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级护师资格考试通关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单元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症状及护理(熟练掌握)

1.常见症状

(1)贫血:是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贫血时一般以观察甲床、口唇黏膜、睑结膜较为可靠。临床上将贫血分为轻度(男Hb<120g/L,女Hb<110g/L)、中度(Hb<90g/L)、重度(Hb<60g/L)、极重度(Hb<30g/L)四级。

(2)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多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受伤后出血不止。以皮肤、牙龈及鼻腔出血最为多见。血管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异常所致的出血多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常有关节腔出血或软组织血肿。

(3)继发感染:多见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血液病。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正常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多为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感染。

2.护理

(1)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皮肤、黏膜有无损伤,有无内脏或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

(2)休息: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减少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20×109/L,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3)饮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餐前后可用冷的苏打漱口水含漱。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便秘者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促进排便。

(4)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注意避免身体受外伤。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软。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用力擦洗皮肤;避免搔抓皮肤。高热患者禁用酒精擦浴降温。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避免用力拍打及揉擦,扎血压计袖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

(5)鼻出血的预防与护理: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避免人为诱发出血,勿用力擤鼻;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无效者可用0.1%肾上腺素棉球或凝血酶棉球填塞,并局部冷敷。出血严重时,可行后鼻腔填塞术。

(6)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尽量避免食用质硬的食物;要细嚼慢咽。牙龈渗血时,可用凝血酶或0.1%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部压迫止血。

(7)输血或成分输血的护理:出血明显者给予新鲜全血、浓缩血小板悬液、新鲜血浆。输血前认真核对;血小板取回后应尽快输入;新鲜血浆于采集后6h内输完;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用生理盐水稀释时,沿瓶壁缓缓注入生理盐水,勿剧烈冲击或震荡,以免泡沫形成而影响注射。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二、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熟练掌握)

1.病因

(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铁吸收不良:常见于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等。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2.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可出现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及总铁结合力等铁代谢指标的异常。

(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体内缺铁时,大量原卟啉无法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血红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发生红细胞胞浆少、体积小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缺铁可导致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

(二)铁代谢(熟练掌握)

1.铁的分布:正常成人含铁总量,男性为50mg/kg,女性为35mg/kg。血红蛋白铁约占绝大多数。

2.铁的来源和吸收:正常成人造血需要的铁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是铁的主要吸收部位。

3.铁的转运和利用:吸收入血的亚铁(Fe2+)被氧化为高铁(Fe3+)后,部分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成为转铁蛋白复合体,并将铁运送到骨髓和其他组织中,被幼红细胞和其他需铁的组织摄取。

4.铁的贮存及排泄:人体内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

(三)临床表现(熟练掌握)

(1)有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心悸、气促、耳鸣等。

(2)组织缺铁表现:如皮肤干燥、角化,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现反甲或匙状甲;黏膜损害多表现为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3)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过度兴奋、易激惹、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异食癖等。

(四)辅助检查(熟练掌握)

(1)外周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铁染色为诊断缺铁的金指标。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细胞体积偏小、染色质颗粒致密、胞浆少,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无明显变化。

(3)铁代谢的生化检查:血清铁蛋白(SF)作为早期诊断贮存铁缺乏的一个常用指标。血清铁减少,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下降。

(五)治疗要点(掌握)

(1)治疗病因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所在。

(2)铁剂治疗: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首选口服铁剂。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治疗有效者于用药后1周左右网织红细胞数开始上升,10天左右渐达高峰。为进一步补足体内贮存铁,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μg/L后停药。

(六)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1.饮食护理

(1)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尽可能减少刺激性过强食物的摄取。

(2)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取:含铁丰富的食物有肉类、肝脏、血、蛋黄、海带与黑木耳等。

(3)促进食物铁的吸收:牛奶会改变胃内的酸性环境,浓茶与咖啡中的鞣酸可与食物铁结合而妨碍食物中铁的吸收。为增加食物铁的吸收,患者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加服维生素C;尽可能避免同时进食或饮用可减少食物铁吸收的食物或饮料。

2.补充铁剂护理

(1)口服铁剂的应用与指导

① 为预防或减轻胃肠道反应,可建议患者饭后或餐中服用。

② 应避免铁剂与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及H2受体拮抗剂同服,为促进铁的吸收,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

③ 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牙染黑。

④ 服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

⑤ 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

(2)注射铁剂的护理:为减少或避免局部疼痛与硬结形成,注射铁剂应采用深部肌内注射法,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应避免药液外渗,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注射铁剂时,防止局部疼痛或坏死。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

1.病因:药物及化学物质为再障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最常见的是氯霉素;长期接触各种电离辐射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风疹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肝炎病毒均可引起再障。

