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我意识概述
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21世纪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为大学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然而,我们必须懂得,我们追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我。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善于利用每个成长的机会,不断完善自我,他的人生就会充实、快乐,活得有意义。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就容易产生沮丧、怨恨、抑郁、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人个发展。可见,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自我意识的知识,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对自己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它具有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调节和矫正的作用。
人类从2、3岁就开始使用“我”这个词,但是人们还总是难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我们考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喜欢自己的外貌吗?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吗?对自己的现状还有哪些不满意的?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只有先从了解自己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相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逐步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对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推动作用。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实现自我完善。再次,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与客观的评价相差较大,就会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个人心理健康。
2.1.2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既包括生物的、生理的因素,又包含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它既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客体,涉及个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1)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意识
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身体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智力、记忆、思维、情感、信念、理想、能力、气质、需要、动机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社会自我是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状态的意识,主要包括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2)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从构成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与若干层次。
知是指自我认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情是指自我体验,是主体通过认识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情绪上的感受,包括自我感受、满意或不满意、自尊、自爱、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羞怯、自卑等。在人的生活体验中,不仅有肯定的情绪体验,也有否定的情绪体验。
意是指自我调节,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主要表现为自立、自强、自信、自制、自卫、自律等。
这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组合、不可分割。通过自我认识,可以明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自我体验,可以解决“我这个人怎样?”通过自我控制,可以最终解决“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观念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又叫镜像自我,是指个人以想象中的他人来认识自己的一种看法,就如同人们照镜子一样,从镜中来认识自己。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一个人目标中的我,是一种现实自我的主观幻想。如果这三者存在矛盾冲突就会引起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偏差。
(4)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类型。“本我”,即原始形态的“我”,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即能较真实地意识到的“我”,其遵循现实的原则;“超我”,是指在现实中升华了的“我”,其遵循社会道德的原则。
2.1.3 自我意识的形成
(1) 自我发展渐成学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但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课题,每个阶段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必须经历8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如表2-1所示。
表2-1 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及特征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①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0—3岁)
新生儿是没有意识的,也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一些简单、片断的感觉、动作和本能的反射,因而和一般的小动物没有多大区别。8个月时,婴儿开始产生“生理自我”,1岁时产生了自我感觉,这是自我意识原始的、最初的形态。这时的婴儿可以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能区分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别的东西是不同的。2岁时的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不再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而改用“我”。3岁左右的儿童,用“我”的频率增加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快速觉醒。他们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爱与父母“闹别扭”等。这一时期,也是儿童的生理自我时间或自我中心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②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3岁~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经历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个体在游戏、学习、劳动、生活中,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各种角色观念,建立角色意识。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享有的社会权利。
幼儿期的儿童,完全依照他人的影响来认同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人那里获得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
童年期的儿童自我意识仍然是模糊的,不大自觉的,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太多认识的。但与幼儿期不同,他们已能对自己的行为及与行为相联系的一些品质进行评价,并能初步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
少年期,自我意识有了质的变化,独立性、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有了迅速发展,并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初步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由于这一时期的生理发育,也使他们面对的压力增加,心理矛盾也开始变得日益突出。
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经过分化、整合而接近成熟,能够日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全面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并能主动根据社会要求去认识和发展自己。他们开始把原来主要朝向外部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活动。经过不断地自我认识,他们开始把自我意识由一个完整的自我一分为二,成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正是青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评价时,对“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距离产生内心的不安和痛苦,造成青春期青年人不断努力表现自我、证明自我的行为表现。
③自我意识的完善阶段(青年中期~终生)
青年中期开始,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进入完善与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人生的终结。个体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观察和发现,促成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2.1.4 自我意识的功能
(1)意识功能
即对自我的观察与评判。自我意识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现实的行为方式,还会影响个人对过去经验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大不相同,而解释经验的主要影响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例如在同一次考试中,80分的成绩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解释也就完全不同。对于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应该获得60分的学生来说就会认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感到十分满足;但是,对于一个自认为能力优秀,应该获得100分的学生来说,就会解释为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并体会到极大的失败。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部分,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看他是否对自我接受和认可,也就是看他有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心理状况的反映,也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新起点。自我意识的这种意识功能,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质地精美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观很适于雕刻一个人像。宝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没人敢动手。一位雕刻家只在后面打了一凿,就感到自己无力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而住手。后来大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出了旷古无双的杰作——大卫像。没想到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凿打重了,伤及人像肌体,竟在大卫背上留下一点伤痕。有人问米开朗基罗:“那位雕刻家是否太冒失?”“不。”米开朗基罗说,“那位先生相当慎重,如果他冒失轻率的话,这块材料早已不存在了,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这点伤痕对我未尝没有好处,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下一刀一凿都不能有丝毫疏忽,在我雕刻大卫的过程中,那位老师自始至终都在我身边帮我提高警惕。”
