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成长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规模扩张

上汽集团的规模扩张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下属合资公司的规模扩张;二是本身的国内扩张;三是本身的海外扩张。这些规模扩张活动对于上汽集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下属合资企业的规模扩张

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

(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基本上以自身力量进行积累和滚动发展,以当地的合资厂为基点,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地建设。目前在上海地区已经建设了4个工厂。2008年4月,通过上南合作,利用原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工厂,在南京建设第五工厂(南京分公司)当时上南合作,上汽集团和南汽集团都没有与菲亚特集团合作。对于南汽集团来说,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是其严重的出血点,合资公司只有两年是盈利的,其他年份几乎都是亏损,在2007年亏损11亿元。而且,上汽集团的合作方大众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都不愿意上汽集团的合作方南汽集团再与菲亚特集团合作,以增加市场竞争。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的车型与其现有合资企业车型有较多的重复,在经济上不易产生效益。,以快速提升生产能力。6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由上海转移过来的“桑塔纳·志俊”。正是南京工厂的新增产能(15万辆左右),才使上海大众能够在2009年利用国内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机会。

为了推进大众中国的南方战略,2010年7月15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仪征基地项目签约,规划能力30万辆,规划生产“大众”、“斯柯达”两大品牌全新开发的车型。当年8月5日开工建设。

2011年6月28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公司共同签署《关于设立上海大众仪征工厂和支持上海大众开发电动车的联合声明》(简称《联合声明》)。根据《联合声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仪征新工厂将采用柔性生产方式,规划年生产能力为30万辆整车。2012年7月26日,工厂建成投产,首辆轿车“新Polo”下线。

2011年11月25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宁波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2012年1月6日,项目签约。1月7日,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的整车产能,主要生产“斯柯达”品牌车型。规划于2013年建成投产。

2012年4月23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共同签署《关于设立上海大众汽车(新疆)有限公司的联合声明》,表明了双方长期合作、共同支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心。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新疆项目落户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5月28日,项目奠基开工建设。规划建设5万辆 A级轿车产能,计划2014年年底投产。由于当地的工业基础比较差,前期主要是 KD组装。新疆的区位优势便于公司产品出口临近的中亚市场。

(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浦东建立王港工厂、北厂和南厂,扩建产能。同时,作为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公司在国内合作的运营平台,重组了烟台大宇汽车公司和金杯通用汽车公司,分别建立烟台东岳汽车公司和沈阳北盛汽车公司。

2002年12月20日,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签署了《烟台车身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共同出资9亿元收购原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更名为“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

2004年3月7日,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与原金杯通用汽车公司的中方股东签署了公司股权转让的重组协议。在重组后的新公司中,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各拥有25%的股份,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持有50%的股份。重组后的新公司作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战略部署和业务运营,并纳入公司的一体化管理。2004年3月,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重组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公司。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公司前身为一汽—大宇发动机公司。1996年8月由大宇公司、大宇重工业公司与一汽集团及山东省汽车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1998年12月,大宇公司、大宇重工业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一汽大宇发动机公司的50%股份转让给大宇汽车公司。1999年10月18日,公司正式投产。2002年8月,一汽集团、山东省汽车总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一汽大宇发动机公司的50%股份转让给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同时,公司更名为“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大宇汽车公司各持股50%。亚洲金融风暴后,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大宇汽车公司。2003年,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大宇汽车公司签订山东大宇发动机公司50%股份的股权转让协议。2004年3月7日,山东省政府与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四方签署《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重组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上汽集团、通用中国公司各占25%的股份,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占50%的股份。公司改称“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上海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车型,其他两个地区主要生产中低端车型和 MPV车型。重组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以“上海—烟台—沈阳”三大生产基地为架构的沿海战略布局的形成,为其适时推出更多产品应对市场挑战提供了生产保障,并为其通过快速、低成本战略重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重组所获得的生产能力所需的成本仅为直接建厂成本的40%左右。跨地区重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优势,如劳动力、优惠的财税政策等。再则,从速度上看,重组项目相对于新建的快速优势非常明显。跨地区重组不仅培养了生产管理骨干,还增强了上海通用的跨地域管理能力。(上海通用汽车战略重组与扩张.上海汽车工业五十年(1955—2005),2008.)

