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八八战略”  建设“六个浙江”(“六个浙江”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六个浙江”的战略举措

一 推进富强浙江的战略举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作出新作为,必须把转型升级牢牢抓在手上。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开放举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

(一)着力推进转型升级

积极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把转型升级牢牢抓在手上,一是坚持有“破”有“立”、倒逼引领并举。“破”的方面主要是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立”的方面主要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的举措包括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实施“三改一拆”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扎实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大力推进科创大平台建设,加快建成“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圈等。二是坚持供需结合、协同发力,但重点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围绕八大万亿级产业培育一批引领浙江未来的重量级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切实发挥新实体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二)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浙江的鲜明优势和特色,这个优势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个特色只能彰显不能减弱。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断凸显,在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方面,与广东、江苏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顺应城市经济特别是都市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与竞争主要形态的新趋势,坚持做强市域经济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并重,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浙江发展首要的优势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在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更没有浙江的明天。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以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惠及更多人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一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快补齐要素供给短板,在已实施“三权分设、权随人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统一登记、大城市积分落户制度等改革基础上,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金融等改革。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体制机制优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让浙江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消除二元结构。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彻底消灭二元结构。二是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战略交汇、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货畅四海、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体制先发、文化底蕴等八大优势,要重点打造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贸易枢纽、产能合作枢纽、新金融服务枢纽和人文科教交流枢纽等五大枢纽,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协同创新联盟、引进大院名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力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要素,全力扩大新技术有效供给,全力打开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市科技城等科创大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成“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打造数据强省、云上浙江,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讯、集成电路、数字创意、增材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引领浙江未来的重量级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瞄准双一流目标实施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增加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数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和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支持浙江大学追赶世界一流水平,支持重点高校的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争创世界一流,借鉴青岛、深圳经验,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江办学,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挥好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五)持续扩大有效需求

围绕创新发展、交通设施、产业转型、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转型升级和补齐短板。以浙商回归为牵引,坚持民资、国资、外资一起上,突出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努力把浙江建成优质民资创业主阵地、国企创新发展新高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全面实施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计划,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体制机制,大力推行新型贸易方式,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巩固提高全球市场份额。

二 推进法治浙江的战略举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厉行社会主义法治,不断提高法治浙江建设水平。”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

(一)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履行好政法战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

(二)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落实人民当家作主

与时俱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良性互动。

(三)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

(四)积极用好统一战线法宝画出最大同心圆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做好对台工作,积极促进浙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三 推进文化浙江的战略举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

根据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决定的精神,推进文化浙江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成立相关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八八战略”等重要思想,结合“两个高水平”建设新实践,形成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建设专业化高水平新型智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把握正确导向,强化依法管理,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统筹好建设和管理、内宣和外宣、网上和网下的关系,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服务大局的作用,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应,营造团结鼓劲向上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

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赓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传承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秉持浙江精神,在全社会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时代强音;发扬垦荒精神,让艰苦创业的作风代代相传。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传承良好家教家风、校风学风企业精神、乡贤文化和区域道德品牌,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推广全民阅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力度,挖掘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支持良渚遗址申遗进―步延续浙江文脉。积极谋划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高水平办好2022年杭州亚运会。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努力提升浙江文化对外影响力。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继续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加快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建成全国文化内容生产先导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引领区。

(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双创”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精品战略,重点围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大作力作,打造文学重镇、影视重镇、美术书法重镇和戏曲重镇。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自主知识产权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完善文艺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培育,打造文艺浙军。

四 推进平安浙江的战略举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群众普遍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以内。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涉及公共安全的城乡危房、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基本消除。省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随着经济和社会新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

省委根据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的新期盼,强调“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两手抓、两手硬,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和“两创”“两富”“两美”以及“两个高水平”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作出了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提出了“两个高水平”的总体目标和“六个浙江”的具体目标,实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加强督察,把平安建设作为党政领导的重大政治责任,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并成功地完成了G20等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未来随着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进一步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使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公民权益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把政府的工作精力和公共资源更多地转向社会领域,把政府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每年有计划地为人民群众办一系列实事,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强化对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同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广大公务员的服务意识,积极建设便民公共服务平台,大幅度削减并整合行政审批权,建立便捷的公共服务机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和服务绩效,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建立科技特派员和驻村指导员制度,完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和青少年维权工程。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行为公平、公开、公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逐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听取意见制度,实行意见采纳情况反馈制度,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实事项目。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落实行政应诉职责,行政诉讼生效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率达100%。未来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深化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进一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三)鼓励和支持干部群众的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把保持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大力弘扬讲求实效、敢于创新的“浙江精神”,尊重和鼓励干部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创造性实践,认真总结和积极宣传推广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并且把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六个浙江”建设。坚持下放权力,继续扩大市县和中心镇的社会管理权限。各地的社会治理创新层出不穷,如绍兴县率先实施“扩权强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杭州市余杭区量化评估法治指数建立基层法治建设的目标体系和责任体系,嘉兴市全面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云和县推进“小县大城”的欠发达山区跨越式发展模式,温州市深化机关“效能革命”,杭州市富阳区以大财政保障大民生,等等。各地把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党委、政府全局工作之中,宁波市和诸暨市的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已形成总体框架,扎实稳步推进。杭州市还把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作为对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要求,列入年度考核,形成了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我省在政府治理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未来随着社会治理探索的深化,要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四)推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构建排查、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推进区域性调解仲裁组织和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推广宁波市“和谐促进会”和杭州市“和事佬协会”等做法,积极培育和扶持民间的和谐促进力量;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蹲点调研”“民情日记”和下访接访活动,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渠道,督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开展信访积案清理,积极探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机制,全省群体性事件和信访总量连年下降;广泛开展基层和谐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城乡社区及规模以上企业综治室规范化建设,在全省推行舟山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服务管理体系,着力夯实基层基础。苍南县的“五站式”民情服务模式和湖州市“三好六有”城乡社区警务模式等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枫桥经验”。未来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