2.发病机制:造血干细胞的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的异常(“土壤”学说);免疫异常(免疫学说)。

(二)临床表现(熟练掌握)

主要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但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三)辅助检查(熟练掌握)

1.外周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为确诊再障的主要依据。重型再障骨髓显示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粒、红二系明显减少,无巨核细胞。

(四)治疗要点(掌握)

1.对症治疗:控制感染,控制出血,纠正贫血。

2.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的患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可用于重型再障的治疗。环孢素(CYA)是再障治疗的一线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再障;糖皮质激素因其疗效有限且副作用大,目前不主张单独应用。

3.促进骨髓造血

(1)雄激素: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

(2)造血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障。单用无效,多作为一种辅助性药物,在免疫抑制治疗时或之后应用,有促进骨髓恢复的作用。

4.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佳移植对象是年龄<40岁、未接受输血、未发生感染者。

(五)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1.一般护理:急性型以休息为主,病情危重时须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心理护理。

2.用药护理

(1)雄激素类药物:丙酸睾酮需采取深部、缓慢、分层肌注,注意轮换注射部位,经常检查局部有无硬结,一旦发现须及时处理。长期应用时,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长期用后可出现痤疮、水肿、体重增加、毛发增多等。

(2)ATG和ALG:治疗过程中可出现超敏反应、出血加重、血清病(如猩红热样皮疹、发热、关节痛)以及继发感染等,应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保护性隔离,预防出血和感染。定期复查外周血象,了解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变化。

3.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物品清洁,定期消毒。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者,应给予保护性隔离。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尤其与病毒感染有关。

(2)免疫因素:血小板相关抗体或抗血小板抗体等自身抗体的形成在ITP的发病中非常重要。

(3)肝、脾与骨髓因素:其中以脾脏因素最为重要。

(4)其他因素: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熟练掌握)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多数患者起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常有发热,皮肤、鼻、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颅内出血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2.慢性型:常见于40岁以下的成年女性。起病缓慢,一般无前驱症状,出血症状较轻,常反复出现四肢皮肤散在的瘀点、瘀斑。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大。

(三)辅助检查(熟练掌握)

1.外周血象: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常<20×109/L,慢性型多为(30~80)×109/L。

2.骨髓象:急性型幼稚巨核细胞比例增多,巨核细胞呈现成熟障碍;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3.其他: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四)治疗要点(掌握)

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免疫抑制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法无效、疗效差或不能切脾者,最常用的是长春新碱,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患者。

2.脾切除:主要适应证: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出血明显,危及生命者;泼尼松有效,但维持剂量必须大于30mg/d者;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禁忌证:妊娠期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

3.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悬液:仅用于危重出血或脾切除术。

4.急重症的处理:紧急补充血小板;静注大剂量泼尼松龙;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

(五)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1.休息与活动: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外伤。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症状、出血量。

3.药物护理:避免应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向患者解释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指导用药,如餐后服药、自我监测粪便颜色、预防各种感染等。静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时,要注意保护局部血管并密切观察,一旦发生静脉炎要及时处理。

五、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是一种C型RNA病毒,能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2.放射电离辐射: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射均可引起白血病。

3.化学因素:苯及其衍生物已被认为可致白血病。氯霉素、保泰松、烷化剂及细胞毒药物均有可能致白血病。

4.遗传因素与白血病发病有关。

(二)临床表现(熟练掌握)

1.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2.发热: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

(1)继发感染: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可伴畏寒、寒战及出汗等。

(2)肿瘤性发热:与白血病细胞的高代谢状态及其内源性致热源物质的产生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持续低至中度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化疗药物可使患者体温下降。

3.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患者月经过多或持续阴道出血较为常见。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1)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2)骨骼、关节疼痛,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对白血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3)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皮下结节、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发生在缓解期,以急淋最常见。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可有呕吐、视盘水肿、视物模糊、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

(三)辅助检查(熟练掌握)

1.血象: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

2.骨髓象:骨髓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骨髓增生活跃,白血病原始细胞占非红细胞的30%以上,形成所谓“裂孔”现象,正常粒系、红系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均显著减少。

(四)治疗要点(掌握)

1.对症治疗:严重感染是白血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要防治感染;预防和控制出血,当血小板<20×109/L时可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或新鲜血;纠正贫血。

2.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白血病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完全缓解: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象的白细胞分类中无幼稚细胞,骨髓象中相关系列的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之和<5%。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常用药物是甲氨蝶呤,在缓解前或后鞘内注射。