2012年3月28日,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约武汉乘用车生产基地合作协议。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乘用车30万辆。武汉生产基地将使公司的国内生产基地布局更加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其进一步开拓中西部地区市场。6月6日,项目奠基开工建设;9月28日,油漆车间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投入生产运营,主要生产中小型轿车、SUV、新能源轿车等。2012年7月10日,在国家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宣贯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明确表示:“要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车纳入车企扩产条件.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7-16.)新基地将实施“3+1平台”战略。“3”,是指“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的产品;“1”指的是新产品平台。

二、自主的国内重组

为了在短期内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线,2000年以后,上汽集团收购了多家汽车企业。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上海扩展到全国各地。通过收购及其整合,建立了乘用车自主品牌。通过收购、合资与兼并重组,拥有了完整的商用车产业链,包括客车和载货车的全系列整车板块。

(一)江苏仪征汽车厂

1995年,原江苏仪征汽车制造厂由于产品老化、市场衰退,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江苏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1999年4月1日,上汽集团通过国有资产划拨方式重组仪征汽车公司,组建上汽集团仪征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仪征”),上汽集团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为67%,仪征市汽车工业公司占33%。2000年12月15日,仪征市汽车工业公司所占上汽仪征股权全部无偿转划上汽集团,至此上汽仪征公司成为上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是上汽集团第一次跨地域收购兼并的整车企业。2003年上海汽车公司收购99%股权使其成为上汽仪征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追加收购了其1%股权成为上海汽车股份公司仪征分公司。此后,仪征分公司的大部分资产转移到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

2001年6月,上汽集团投入3.5亿元对上汽仪征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在充分利用原有厂房设备的基础上从英国、葡萄牙等国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通用欧宝汽车公司 S4200平台上的多用途轻型客车进行再开发。这款车取名为“赛宝”“赛宝”车的销售对象将包括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普通消费者、货物配送企业,以及用于邮政、公用事业、城市监查等专用车。,这是上汽集团第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2002年7月28日,“赛宝”正式下线。由于它没能打开市场,于2005年下半年停产。上汽集团曾经准备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桑塔纳”组装生产线搬过去,利用当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但后来一直没有成行。尔后,仪征工厂作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荣威750”生产基地。2010年转为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仪征基地。

(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

1999年6月,通用汽车公司曾与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1958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委、区机械厅批准柳州机械厂在河西村扩建新厂,厂名为“柳州动力机械厂”。1966年1月,柳州动力机械厂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1978年,以“三菱 L100”为原型车(微型客车),开发微型客车。1983年4月,柳州拖拉机厂被列为全国微型汽车定点生产厂。1985年5月,柳州拖拉机厂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1989年12月,柳州五菱汽车企业集团公司成立。1996年2月,柳州五菱汽车企业集团公司兼并柳州机械厂,随即成立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7月,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在五菱集团与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公司合资之后,公司剩余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五菱联合”,2001年),继续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提供底盘、车身件等配套产品。还建立了柳州五菱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五菱专用车”,2003年)、桂林客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简称“柳机动力”,2006年)等。2006年10月30日,五菱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五菱工业”),注册资本1.5亿元。下属控股公司包括柳机动力公司(100%)、五菱联合公司(99.98%)和五菱专用车公司(93.33%)。2007年5月15日,五菱集团与俊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俊山”,0305.HK)签订协议,将五菱工业公司转制为合资企业,将其注册资本增至7.67亿元,其中49%的股本由五菱集团通过以资产(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及专用车等资产)注入, 51%的股本由俊山集团以现金出资。同时,俊山集团的控股股东俊山发展有限公司向五菱集团出售其所持俊山集团的29.05%股权。8月,合资企业五菱工业公司成立。洽谈合作。五菱汽车公司的前身柳州微型车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曾首先考虑通过 A股上市募集资金,但当时国家对 A股上市采取计划管理制方法,指标有限。无奈之下,转向相对冷清的 B股市场。由于公司在重组和改制中存在重大不规范问题导致B股上市计划受阻。公司转而寻求其他方式进行外部融资。后找到通用汽车公司,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支持其B股上市计划。但是当年12月,通用汽车公司亚太战略委员会否定了这一合作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的内部运营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有一大批应收款和坏账,占账面比例较大。资产边界无法弄清,资产不实,还有数额较大的欠账。(合资汽车的首次“中中外”.世界是圆的:上海汽车工业三十年,2009.),于是邀请其战略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参与。由此,将原来的两方合作转为三方合作。当时,广西区政府认为,把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与国内大集团的合作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就选择了上汽集团。当时,上汽集团提出以无偿划转的方式加入合作,这得到另外两方的认可。对于上汽集团来说,这可以完善其车型系列,增加微型汽车车型。

针对通用汽车公司担忧国家有关政策不确定性风险,上汽集团方案为:先将柳州五菱汽车公司75.9%的国有股权划转上汽集团,实现上汽集团对公司的控股。然后,公司再向通用汽车公司定向增发34%股份,引入其战略投资,从而形成三方组成的股份公司。这个方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大汽车集团的政策,另一方面上汽集团的先期进入大大提高了通用汽车公司对柳州五菱汽车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的信心。这一模式被业界称为“中外联合收购”的新模式。

