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位一体”天地宽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广义旅游的发展基础。第一是总体,这样的总体布局实际上是研究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战略。第二是空间布局,各类空间如何保护、如何利用。第三是产业布局,涉及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优化,包括现代服务业和旅游的发展。最终是一体化,一体化就是均衡发展的格局。
一 旅游与经济建设
第一,旅游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201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占GDP总量的4.5%。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未来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第二,在结构调整中旅游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各地重视旅游的出发点之一。稳增长,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调结构,首先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旅游又是第三产业龙头。拉就业,旅游作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贡献尤其突出。第三,旅游消耗资源少,可利用面大,这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哪个产业消耗资源少、拉动系数高,哪个产业就必有发展前景。第四,需求增加,现在提出了十年收入倍增目标,这就使旅游市场前景更加乐观。消费增长有一个规律,就是国民收入增长的边际消费倾向一定倾斜于旅游。《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最后的结论就是未来有三大产业,第一是信息,第二是文化,第三是游乐。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但是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游乐,这才是根本,这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 旅游与政治建设
旅游对政治建设会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政治的根本是和平,而旅游对和平的要求和追求是天然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大规模的旅游者流动发生了多种效应,第一是开阔了眼界,第二是产生了比较,第三是交流了信息,第四是形成了交换,第五是融洽了感情,这是从旅游者的活动本身而言。旅游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效应,它在国际上是外交工具和经贸工具,在国内提升了地方影响,形成了上升通道。多年以来,旅游作为外交工具的作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作为经贸工具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明显体现,但这是旅游未来的一个重要功能。在国内,旅游提升了地方影响,任何一个旅游地区发展起来以后迅速成名,将全面拉动当地发展。
三 旅游与文化建设
第一,文化是旅游之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灵魂出窍;旅游是文化之基,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魂不附体。第二,文化是旅游的资源,旅游是文化的深化,因此会大大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第三,从文化进去,从旅游出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旅游平台上融合,在旅游市场中表达,在旅游发展中进步。第四是文化交流,旅游有文化交流的功能,外来的旅游者,带进来外面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把当地的文化带出去。因为旅游者来就是寻找文化差异,寻找特色,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本地文化的一种扩散。这种扩散不是简单文化意义上的扩散,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扩散。至少能够增强当地人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自尊自信,这种文化的自尊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而且恰恰是这种自尊自信使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成为可能。我们都希望可以比较理想地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外来的强势文化在冲击本地的文化,如果本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转化成利益,那么当地的老百姓对文化就缺乏自尊自信。但如果能够通过旅游这个平台转化过来,这样的文化就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这里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利益机制,这个利益机制是对文化保护最强的动力机制。
四 旅游与社会建设
一是旅游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多,形成一种广义的就业,全国总体可以达到6000万人;二是成为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上千万人通过旅游经营脱贫致富,而且立竿见影;三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领域,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四是旅游形成居民组织,既有经营组织,也有需求团体,促进社会发展,这也是这些年以来在各地普遍产生的现象。比如各类自驾车俱乐部和各类户外运动俱乐部,这是需求团体。这种团体现在市场上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经营组织方面也是如此,很多地方出现这种民间经营组织,比如在乡村有乡村旅馆协会。在各地建立这样的经营组织,实际上就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而且这样的基础是正能量,不会产生负面作用。
五 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道理很简单,因为旅游卖的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由此形成了深层次的利益机制。没有一个卖服装的商人会把服装在泥里水里滚一遍再拿出来卖,发展旅游更是如此。旅游需要做祛魅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强化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旅游过程中,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升,生态旅游区域和产品逐步产生,生态旅游行为成为生活文明的触发剂。
六 一体化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对“五位一体”的建设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在交流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规模越大,流动频率越高,越能体现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各地发展的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能够同时对应“五位一体”的产业可能只有旅游业。比如农业、制造业、商业等,只有其单独对应的层面。“五位一体”凸显了旅游优势,开拓了旅游发展的新天地,使旅游发展地位提升、功能增强。旅游又能够促进“五位一体”建设,使之深入落实,见到实效。
过去10年,旅游发展享受了三个红利。第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旅游的开放,这个红利毫无疑问充分享受到了。但随着开放度的加大,这个红利现在已经淡化了。第二是人口红利,整个国家都是如此,在旅游领域表现得也很充分。但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出现拐点,员工工资上升,成本提高,而且难招工。第三是城镇化发展的红利,推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一些地方还开展旅游强县和旅游小镇建设,大大提升了发展水平。