4.骨髓移植:急性白血病第1次完全缓解时进行移植,患者年龄控制在50岁以下。

(五)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如下。

1.静脉炎及组织坏死的预防与护理

(1)合理选用静脉:反复多次化疗者,最好采用中心静脉或深静脉留置导管供注射用。如使用浅表静脉,应选择有弹性且直的大血管。避免在循环功能不良的肢体进行注射。

(2)避免药液外渗:静注化疗药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确定注射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静注时要边抽回血边注药;当有数种药物给予时,要先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药物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拔针;拔针后局部要按压数分钟。

(3)化疗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处理: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立即停止注入,边回抽边退针,局部使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做多处皮下注射,或选用相应的拮抗剂。若发生静脉炎需及时使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冷敷、休息数天直至静脉炎痊愈。

2.骨髓抑制的预防与护理:化疗期间要定期检查血象;每次疗程结束后要复查骨髓象;避免应用其他抑制骨髓的药物。

3.消化道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1)提供良好的休息与进餐环境。

(2)选择合适的进餐时间,选择胃肠道症状最轻的时间进食,避免在治疗前后2h内进食;出现恶心、呕吐时应暂缓或停止进食,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用止吐药物。

(3)饮食指导:化疗期间患者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或富有营养,以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进食高糖、高脂、产气过多和辛辣的食物。进食后可依据病情适当活动,避免饭后立即平卧。

4.心脏毒性的预防与护理:柔红霉素、阿霉素、高三尖杉酯碱类药物可引起心肌及心脏传导损害,用药前、后应监测患者的心率、节律及血压;药物要缓慢静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心率。

5.肝功能损害的预防与护理:巯嘌呤、甲氨蝶呤、门冬酰胺酶对肝功能有损害作用,用药期间应观察患者有无黄疸,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6.其他药物不良反应:长春新碱能引起末梢神经炎、手足麻木感,停药后可逐渐消失;左旋门冬酰胺酶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皮试;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黏膜溃疡;环磷酰胺可引起脱发和出血性膀胱炎。

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熟练掌握)

(一)临床表现

1.慢性期:起病缓,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消瘦、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可有胸骨中下段压痛。巨脾为最突出的体征。

2.加速期: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高热,脾迅速肿大,骨、关节痛以及逐渐出现贫血、出血。白血病细胞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发生耐药。

3.急变期: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

(二)辅助检查

1.慢性期: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多;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10%。

2.加速期:外周血或骨髓原粒细胞≥10%;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显著增生。

3.急变期: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淋+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幼单核细胞>20%;外周血中原粒+早幼粒细胞>30%;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细胞>50%。

(三)治疗要点

1.化学治疗:首选羟基脲。

2. α-干扰素:与羟基脲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3.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天测量患者脾的大小、质地并做好记录。注意脾区有无压痛,观察有无脾栓塞或脾破裂的表现。

2.脾胀痛的护理:置患者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并取左侧卧位,以减轻不适感。指导患者进食宜少量多餐,以减轻腹胀,尽量避免弯腰和碰撞腹部,以避免脾破裂。

3.尿酸性肾病的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性服用别嘌醇和碳酸氢钠,以抑制尿酸的生成和碱化尿液,减少尿酸结晶的析出。在化疗给药前后遵医嘱给予利尿剂,以促进尿酸的稀释与排泄。

【考点强化】 答案

1.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是

A.铁摄入不足

B.铁吸收不良

C.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D.慢性失血

E.铁需要量增加

2.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所致的特异性表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无力

C.反甲

D.失眠

E.头晕、耳鸣

3.关于铁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口服液体铁剂最好使用吸管

B.胃酸缺乏会引起铁吸收障碍

C.服铁剂时要避免服用抗酸药

D.铁剂可引起恶心、腹泻、便秘

E.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口服铁剂

4.检查贫血病人的贫血体征,较为可靠的部位是

A.眼睑结膜

B.面颊皮肤

C.甲床

D.舌面

E.口腔牙龈

5.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贫血主要是由于减少了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 G细胞