2001年7月19日,上汽集团通过资产划拨的方式重组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签字,受让75.9%股权,成立上汽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五菱”)。2002年6月,经过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批准,上汽五菱汽车公司实施对通用汽车公司定向增发股份,公司改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通用五菱”),其中,上汽集团控股50.1%,通用汽车公司34%,柳州五菱汽车公司15.9%。同年11月18日,新公司挂牌成立。公司发展的基调是“合资重在资源发现,重在资源整合与集成”。

这一合作项目关键是方案的合规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合规性”问题,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同一类汽车领域的合资项目不得超过两家,而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已建立了沈阳金杯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对于项目的“可操作性”问题,上汽集团通过联合收购,以“技术改造项目”的名义报批,不走“新设公司”的道路。同时,上汽集团将这一合作项目解释为: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公司的联合收购可被看作双方项目的进一步“延伸”,是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将含有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公司两个经济体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计为“一个单位”,有效地规避了与汽车产业政策的直接冲突。五菱汽车开创中外联合收购之先河.上海汽车工业五十年(1955—2005),2008.最终,这一合作项目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名义上为两家,实际股份拥有者为三家的“中中外联合收购”新模式,被列入2004年版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从此,也就有了上汽与通用联合重组金杯通用和烟台大宇的项目及丰田与一汽的合作。

在项目重组中,上汽集团直接派员协助公司的经营管理;通用汽车公司派员协助进行公司的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上汽集团以委托银行转贷方式对公司给予资金贷款支持;上汽集团给予相应业务支持与经济补偿,以降低其经营风险,化解运营矛盾。

对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上汽集团要求立足于其原有的基础,增强其原有“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于一身”的微型车的发展。对于微车,政府对行业态度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任其自由竞争。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47家企业逐步淘汰,一直拼到1995年,微车格局初定,大浪淘沙后市场上只剩长安、哈飞、昌河、五菱等五六家企业。加强车型的动力,配置空调,针对二三线城乡市场,进行新产品开发。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取得了市场成功。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进行“自我为主、集成资源”、“精益生产五菱化”、“低成本、高价值”的业务模式。实施商用车产品“平台百万化、平台差异化、平台的乘用化以及国际化”的三大平台战略,巩固微型商用车传统主力市场竞争优势。2005年,“五菱之光”2004年、2005年和2012年,“五菱之光”的“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复杂薄板产品装配的数字化工艺设计与装备技术”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市,填补了高端微面的市场空白,是中国微车历史上市场成长最快、国内销量最大的单一平台车型。“五菱之光”的市场保有量超过38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十载耕耘收获融合创新.经济观察报,2012-10-29.)2005年高效率微货——“五菱小旋风”上市、经济型微面——“五菱兴旺”下线。2007年,高端微车精品——“五菱鸿途”上市。同年,B系列发动机下线,这是中国新一代小排量大功率发动机的标杆。2008年,全新大型微客——“五菱荣光”上市。从“五菱之光”到“五菱鸿途”到“五菱荣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主力车型产品的升级,更多的只是外形、功能上的一些变化,也即所谓的小改,真正脱胎换骨的新车并没有。然而这样的小改并没有影响它不断扩张的市场空间。客户性质决定了对产品的需求在于其稳定的品质、高性价比和高于同行的售后服务。小改款完全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这种小改,显然并不需要太大的研发成本。同年年底,搭载 P-TEC发动机P-TEC发动机是基于通用汽车公司的发动机技术,专为微型轿车量身打造的新一代全球战略发动机。大功率、高性能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的“新乐驰”上市。2010年1月18日,推动中端微客市场产品换代的“新五菱之光”上市。2010年9月6日,紧凑型商务车——“五菱宏光”全国上市,以此切入中低端商用车市场,扩大市场空间。2012年7月20日,“五菱荣光”升级版上市,它是国内第一款搭载 DV-VT发动机的微型车。

由于微车型的主要市场在包括农村在内的二三线市场,所以,从2005年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就较早地将营销网络深入到县级乃至乡镇市场。建立4S+2S的销售体系。也就是说,以4S店带动周边乡镇的2S店。在二三线城市以开设4S店为主,在县乡级市场,主要开设2S店,满足农村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问题。2S店只有销售和维修功能,是对4S店的一种延伸。公司在尚未布局服务网络的农村地区推行“航班服务”,定期预约用户进行车辆的维修保养。主要针对农村用户,定期(定时定点)派出售后人员到集市、农贸市场为用户服务,这样既可解决部分地区网点少、售后维修不便的问题,同时也能对农村用户进行基础维修技能培训。同时,鼓励经销商到农村市场开展巡展、用车保养讲座、科技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农民的驾驶技能,培养其定期保养的习惯。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中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约40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2月12日,首批15辆 LZ110微型汽车出口泰国。1994年4月21日,第一批50辆 LZ110P车出口叙利亚。2008年7月16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五菱鸿图”将使用“雪佛兰 N200”的名称出口秘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90%、7000多种产品实现零关税。公司借地理之便,将可能会更大规模地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执行“产品输出、管理团队输出和业务模式输出”的国际化战略。2009年12月,公司参与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公司对印度市场的联合拓展。在印度投放五菱产品,并委派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当地企业,形成产品与管理模式的配套输出。2011年11月17日,公司与通用汽车北非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和工程服务相关协议,双方合作启动海外汽车CKD项目。2012年5月9日,第一台“雪佛兰Move”,即“五菱荣光”(N300)PPV车(产品过程验证)在通用汽车埃及工厂下线,7月10日,批量投产。

