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文学艺术(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松间明月,石上清泉——听泉声

何谓“泉”? 《辞源》《辞海》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从地下涌出来的水为泉。古代辞典《说文解字》把“泉”解释为水源:“泉,水原也。像水流出成川形。字亦作洤。”洤,从水从全。“全”本义为“纯玉”。“水”与“全”联合起来表示“如玉之水”、“纯净之水”。泉常常是河流的源头。许多清泉汇成为溪流,是河流补给的重要形式之一。可见,祖先们对泉水的作用早就有很明确的认识。

位于我国云南的蝴蝶泉

我国幅员辽阔,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泉水分布之多,数不胜数。有人估计,我国的泉眼至少在十万眼以上。其中,己知的有名的温泉就达2600余眼,为世界各国温泉数之冠。碧水清泉更是数以千计。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水奇泉怪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百处之多。温泉冬夏常温、四季如汤;冷泉刺骨冰肌、可饮可浴;承压泉喷涌而出、飞翠流玉;自流泉喷泉如雾、浪花四溅;瀑布泉直流千丈、水石相击;喊水泉闻声而涌、击掌而出;潜水泉清澈如镜、汩汩外溢;喷泉腾地而起、水雾弥漫;间歇泉时淌时停、含情带意。此外,还有离奇古怪、景观奇特的水火泉、冷热泉、甘苦泉、鸳鸯泉等。汩汩清泉,水质清澈,晶莹可爱。泉涌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李应甲《古井甘泉》有云:“泉从山上泻来清,卤地难将冽水呈。为有渊源深百尺,浊流混处独标名。”唐李中《遥赋义兴潜泉》有云:“见说灵泉好,潺湲兴莫穷。谁当秋霁后,独听月明中。溅石苔花润,随流木叶红。何当化霖雨,济物显殊功。”

名泉留胜迹,文人多吟咏。凡有泉的地方一般都是景色秀美之所在,故常令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并留下许多美文佳作、趣事逸闻,反过来又为这些名泉平添了声色。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游历大江南北,不辞辛劳,亲访名泉,品水题留,成就了不少诗篇;辅之以婀娜多姿、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雾气腾腾,水天相连,如同仙境一般。那如诗如画般的绝美佳境,恰似瑶池降于人间一般美轮美奂,总会让诗人犹如身临其境,顿觉如醉如痴。泉,或似明珠散落,晶莹剔透,叮咚入耳;或似涓涓细流,悠然而下,声如秋雨潇潇;或如银花盛开,喧腾飞溅,声如虎啸狮吼……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徜徉在这里,欣赏美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各大名泉都留下他们的足迹,还有数泉以著名历史人物的名或号命名,有的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摩崖石刻,有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济南趵突泉、湖北宜昌的陆游泉、江西上饶的陆游泉、杭州西湖的六一泉、山东淄博的柳泉等,更是让游人联古唱今,流连忘返。历代咏泉诗很多,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佳人》)孟浩然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其他有关泉的诗句,如:“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涧空啼鸟寂,地僻野泉通。”(林鸿《秋日登石壁精舍》)“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李商隐《一片》)……历代文人墨客在泉边留下的无数墨宝,无疑大大丰富了华夏泉文化的内涵。

济南趵突泉

泉,为世人青睐,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风流雅士,赋诗颂泉,也向世人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清张善恒的《咏满井泉》, “凡物盈则亏,尔泉盍自警;不见学道人,终日差短绠”,向世人道出了“盈则必亏”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切忌骄傲自满;《咏无忧泉》,“盈涸本无常,自行还自止;安得一寸心,化作无忧水”,劝诫世人去领悟“盈涸本无常,自行还自止”这个道理,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忧愁烦恼。还有借泉讴歌人世间爱情的“清可鉴须眉,中流澹如此;谁是濯缨人,长歌怀孺子”。更有借泉教子醒世的警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世人所传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元代张养浩的《趵突泉》,在天下第一名泉的灵气与万千变化中去品味人生、感悟生命。

趵突泉

张养浩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趵突泉,泺水源于此泉,泉址位于济南市旧城西南,现趵突泉公园内。一名瀑流泉,又名槛泉,自曾巩始称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首。郦道元《水经注·泺水》云:“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也。”趵突泉的突出之处,就在于泉水从地下岩溶洞的裂缝中涌出,因其泉水涌时趵突跳跃,其水势如鼎沸而得名。泉水平地上涌,浪花四溅,三股并发,昼夜喷涌,冬夏不变,声若隐雷,势若鼎沸,状似堆雪。泉水澄碧,景致奇特,蔚为壮观。趵突泉名满神州,留下的题咏无数。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称趵突泉为“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乾隆皇帝品尝趵突泉水后,觉得水味比北京市玉泉水要清冽甘美,便赐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还写了一篇《游趵突泉记》。文中写道:“泉水怒起跌突,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有名的文化人曾巩、李清照、赵孟頫、蒲松龄、吴伟业等都曾为之题词呤咏,都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趵突泉的天然灵秀和神韵。元代杂剧家张养浩的这首《趵突泉》诗,也很好地为我们描绘了趵突泉的盛景。

首联:“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开笔不俗,如何引人入胜。作者写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景色,这趵突泉本是十分熟悉之处,今日重又登临观赏,作者如何写出新感觉,新视角?用“惊视”二字,笔端奇趣横生,读者立刻在想象泉水的奇观壮彩,这景象仿佛作者也是生平从未见过。这“惊视”二字振起全篇。惊奇之后,进而自问,泉水本来是潺潺流动,此处为何聚拢成堆?这一问,与“惊视”呼应,并引出下联诗句。

颔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正面描绘趵突泉的雄奇景色。泉水喷涌,高达三尺多,日夜不停歇,激起浪花如平地堆雪;因泉涌不止,泉声不停,仿佛半空雷声阵阵。这两句从视觉、听觉分别描绘出趵突泉的壮势,可谓有形有神,形神兼备。

颈联:“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由眼前景突发奇想,从而进一步衬出趵突泉壮猛气势。诗人忧虑泉水深通沧海,终有一天会将水源喷尽;又恐怕泉水发怒震坏湖岸。诗人用夸张手法,写出趵突泉水不同寻常的猛烈之势。诗中的“岸”字似指济南城北的大明湖。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咏趵突泉诗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之句。二诗在用笔构图上都有纵横开阖、异曲同工之妙趣。“愁”、“恐”两字道出了诗人知水懂水、喜水爱水、眷水恋水的真挚情怀。

尾联:“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进一步写出对趵突泉的爱恋。每观赏一次,都能让心胸为之更开阔,心态变得更为潇洒,心怀也得到进一步洗涤,达到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因此才会对她爱恋不舍,纵使夕阳西下,诗人依旧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每过”与首句“重徘徊”相呼应,“惊视”到“未能回”,既写出观景之态,也写出观景之心,足见趵突泉的非凡魅力,引人入胜。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中国古代文论往往有“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的说法,揭示作家创作与其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张养浩在元代知识分子中是一位德才兼备、淡泊名利及有德政和实绩且政声极佳的官员,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明达的人,他总是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深挚情感渗透在对自然美景的刻画描绘中,使画面荡漾出清新明快的气息,展露出瑰丽鲜亮的色彩意境。张养浩达观宽广的人格修养与他笔下清新明丽的趵突泉一样,其意境美契合无间,水乳交融,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不禁让人想起了老舍先生的一句话——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