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合理转移组织人力成本
企业转移人力成本压力,较为常用的方法是跨地经营和外包。
1.跨地经营
很多跨国企业将不同的业务,根据其成本优势,放到不同的地区。例如,美国的银行业和IT业,已经普遍将电话客服中心转移到了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这是因为电话客服对工作地点没有明确要求,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并严格遵守客服工作流程,即使在大洋彼岸也可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发达国家会把自己的电话客服中心转移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亚洲低人力成本的国家。
还有一些企业会将生产工厂设在成本较低的中国、越南等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普通员工的人力成本相比,中国、越南等低收入国家的人力成本非常低廉,对于技术附加值不高的产品,采用这样的人力成本转移策略是个不错的选择。实际上,不仅是跨国间的人力成本转移,在中国也存在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
2.外包
人力成本可以转移到异地,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同样可以转移。外包业务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或劳务转由第三方来完成的过程。例如,耐克将对劳动力成本要求较高的运动鞋制造业务交给了中国、越南和南美的生产厂家;苹果将手机制造交给了富士通完成。通过产品外包,这些企业不必担心筹备工厂并承担工人的人工费用问题。因为双方是商业合作而不是劳动关系,所以一旦企业出现困境,采用外包业务的企业就不必考虑员工福利、裁员补偿金等人力成本费用问题,从而降低了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水平。
公司劳务外包,还可以采用劳务派遣的形式。劳务派遣,就是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分离,企业把一些劳务,如财务、人事、客服、操作等工作交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人员完成。采用劳务派遣用工,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中的招聘成本、人工运营成本等,并可以减少企业未来承担人力成本风险。
【管理经验分享】 中国劳动力的人工成本优势是否还存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涌入了国内。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实业投资,开办各类工厂。在众多的工厂中,有一种较为典型的经营模式就是从国外采购原材料,经过中国工厂的加工,再全部销售到海外,这被称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业务。在这一业务中,国外企业仅仅使用了中国的土地和工人,从管理人员到工厂内的管理制度全部是国外的标准。
为什么外商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设立工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有着低廉的劳动力。由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所以在与境外人工成本对比时,我们采用1990年的数据为起点。1990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德国、日本的2%,只有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的7%。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也有所增加,其增速大大超过了美、日、德和亚洲“四小龙”,但由于基数偏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劳动力成本分别为美、德、日等国的3%~4%、亚洲“四小龙”的10%~14%。如此低廉的劳动力市场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
2000年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劳动力市场成本上升速度也同样领先于发达国家。这也是经济发展时期的必然现象。第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第二,中国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高,中高级管理、专业和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这也需要市场给予劳动力重新定价;第三,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进入2000年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市场总供给人数开始下降,劳动力价格自然上涨;第四,连续多年境外资金对中国投资的增加,导致了输入性通胀,带来了产品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再次引起了各界对中国用工成本的关注。实际上,《劳动合同法》本身并不是规定员工收入的法规,但其明确了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及用人单位所应支付的保险、补偿费用,强调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这些都为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支持。2008年后,部分外资无法从低劳动力成本的思维中转变出来,纷纷关闭或将工厂由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等国家。
那么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是否已不复存在了呢?从最近的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为2.42美元,是美国的6.97%;日本的7.56%;德国的5.53%。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亚洲,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是我国台湾地区的28.95%,新加坡的12.67%。从数据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资本外流的情况呢?在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强调的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但仍有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于中国,如越南和印尼的劳动力成本都不足中国的30%。所以,部分资本流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地区是很正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