2003年12月8日,微型轿车“雪佛兰·Spark”(“乐驰”)1.2L排量上市2010年4月,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宣布,今后“雪佛兰”品牌将会逐渐统一由公司来生产和销售。2010年年底,“雪佛兰”新一代Spark将会以进口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老款“乐驰”(Spark)由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生产销售。进口 Spark将是一款与老“乐驰”不同的全新产品,它不会另起中文名。与此同时,老款“乐驰”将不再使用“Spark”商标,而是使用“乐驰”的拼音“Lechi”。2012年8月15日,“雪佛兰·乐驰”正式加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宝骏”品牌阵营,更名为“宝骏·乐驰”,成为“宝骏”品牌首款 A00级车型。,这标志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正式进入轿车市场。2004年11月30日,“乐驰”1.0L排量上市。2010年5月27日,公司首次正式对外公开轿车业务计划。2010年7月18日,公司正式对外发布全新的乘用车品牌——“宝骏”“宝骏”取意“神骏良驹”。“宝骏”轿车平台源自通用大宇汽车公司的车型 Nubira。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改造下,它成为一款在世界销售的汽车。它在中国以“别克·凯越”之名出现。,从此踏上商用车和乘用车“双向并举”发展的新征程。11月22日,“宝骏630”下线“宝骏”的第一款产品是630。其中“6”代表车系,“3”代表厢体形式,“0”代表第一代产品。,东部工厂改造竣工投产。2011年8月9日,“宝骏630”上市。

2011年7月8日,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柳东乘用车基地开工建设。9月16日,轿车发动机项目开工建设,规划年产40万台能力。2012年2月16日,广西柳州汽车城奠基暨上汽通用五菱年产40万辆轿车新基地奠基。2012年11月18日,柳东乘用车基地竣工投产,基地设计年产能40万辆,初期将生产“宝骏630”、“乐驰”等车型。同时,乘用车汽车研发中心在基地园区奠基。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目前拥有柳州与青岛2005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收购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公司资产,建立直接面向北方市场的生产基地——青岛分公司,年产能为30万辆。2005年7月28日,青岛分公司产品正式下线。2008年3月21日,青岛分公司新工厂投产暨“五菱荣光”下线。2009年3月18日,青岛分公司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1998年3月,烟草行业的颐中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公司,并从英国引进一条老轿车生产线,设计年产能6万辆。自2001年1月试生产,但是其汽车目录问题一直悬而未决。2003年12月,一汽集团和颐中集团拟以60∶40股比成立一汽颐中(青岛)汽车公司。但是,一汽集团铺开的庞大摊子使其无法投入资金。资金并不雄厚的颐中集团最终无奈退出。2005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以不到5亿元的收购价买下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公司的资产,包括640多亩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厂房和硬件设备等。(真巨头和它的秘密.汽车商业评论,2010(3).)两大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了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产品生产的格局。2010年5月,扩建青岛基地。2011年10月27日,扩建项目竣工投产。由此,青岛分公司整车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0万辆提升至51万辆。2012年10月17日,青岛分公司发动机工厂产能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9.78亿元,可实现年产17.5万台,目标于2014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源自通用技术的 SGMWB系列发动机。

2012年11月28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对外宣布在重庆市建设第三基地。重庆基地一期投资66亿元,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具备40万辆整车和发动机能力。

