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消费投资:理论与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总供求与消费率的变动

从逻辑上讲,消费率对总供求应该具有影响,但是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更多地从其他角度考虑消费率的合理性问题。事实上,消费率对于总供求具有必然影响。原因在于,消费率体现着总产出中被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而在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总供求状况:首先,消费意味着对生活资料和劳务的需求,投资意味着对生产资料和劳务的需求,这决定了总需求;其次,消费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形成,投资意味着物化资本的形成,这决定了总产出,即总供给。

当以年为单位考察总量平衡问题时,投资对总需求的效应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几乎是完全体现的,这是因为投资总是表现为对生产资料和劳务的需求,因此,所谓的投资增加就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投资对总产出的作用在一年之内有时并不能完全体现,这是因为一些建设周期较长的投资项目在一年内没有产出,但是从长期看,任何投资总会转化为产出,而当前的产出不仅是当前投资的结果,也是既往投资的结果,因此,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

消费对于需求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消费对供给的影响,以为消费只是消耗,其实不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消费和投资均对总供求有影响,但是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是:①消费对总需求的影响十分迅速,消费的变动和它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同时发生的,而消费对供给的作用在较长时间中才能表现出来,或者说我们不知道一个具体的消费在哪个确定的时间增加了多少具体的产出;②投资对总需求的影响也是即时体现的,投资对供给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理论界通常认为这个时滞为半年左右,尽管如此,相对于消费对供给影响的不确定性,投资的作用要明确得多。这样我们大致可以根据对总供求产生作用所需的时间对消费和投资排序(见表3-4)。下面我们将看到,这个排序对于我们简化判断消费率的合理性是很有用的。

表3-4 消费与投资对总供求作用的时间排序

消费率取决于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消费与投资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具有直接的作用,这决定了消费率对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影响。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总供求平衡的原理,直接找到最优的消费率呢?这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在于,已有的供求平衡概念指供求在某一价格水平上的相互适应,由于价格水平是可变的,所以供求平衡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而我们所要寻找的最优消费率是指使得从现在起到无穷远的未来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达到最优,这显然是不可能通过简单观测供求状态所能解决的。严格地说,把经济运行状况相对较好时期的消费率作为最优消费率的标准,或者把经济运行状况相对较差时期的消费率作为不合理消费率的参照,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理论上却难以严密论证。归根结底,我们无法通过观测经济运行状况确定所对应的消费率是否合理,因为在复杂条件的作用下,消费率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那么是不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对于判断消费率高低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呢?答案是否定的。宏观经济指标通常可以概括为物价水平、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状况四个方面,消费率与上述四个指标之间的联系的密切程度是不同的,由于消费对于需求的作用是即时发生的,因此消费的增加立即就表现为需求的增加,它对供给的作用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且难以验证,相比之下,投资对供给的影响则迅速得多,那么当物价出现持续上涨的时候,增加投资以增加供给就是合理的选择,相反当物价持续下降,增加消费就是合理的选择,这意味着物价水平的变化能够提供我们判断消费率是否合理的便捷途径。当用较长时间的统计数据对消费与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对比时,可以发现,物价水平与消费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的,通常对消费率反应最敏感的指标是物价水平,因为消费对总供求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相比之下,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状况与消费率的联系则复杂得多,不宜直接观察它们与消费率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使判断简便而有效,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根据长期历史数据,分析物价水平与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大致确定消费率的合理区间。以下用规范的分析方法对这一方案作出理论分析。

给定一个合理的通货膨胀率区间(a, b),当通货膨胀率πt∈(a, b)时,则其所对应的消费率为可行的消费率,进而由全部可行的消费率构成的集合就是合理的消费率集,以该集合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下界和上界,则确定了一个合理的消费率区间,即()。由此证明,通过对长期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大致确立一个合理消费率的经验性区间。

显然这种判断方法是粗略的。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迅速地判断经济运行的状态。该方法隐含一个重要的假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历史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率是稳定的,即人们总是尽量使消费的实际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上,这样消费率就能够对总供求状况有所揭示。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可以在“消费平滑”现象中找到证据。吴忠群(2002)根据这一原理得出中国消费率的合理区间是61%~65%。梅洪常等(2007)认为61%的消费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依据的也是这一原理。

必须注意,上述结果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优消费率。那么是否存在普适的衡量最优消费率的指标,进而获得最优消费率的理论求解方法呢?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甚至必须重新考虑消费的目的和意义。为了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所突破,下一节对其加以集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