触动,不仅接受了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补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钙,自己过去一些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权力观得以“矫正”,“软骨病”“近视眼”“咽喉炎”等这些新时期干部身上常有的毛病得以“纠治”,这对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锤炼“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是一次生动教育和激励鞭策。

四、主要启示

普洱市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干部党性教育不仅载体新颖,而且成效良好,主要启示有:

(一)开展党性教育要“务实”

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搞两张皮、空对空,灌输式、说教式的课堂理论教育,要坚持理论讲授与开展体验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员不仅通过理论教育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内化于心,更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悟,使开展党性教育“不是说而是做”,真正外化于行。

(二)开展党性教育要有“特色”

开展干部党性教育,一定要避免照本宣科只讲讲党的历史,或者千篇一律只看看红色资源的做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开思路,拓宽干部党性教育的资源宽度,使得一切有利于促进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资源为我所用,包括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核和实践价值,将其转化为具有现实“可学”、自己“可做”的生动素材,让学员易于感受,乐于接受。

(三)开展党性教育要能“深情”

开展体验式党性学,目的是让学员穿越时空、触摸历史、感受震撼、启迪思考、触动灵魂,使党在心中的分量更重,使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必须防止只是带学员走马观花看看,作旅游式介绍了解的做法。要认真按照党性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组织人员深挖、提炼教学内容,并配以训练有素的培训师富有感染力的深情讲解和精准点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活教材,一次现场教学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目的,确保开展党性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