上汽集团的乘用车品牌公布后,自主品牌结构成型。三大自主品牌也有了清晰的定位:MG主打国际,“荣威”主打国内高端,“宝骏”面向国内经济型市场及出口海外。上汽“荣威”定位于中高端的市场,“宝骏”品牌弥补上汽在中低端自主品牌领域的空白,它很可能成为上汽集团抢占中低端市场的有力武器。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自主研发新模式是一种“本土化共享式”的研发模式。“本土化”是指公司作为一个具有合资背景的本土企业,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资源集成能力,有效集成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汽车研发优势资源,运用其在汽车研发方面所具有的特有优势,组合形成强大的整车开发能力。“共享式”是指优势资源之间相互实现多方共享,并通过产学研多方位的结合,达到资源共享和提升的目的。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运用泛亚技术中心平台,并与国内多所名牌大学及研发机构形成战略伙伴,形成以车身为核心,在底盘、动力和整车方面均具有优势的研发体系。2006年5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与湖南大学举行长期合作签约,开创本土化共享式自主研发模式。2006年9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汽通用五菱现代车身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06年11月19日,公司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签署《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为了协助公司开发乘用车和培训研发团队,2011年9月13日,泛亚技术中心在柳州成立分公司。新公司今后主要服务“宝骏”品牌,并与公司的现有技术中心并行存在。2012年11月,公司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由于微型车的产销规模非常大,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为上汽集团产销规模升级作了非常大的贡献。正是由于它的销量,才造就了上汽集团的明显领先销量规模。在2006年,公司以40万辆的产销量超过长安汽车公司成为中国微车市场的老大,并一直维持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在2005年之前,长安汽车公司一直是微车冠军,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紧随其后。但是在2004年,长安汽车公司战略从“以微为主”变成“以轿为主”,将更多精力投入于轿车,全面进军轿车领域。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由此顺势取代其微车的“领头羊”地位。2009年,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微型车影响最大的政策是“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小排量轿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刺激下,产销量爆发性增长,成为国内首个年产量超百万辆的品牌,也以此巩固“微车老大”的地位。

(三)奇瑞汽车公司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的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了福特汽车公司二手发动机线,并生产自主品牌轿车“奇瑞”。但是它没有正式的汽车“户口”,希望挂靠国内的大汽车集团以解决轿车的“户口”问题。

上汽集团与奇瑞汽车公司“两情相悦”,并且得到两地政府的强力支持。2001年1月,通过对安徽奇瑞汽车公司所拥有的20%的国有资产的划拨而组建上汽奇瑞汽车公司。2004年9月,奇瑞汽车公司脱离上汽集团而独立。

(四)中汽总公司

中汽总公司过度依赖“目录管理”的行政管理方式,最终亏损累累,债台高筑,担保无数,积重难返,难以为继。当时中汽总公司所剩资产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的股权。该部分股份一直由上汽集团代为托管。

大众汽车公司一直想通过控股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来实现其在中国轿车市场的战略布局中汽总公司曾提出将持有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的股权变现,大众汽车公司也希望能以现金方式购买其所持有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的股权,但因为不想承担其善后工作,后来不了了之。,而上汽集团因在持股比例上与德方处于不对等地位,增大了行使中方管理权的难度。为了加强对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控制权,做大做强,上汽集团决定介入中汽总公司的重组,主动争取中汽总公司所持有的10%股权。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股权的不但对增强上汽集团在极其重要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中的话语权有决定性作用,还直接影响竭力试图跻身“世界500强”的上汽集团在销售收入上的计算方式,因为按照“世界500强企业”的统计方法,并不控股的上汽集团一直不能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销售收入计入集团。

2003年3月5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决定撤销中汽总公司,同意上汽集团重组中汽总公司方案。2003年3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不再保留,其职能分别整合到新设立的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中汽总公司撤销的批准文件是国家经贸委,但是由国资委操作。致电上汽集团,要求派员赴京商讨具体重组实施方案。主要的重组内容:中汽总公司总部资产负债的清理、债权债务和对外担保的处置、所属18户非工业企业划转中央企业、下放11户工业企业、总部职工的安置、老干部关系的转移、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等。国务院国资委从主办部委的角度正式明确上汽集团的重组地位,并启动重组具体实施程序。4月8日,国资委宣布上汽集团重组中汽总公司。2004年3月25日,国资委完成了内部审批流转和财政部会签,正式批复将中汽总公司总部资产及所属企业划拨上汽集团。4月20日,中汽总公司正式摘牌。2007年12月,中汽总公司的各项资产清算工作最终完成。

2007年6月19日,商务部批复同意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办理10%股权变更手续(对价20亿元)。6月30日,上汽集团完成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有关工商登记变更手续。由此,上汽集团实现了与大众汽车公司对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对等管理权。

2004年6月,上汽集团建立上海汽车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北京”)。上汽北京公司整合原中汽总公司在汽车销售、工业地产、信息文化、成品车物流及其他可用资源,构筑上汽集团在北京进行资产重组的载体和北京、烟台等地区的投资、管理和服务平台,同时作为上汽集团拓展北方业务的基地。

专栏3-7

中汽总公司的前世今生

1950年3月,当时的国家政务院决定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隶属于重工业部机械工业局,它就是中汽总公司的前身。1953年1月,在筹备组基础上组建“国家汽车工业管理局”,后来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作为对政务院负责、管理当时国内所有汽车工业企业的政府机构。

汽车局以筹建苏联援助的第一汽车厂为起点,逐步组建了以一汽为核心,包括4个汽车制造厂(南汽、北汽、上汽、济汽)在内的,中国唯一的汽车实业综合体。国家共投资11亿元,年生产能力6万辆,上马9个车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汽总公司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雏形。