未来旅游还有三个红利,第一是城镇化发展红利,可以长期持续。第二是扩大内需的红利,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之下,扩大内需不是中国自己的事,不是内政,是全世界的事,所以中国的扩大内需会影响世界。中国内需扩大了,进口就会增加。第三是结构调整的红利。结构调整红利到现在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有一些地方正在转化。现在说结构调整就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首要的应是城市结构的调整,这样会突出旅游功能,产生一批专业化旅游城镇。然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将处于龙头。下一步,旅游仍然可以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获其益。
从发展角度看,未来旅游最大的红利就是“五位一体”,因为只有旅游具备这个综合优势,所以“五位一体”会给旅游开拓一个崭新的巨大的空间。从学术角度看,“五位一体”构建了广义旅游学的实践基础。一是“五位一体”的广度奠定了广义旅游的广度;二是“五位一体”的综合要求对应了广义旅游的综合性;三是广义旅游的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四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需要一个过程,广义旅游恰恰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谋求更大的作用。
七 “美丽中国”旅游版
“美丽中国”是新命题,是国家或整个民族新的发展目标,也是新的战略。从旅游发展角度看,第一是怎么理解美丽中国;第二是怎么落实,落点应该在哪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基于生态建设背景。深入地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建设是两个概念,一般总容易直接理解为生态建设,就是天要蓝、地要绿、水要清,实际上这只是直接目的。说到底,首先是有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如何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其次是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或者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之中,有没有合适的制度来推进这个建设。再次是生态文明行为,涉及各个层面。就目前而言,中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从世界来看,这个时期都是一个国家的创新再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的东西失去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往往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国民行为的混乱时期。我们现在大体上就处在这个阶段,所以看到很多东西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不可理喻。比如人和人之间感情的冷漠,缺乏社会公德,尤其在生态方面,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荒唐现象,但这只是一个过程。提出“美丽中国”的命题,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系列的情况。之所以现在提“美丽中国”,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够美丽。现在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际上是人在示弱。这个示弱是对的,因为我们对自然规律掌握得还不全面、准确。
进一步的要求是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要逐级形成,逐级落实。国家大部分主体功能区域已经明确,但是还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到县一级怎么做?比如广东增城市,是县级市,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对县一级而言就是创造了新的格局。增城市1680平方公里,分成三大块,北部用800多平方公里做生态涵养区,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企业也没有。但这又涉及地方发展平衡的问题,不办企业如何发展?市里面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保护了一片好山林。所以现在招商引资首先带着客商去看北部,看完北部以后,客商很痛快地就留下来了。中部地区是文化休闲区,基本上就是城区,各种各样的建筑都有,但是很看重城区的休闲化。南部地区是工业区,做得很出色,全世界70%的牛仔服是在那里生产出来的,最兴旺的时候有5万多个外国设计师集中在增城,再加上广本汽车制造集中在南部,所以经济照样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格局形成,使得这个城市非常有活力。按理来说,增城市离广州很近,只有40公里,对于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基本就是城郊了,可是他们保住了80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区,这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眼光。第二,专业性的主体功能区如何建设?从旅游角度来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如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形成足够的地位,就是剥夺国民的游憩权利,削弱对幸福的追求,所以应当在旅游休闲领域建设一批主体功能区。一般而言,发展工业和旅游不矛盾,但有些人认为搞旅游就不应该搞工业,或者搞工业就不能搞旅游。实际上不矛盾,可是如果混在一起一定矛盾,所以就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来划分。
要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再加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这个国土空间生活13亿人,国人如果不能够集约高效地利用空间,一定会破坏得很严重。前人留下一个较大的空间,如果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挥霍,那么给后人留下的必将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空间。除了积累一点物质财富之外,只留下一个恶劣的空间,这不应当是这一代人的所为,我们的责任是应该留下一个更好的空间,所以就需要深一步研究。就国家来说,现在已经规划了各类主体功能区,随着发展,也必然产生主体功能区的转变,工业性的功能区会逐步缩减,其他适应长远需求的功能区会逐步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规划旅游空间,不规划休闲环境,这样的城市就不是好城市,这样的乡村就不是好乡村。旅游已经融入日常生活,而且越来越变成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判断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是看他有多少钱,不是看他住多大的房子,是看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休闲,在休闲中体现什么样的质量。
现在很多地方还具有相应的发展优势。整体判断,我国一是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二是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沿海地区大体上进入工业发展的后期,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味追求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显然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发展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丽中国旅游版”,是要重新认识旅游的优势。
一是旅游的发展要求好的自然环境,着重山水汇聚之地、生态优美之地。二是追求好的人文环境,看重历史悠久之地、文化积淀之地。三是提升当地产品的附加值,形成物产丰富之地。四是超越工业化思路。旅游需要主动创造“美丽中国旅游版”,而且希望这个版本能够尽快实现。在经济总量上,旅游可能比不上一些产业,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旅游应该走在前列,因为旅游没有包袱,是轻装上阵。
“美丽中国”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一个好环境,好环境的目的是过好日子。如果说,农业、制造业管“日子”,那么旅游休闲就追求“好”;如果说,温饱时期只能管“日子”,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有这个“好”。好日子是永恒的追求,如果离开旅游休闲,这种日子永远不会好,哪怕人均收入达到几万美元,没有休闲照样不行。这是一个延伸的命题,是一个发展目标,也是环境构造的一个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