(五)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主体地位,扩大民主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治理社会的权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救济权,充分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以及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落实城市社区民主选举、居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范农村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规则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主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未来随着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要进一步推广全省各地尊重人民群众社会治理主体地位、扩大民主参与的成功经验,使得“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五 推进美丽浙江的战略举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巩固提升‘剿灭劣Ⅴ类水’成果,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力争实现双达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继续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基本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全省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

坚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新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产出效率;切实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管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立和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带动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建立实施绿色采购消费政策;积极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抓“五水共治”让水更清,把“五水共治”作为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形成规划指导、项目跟进、资金配套、监理到位、考核引导、科技支撑、规章约束、指挥统一的保障机制。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重点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近期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要齐抓共治、协调并进。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治理,构建良好水生态系统。

抓雾霾治理让天更蓝。全面巩固《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成果,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煤改气”工作,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治气降霾联防联控,不断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抓土壤净化让地更净。强化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深化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储存、转运及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注重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有效做法和具体制度,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行动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繁荣“两美”“两个高水平”主题文艺创作,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

六 推进清廉浙江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巩固和发展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各方面各尽其责,公众广泛参与的局面,汇聚起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伟力。”车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7年6月19日。为此,浙江提出清廉浙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统筹推进清廉浙江与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一道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清廉浙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清廉浙江。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化常态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进一步形成党员模范带头、干部清正廉洁、社会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清廉浙江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要层层压实压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向每个党支部和每名党员覆盖,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一)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规范行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保证党的组织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正、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更加自觉地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更加自觉地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二)全面推进依规治党

严格遵守党章,坚决执行各项党内法规制度,加强省级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加强党性锻炼,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完善各级党委(党组)集体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整体水平;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让党员干部时时刻刻都能呼吸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空气;构建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认真落实“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打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浙江铁军;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突出事业选人、以事择人,强化实干实绩导向,严把选人用人的政治关廉洁关,使选出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动真格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坚决整治为官不为现象;突出各级党政正职和关键岗位干部,从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提醒函询诫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规定,加强八小时外监督。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等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两学一做’当先锋”。强化年轻干部发现选拔、墩苗培养和实践历练,大力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更加关心关爱干部特别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干部,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实施基层干部激励计划,健全落实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做到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

(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强化政治属性,提升服务功能,落实基本保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更加重视县级党委建设,更好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的作用。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全面加强城市、国企、学校、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抓好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大力转化软弱落后党组织,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构筑城乡区域联动、领域业态融合、群团工作扎实、技术支撑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突出敢担当善执行、会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大力加强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以培养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为重点,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重视培养好支书群体,努力打造一支冲在一线、敢上火线、群众信赖的基层干部队伍。从严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深化党员“党性体检、民主评议”,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五)驰而不息改作风、正作风

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健全抓常抓细抓长工作机制,推动干部士气、党内正气、社会风气进一步提升。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三个走遍”“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工作,切实打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化机关效能革命,大力治懒、治散、治庸,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实里做,坚决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风化俗成,做到越往后执纪越严,严防不正之风转入地下、隐形变异,决不让“四风”反弹回潮。大力推进党员干部家庭、家风、家规建设,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行为,切实以良好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着力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完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切实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腐败增量。坚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用好问责这一利器,进一步深化巡视巡察、派驻监督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

建设清廉浙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形成党员模范带头、干部清正廉洁、社会风清气正的过程,需要汇聚全省各方面智慧和力量,需要落实各方责任。各级党委对建设清廉浙江负主体责任,要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各级纪委要积极协助党委抓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同抓好建设清廉浙江各项任务的落实。相信在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上下一心、不懈努力,海晏河清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清廉浙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