1960年,汽车局改称“一机部六局”(也称“汽车轴承局”)。1964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建议在汽车行业试点托拉斯经济,将汽车局改组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托拉斯)。凡是公司直接办理接收的工厂和原一机部六局的直属工厂、事业单位按管辖范围划归各分公司。在5个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组建长春、南京、北京、重型和上海5个分公司(后来上海未能列入),组织起跨地区、跨部门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网,突破了小而全的产业格局。

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是国家对汽车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经济组织,是国家统一计划领导下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对全国汽车行业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给予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信贷指标实行内部调剂;公司统一申请原材料和配套件,并实行定点供应,有权在全行业范围内调剂使用企业的人员和设备;公司统一掌握使用储备更新费和新产品试制、技术措施等费用;公司内部实行分级核算;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负责企业向国家纳税等。公司下属长春(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主)、北京(以北京汽车厂为主)、重庆、南京(以南京汽车厂和南京汽车配件厂为主)等分公司,另设轴承制造专业公司、济南和武汉汽车制造总厂及直属西安汽车配件厂、兰州汽车配件厂等,同时还设立汽车研究所、工艺研究所、轴承研究所、工厂设计院、供应公司、销售公司、建设公司等单位。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成立是汽车工业管理体制变革的尝试。虽然公司的运行机制远没有缓解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的束缚,但初步冲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组织起专业化协作配套网络。在“文革”开始后,汽车“托拉斯”被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证”进行批判,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被解体,在历史上暂时消失了。

1979年2月,成立一机部汽车总局。1980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颁布《全国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方案(试行)》,以工业城市为依托,以生产同类车型骨干企业为基础,先后组建东风、南京、解放、重型、上海和京津冀及西南7个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1年4月,建立以二汽为核心、以“东风”牌汽车产品为龙头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2年1月,建立以南京汽车厂为核心、以“跃进”牌系列产品为龙头的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2年12月,建立以一汽为核心、以“解放”牌系列产品为龙头的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3月,以济南汽车厂、四川汽车厂、陕西汽车厂为基础建立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5月,以BJ130和BJ212系列汽车为代表产品成立京津冀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4年7月,以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为核心,成立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1987年7月,以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的9个大型国营企业为基础,组建西南轻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3月,成立中国汽车附配件联营公司(8月,改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成立。1987年2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联营(集团)公司成立。,同时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但是这种企业联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权关系。

1982年5月,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简称“中汽公司”)。为准部级,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董事会负责规划、产品开发、企业布局点、汽车技术经济政策等。同时撤销一机部汽车总局。中汽公司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以各联营公司为主体,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同时受国家委托,管理汽车行业的长远规划、产品发展、生产计划等方面,研究并提出有关汽车工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提请国家决策。中汽公司担当行业管理职能,改变原来汽车工业条块分割、管理混乱的局面。中汽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工业部,具有计划单列权、财务单列权、人事权、外事权等。对于汽车企业,实际上还是统管“人、财、物,产、供、销”。

1984年国务院领导要求,中汽公司不要搞全国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实体,要给骨干企业很大的自主权,让企业自行决定其发展。中汽公司要“虚”一点,不要搞实,“实”要给企业。中汽公司要搞成“中国汽车工业联合服务公司”。要给企业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没有发展积极性,吃“大锅饭”的突出问题。

1984年8月北戴河会议后,国家计委、经委、体改委和机械工业部发布《关于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中汽公司把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权下放给企业,并提出中汽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开发经营、监督服务、组织协调工作,逐步办成企业性质的联合开发服务公司。

1986年10月,国家计委下达《关于解放、东风、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行计划单列的通知》,这三家企业脱离中汽公司,在国家计委那里单立户头,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企业。

一汽、二汽单立户头后,就和中汽公司形成了竞争关系。这实际上就掏空了中汽公司。这样,中汽公司所管理的整车厂就剩下南京汽车厂。但是,中汽公司还要行使行业管理的职能,比如说行业立项,还得通过它的审查,需认可后再进行上报,然后通过国家计委批准。至于剩下的四个联营公司也很简单,虽然国家没有明文宣布取消,但它们这种联营属松散型,被直接下放归地方管理。企业各自独立后,中汽公司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1987年5月,国务院发文撤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组建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汽联”)。6月25日中汽联成立。中汽联的职责:是全国汽车摩托车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的联合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国家的授权和委托,对全国汽车企业行使必要的行业管理职能。中汽联在国家计划中单列。同年,国家确定东风、解放和重型3个联营实行企业集团和国有资产授权试点,并进行公司化改造。

1987年8月,国务院宣布成立振兴汽车工业协调小组,加强中国汽车工业的配套改革,更有效地协调与汽车相关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汽车工业及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形成,国务院振兴汽车工业协调小组—中汽联—各汽车联营公司—生产厂,这样一个既有宏观掌握,又有企业发展自主权的体制。