E.上皮细胞

6.铁的吸收部位

A.胃和十二指肠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C.空肠和回肠

D.空肠和结肠

E.以上都不是

7.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 红细胞疾病

B. 粒细胞疾病

C.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D. 造血干细胞疾病

E. 出血性疾病

8.下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中,最常见的是

A.磺胺药

B.氯霉素

C.四环素

D.保泰松

E.环磷酰胺

9.下列哪项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之一

A.网织红细胞增多

B.肝脾肿大

C.全血细胞减少

D.骨髓增生活跃

E.不易感染和出血

10.对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价值的检查结果是

A.全血细胞减少

B.骨髓增生活跃

C.网织红细胞增多

D.肝、脾、淋巴结肿大

E.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关于雄激素描述错误的是

A.是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

B.疗效缓慢

C.长期应用导致骨质疏松

D.有肝损害

E.肌内注射易形成硬结

12.下列哪项是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

A.转为慢性

B.反复发作

C.自限性

D.急慢交替

E.急性,易死亡

1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

A.雌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脾切除

D.免疫抑制药

E.输血小板

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不包括

A. 血小板计数减少

B. 血小板寿命缩短

C.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加

D. 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E. 白细胞计数减少

15.诊断急性白血病最可靠的依据是

A.肝、脾、淋巴结肿大

B.骨髓象见原始细胞超过30%

C.血白细胞数剧增或剧减

D.骨髓象见较多中幼及晚幼白细胞

E.有出血、感染、贫血三大症状

16.白血病细胞浸润可致骨痛,临床上最常见的是

A.颅骨压痛

B.上肢骨压痛

C.下肢骨压痛

D.肋骨压痛

E.胸骨压痛

17.急性白血病病人发热38.5℃,是由于

A. 感染

B. 吸收热

C. 红细胞破坏

D. 白细胞破坏

E. 血小板过少

18.为减少化疗期间引起的呕吐,下列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A.进餐后静卧休息

B.少量多餐

C.化疗前予以止吐药

D.餐前半小时给化疗药

E.进无刺激性食物

1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突出的体征

A.乏力

B.巨脾

C.发热

D.出血

E.腹水

20.应予保护性隔离的血液病病人粒细胞数低于

A. 1×109/L

B. 2×109/L

C. 3×109/L

D. 3.5×109/L

E. 4×109/L

21.下列不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保泰松

C.氯丙嗪

D.抗癌药物如氮芥类

E.苯妥英钠

22.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预防感染的措施是

A. 支持疗法

B. 抗生素

C. 输白蛋白

D. 保护性隔离

E. 输血

23.与白血病发病无关的是

A.药物化学因素

B.病毒因素

C.物理因素

D.免疫功能亢进

E.遗传因素

24.患儿男,10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治疗方案中有环磷酰胺。在化疗期间要特别加强监测的项目是

A.体温

B.血压

C.脱发

D.血常规

E.食欲

25.患者女,16岁。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入院。护士为其进行饮食指导时,最恰当的食物组合是

A.鱼、咖啡

B.瘦肉、牛奶

C.羊肝、橙汁

D.鸡蛋、可乐、

E.豆腐、绿茶

26.患者男,28岁。因皮肤黏膜出血来诊,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现患者有高热 并且时有抽搐。此时最适宜的降温措施是

A.温水擦浴

B.酒精擦浴

C.冰水灌肠

D.口服退热药

E.头部及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27.患者男性,45岁。腹胀2个月,脾肿大脐下2cm。此例脾大可能的原因应除外的是

A.淋巴瘤

B.肝硬化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脾功能亢进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8.营养师为某缺铁性贫血病人安排饮食,下列哪一项不适合

A.服用铁剂之前提供牛奶,防止恶心呕吐

B.提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黄、豆类、海带

C.提供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D.提供含丰富维生素的各种水果

E.提供橘汁,与铁剂一起饮用

29.白血病患者体温达到39℃,下列哪项护理措施不正确

A.肌内注射氨基比林

B.冰枕冰敷

C.酒精擦浴

D.双氯芬酸钠塞肛

E.多饮水

30.患者男性,35岁。头昏乏力、发热,皮肤出血点半个月。体检: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胸骨压痛,肝肋下1cm,脾肋下5cm,白细胞20×109/L。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1.白血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考虑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脑膜白血病

B.颅内出血

C.感冒

D.不洁饮食

E.高血压

32.慢粒患者,腹部饱满,脾脐下6指,肝肋下2指,腹水征(-)。诉腹部胀痛,下列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尽量右侧位卧床休息

B.饮食上少量多餐

C.少活动,防止摔跤

D.尽量避免弯腰和碰撞腹部

E.观察脾大小的变化,有无脾栓塞或破裂表现

(33~35题共用病例)

患者女性,33岁。月经量增多、牙龈出血,伴头晕、心悸1年。双下肢有散在瘀斑,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RBC 2.13×1012/L,Hb 65g/L,WBC 3.1×109/L,BPC 38×109/L,网织红细胞0.5%。骨髓有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占33%,粒系及红系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

33.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白血病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34.本例病人采用的首选治疗药物是

A.糖皮质激素

B.雄激素

C.输血

D.长春新碱

E.硫酸亚铁

35.如果疗效欠佳,下列哪种治疗较有前途

A.环孢素

B.干扰素

C.胎肝输注

D.自体干细胞移植

E.同胞供髓的移植

(36~3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脏毒性

B.神经损害

C.出血性膀胱炎

D.口腔黏膜炎症

E.骨质疏松

36.环磷酰胺的副作用是

37.长春新碱的副作用是

38.甲氨蝶呤的副作用是

39.三尖杉碱的副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