这个故事让我们陷入沉思,两位雕刻家都非常了不起,他们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位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的能力,没有牵强制作下去;一位则虚心吸取前人教训,认真雕刻。这说明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和痛苦,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真正认清自己。事实上,没有哪个人可以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如果我们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因决策失误所遭受伤害的程度就会增加。
但是要做到自知之明,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你要认识你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2)保持功能
即对个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兴趣、行为的引导和保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接近的人,他的自我形象就越好。只有认识和了解自我,并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接受态度的人,才有可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获取更大的成功。马斯洛指出:一个有稳定自我形象的人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意识良好的人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值,乐观从容,处事积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与人交往能流露真情,能够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尊,也能尊重别人,有自信也能相信别人,很少有无谓的自我心理防御。相反,自我意识差的人一般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困难重重、事倍功半,很难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调节功能
即对自我的辨识、监督和控制。一个人在一定情景下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当前情景所决定,而是个人处在不同的情景,又能保持其行为的某种一贯性特征。这其中,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自我胜任意识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学习的投入和学习成绩也就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意识消极的学生,而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自我暗示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等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
2.1.5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确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应以其自我意识结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发展为重要指标。如果要素协调发展一致,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就高;如果要素协调发展不一致、不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就低,就会出现障碍。下面,我们将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特点
①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大学生更加注重对自己内在素质的认识。调查表明,在中学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看重一些外在的东西,如身体、容貌、仪表等。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说学生不看重外在的东西了,而是与外在的东西相比,更加注重内在的素质。在一所大学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多数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一些心理品质,如善良、热情、诚实、乐观、自信、自尊等。
②自我认识的社会性。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自我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等)越来越关注。经常在校园里听到大学生们说:“宇宙是无限的,人生只是昙花一现,但也要在这一瞬间把斑斓的色彩留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靠哪个救世主,而是靠社会成员的努力,靠我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也经常有许多高年级的学生以未报答父母的辛苦劳动而感到内疚。
③自我认识的肯定性。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自我评价的偏差,要么高估自我,要么低估自己,但从总体上看,现代的大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优势、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状况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但同时,过分地看重自己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这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盲目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状态,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④自我认识的日益平衡性。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高估到走向平衡。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青年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过高评估的倾向。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来看,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估较高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刚从中学毕业,是经历高考竞争的胜利者。但是,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观察和体验,自我的评价趋于平衡,对自己的评价更为客观和现实。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①自我体验的波动性。大一学生与高中三年级学生处于同一级水平。由于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的增高,自我体验仍在发展变化,所以大二和大三学生自我体验的测验得分有所下降。情感体验受到社会需要、主体的意识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期间,学生的理想和现实往往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一直持续到大四才得到解决,因而自我体验经过三年级这个转折点,到大四又回升到较高水平。
②自我体验的强烈性。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责任和义务感增强,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争强好胜,自尊心增强,一旦受挫或失败就会产生内疚和压抑的情绪。成功与失败都会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③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在青年时期的学生对涉及自我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特别是在与异性的接触中更常常引起情绪的波动。在行为与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往往触景生情,常常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灵感和生活的体验,因而在思维中经常流露出一些感触和遐想等。
心理小卡片2-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指的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例如对大学中的社会工作,有些同学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认为自己能胜任,即使遇到困难,也决不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坚持克服。而有些同学则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一旦遇到困难,就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做不好,轻易就放弃了。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这两类同学在工作表现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前者的自我效能感显然高于后者。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过去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说服及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影响。
(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
①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在成年人眼中,青年人是精力旺盛、富有朝气的,但也是极为冲动、多变的。这是因为青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冲动性还较明显。进入大二大三,特别是大四后,随着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的增加,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实现目标的要求。这说明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而盲目性和冲动性则逐渐减少。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明显提高,还表现在他们的行为和目标能以社会期望和社会要求为转移。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单看文凭,更看重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大学生能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当然,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②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大学生有设计自我、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他们根据自我设计的“最佳自我形象”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良好的性格与品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是最强的,他们不愿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能对社会、对祖国有所贡献,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设计常会产生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希望有一个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强烈地反对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在涉及自己的利益时,又对一定程度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表示认同,甚至有人为了所谓的自我实现而损人利己。整体上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基本倾向是奋发向上、积极健康的。
③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力图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他们的心目中已逐渐确立一个新的自我——成人式的自我,成人感特别强烈。自信心是从独立感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相信自己精力和能力的自我意识倾向。青年大学生有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灵活、记忆力强等优越条件,这是他们产生自信心的生理及心理基础。而能够顺利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等学府成为大学生的优越感,则是大学生充满自信的社会基础。所以,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才华、学识充满自信,而且对自己的风度、能力也充满自信。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他们容易于产生过分的自信,而且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自信。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十分宝贵,它是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和引导,不要因为一时的偏差而冷眼待之。一般来说,随着自我评价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会逐步表现得客观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