1990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复机械电子工业部《关于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请示》,同意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简称“中汽总公司”),加了“总”字,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归口管理,并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机械电子工业部授权中汽总公司行使汽车工业行业管理的职能。与1982年的中汽公司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总”字,但中汽总公司是管理汽车工业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体,南汽和其他几个零部件都归它管。中汽联是汽车工业行业协会,作为试点保留,1990年7月,中汽联更名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挂靠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恢复“中汽总公司”,这个变化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大的变化。恢复“总”公司的体制,违背了原来改革的初衷,又想把全国的汽车企业全部统起来,这是走回头路。结果也是如此,新成立的中汽总公司有其名,无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1993年10月,中汽总公司实行政企分开,成为集科工贸、融资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成为同一汽、二汽和重汽并列的四大国有汽车集团之一。中汽总公司既然宣布成立了,总得有下属单位,最后为了平衡,将南京汽车厂交给中汽总公司直接管理。

1994年1月,汽车行业管理职能从中汽总公司分离出来,由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承担。1998年6月,机械工业部改组为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主管机械行业(包括汽车行业)的行政机构。2001年2月,国家机械工业局被撤销,全国各工业行业的综合业务被划归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管理。2003年5月6日,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并入国务院体改办的职能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部分职能后,被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使对汽车行业的管理职能。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使汽车行业管理职能。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汽总公司曾经做过多笔投资,建立了许多子公司,同时也为国家各地方的汽车相关机构的成立做过许多担保。但是,这些投资和担保最终没有给中汽总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反倒给它带来了沉重的债务。1998年,在公司经营状况资不抵债、日渐衰落的时候,中汽总公司曾经向国务院提交过申请,建议国家将其在上汽大众汽车公司10%的股权转换为资金投入公司运营。它的初衷是以此为契机,扭转公司的颓势,但这一建议没有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3年,国务院作出调整重组中汽总公司的决定后,由国家经贸委会同财政部、中央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设计重组方案。根据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精神,重组方案将11户工业企业下放至地方管理,由一家中央企业承接包括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股权在内的主要资产负债和所属非工业企业,并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调整重组工作。

2002年11月12日,五部委形成《关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及所属18户企业重组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国务院。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向国务院行文上报《关于请求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持有的上海大众10%股权划转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有关问题的请示》。2003年1月23日,五部委向国务院上报《关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及所属18户企业重组有关问题的补充请示》,正式提出以上汽集团为重组实施主体的重组方案。

2003年3月3—5日,经国务院正副3位总理圈阅,正式同意了由上汽集团接受上海大众汽车公司10%股权等资产,并参与组织实施中汽总公司重组方案。

(五)重庆红岩汽车公司

2006年9月,上汽集团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下属的依维柯公司以50∶50的比例设立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汽依维柯”)。上汽集团的商用车(载货车)企业主是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于1992年1月11日,主要生产商用车与轿车底盘系统、轻型客车和重型载货车。但是,公司产量一直低位徘徊。上汽集团通过与依维柯公司的合作,补足商用车,尤其是重型载货车的短板。2010年9月,与中国重汽集团草签收购协议,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出售其重型载货车的相关技术、设备、模具等。2011年1月12日,上海汽车公司董事决议:同意公司对全资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实施分立,并设立上海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分立后公司名称、注册地、经营范围保持不变。2006年9月18日,签署《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与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型汽车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6月,上汽依维柯公司完成对重庆红岩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重庆红岩”)67%股份的收购,建立“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由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与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共同投资成立。重庆红岩汽车公司的前身是四川汽车制造厂。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国务院批准,引进法国贝利埃军车技术兴建的我国第一个高起点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上汽集团以重庆红岩汽车公司为基础进入重型载货车领域。2007年6月,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与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同时成立。2007年10月15日,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公司的北部新区基地奠基,形成4万辆整车产能。2009年,新工厂建成投产,由此形成“两大基地、三大平台”格局。两大基地:双桥基地和北京新区基地;三大平台:“依维柯”平台(高端市场)、“新红岩”平台(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具有成本优势)、“斯太尔”平台(提升自主的“红岩”产品)。按照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公司的规划,第一步是在“老红岩”的平台上,结合依维柯公司的先进技术做产品的升级改进,生产国Ⅲ重型载货车产品,定位于中低端客户;第二步是采用依维柯公司的许可技术,还是在“老红岩”的平台上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依然是“红岩”品牌的重型载货车,这一阶段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定位于中端;第三步是引进“依维柯”品牌的原型车,生产“依维柯”品牌的重型载货车,定位于高端用户。(关于SIH特霸热上市的冷思考.汽车前沿观察,2009(2).)

2008年11月28日,堪称“经济型重卡价值典范”的“红岩·特霸”重型载货车上市。“T霸”(Tampa)重型载货车,在“红岩·金刚”(2005年9月上市)基础上全面升级,传承“红岩”汽车皮实、耐用优势,提升5大性能,实现28项技术改进,全面优化整车配置。Tampa是美国橄榄球队的一种著名技术战法,以力量、速度、威猛及独特的防守体系著称。“特霸”重型载货车以此命名,给人以刚劲威猛、力拔山兮的遐想。2009年3月12日,根据“同步欧洲,服务全球”理念,推出与欧洲同步的高端重型载货车——“杰狮”。“杰狮”是在依维柯Stralis重型载货车平台基础上研发的全系列产品。“杰狮”的首款产品是牵引车,尔后推出自卸车、载货车和搅拌车。“杰狮”的驾乘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电子化水平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大部分技术与欧洲同步并进行了国内环境的适应性改进与提升。2011年10月26日,新一代重型自卸车“新金刚”上市。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3.15万辆,较2010年减少1758辆,其在重型载货车市场的份额只有3.36%。

2007年上南合作后,上汽集团曾试图建立以重庆红岩汽车公司为主的,“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汽汇众重卡+南汽凌野重卡”的大重型载货车概念,但后来的一系列发展证明这种大整合不具可行性。2011年3月21日,上汽集团成立上海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商用车”),发展自主品牌商用车。上汽集团商用车板块“十二五”规划:五年后年产销50万辆,打造三大整车基地和三个关键零部件集群。这三大整车基地分别是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以及上汽 LDV欧系轻客基地;三个关键零部件集群是指以上柴股份公司和上汽菲亚特红岩公司为核心的发动机集群、以重庆和宁波为核心的车桥集群、以上汽齿轮公司为核心的变速器集群。

(六)上南合作

1.合作背景

上汽集团与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汽集团”)因收购英国 MG罗孚集团(MG Rover Group Limited,简称“MG Rover”)而联系在一起。其实,南汽集团是国内最早觊觎MG罗孚集团的企业。由于当时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的经营困境,使南汽集团认识到需要重新开辟道路。如果仅靠自己往前走,不仅速度缓慢,而且依然存在巨大风险。在初期,南汽集团与MG罗孚集团的谈判基调大体是在技术引进层面。直到2004年年初开始,才转到讨论合资设厂的问题。2005年4月,新任董事长王浩良到任时,南汽集团收购MG罗孚项目需要最终决策。由于当时南汽集团的确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依维柯赚钱,南京菲亚特赔钱,零部件又不行,还不能裁员),希望手里有点东西。所以,尽管有较大的风险,王浩良也是顺势而为,同意了这一收购项目。(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在2003年就和MG罗孚集团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后因上汽集团出价更高而被“横刀夺爱”,但南汽集团并未放弃。2005年7月,MG罗孚集团破产,资产托管方普华永道决定由南汽集团接手剩余资产。7月22日,急欲国际化的南汽集团签署有关合同,通过无条件方式,以5000万英镑(约合8亿元)收购负债14亿英镑而倒闭的MG罗孚集团及其PTL(动力总成公司)的全部资产。收购的资产概括为:“一套完整的研发和生产设备、四个整车产品平台4款整车包括MG 75、MG 45、MG 25和MG TF跑车。“罗孚”品牌下的Rover 75、25两个车型的技术资料以及MG Rover集团属下所有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均被上汽集团所收购,Rover 45的技术资料则在早些时候被历史上曾与罗孚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本田汽车公司所收回。、三个系列发动机3个系列发动机包括2.0L柴油发动机,2.0L、2.5L的 NV6系列及1.1L~1.8L的 N4系列汽油发动机。、一个变速器产品、一套百年沉淀的无形资产。”随后,南汽集团展开名爵项目的全面建设2007年2月13日,“南京名爵”进入2007年国家发改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137批,2007年第9号)。2007年3月27日,为南汽集团建厂60周年,“MG名爵”正式下线。但是,实际上由于各方面的准备不足(产品配置、产品质量、营销体系等), “名爵”的市场销售并不好。南京名爵项目(南京名爵实业公司)注册资本18亿元,总投资35亿元。在南京名爵项目中,南汽集团以4亿元出资成为大股东,其他6位股东的出资分别是:南京新技术经济开发总公司3.8亿元;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3亿元;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2亿元;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2亿元;南京北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8亿元;南京市浦口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1.4亿元。(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地方小股东,其主要原因是“凑钱”。而且,外地“有钱人”不敢涉足,因为有产品知识产权的风险)南京名爵实业公司吸纳的大多是南京当地的投资者。这样快速形成的股东结构让南汽集团在短期内聚集起足够的资本金,从而迅速启动名爵项目。南汽名爵工厂从2006年2月15日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打下第一根桩到2007年3月27日“MG名爵”三款新车在新工厂下线仅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创下了世界之最。上南合作后,南京名爵实业公司更名为“南汽名爵汽车分公司”。,以图再次的振兴。这是南汽集团发展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王浩良的“第三条道路”构想——“通过购买海外优质资产或并购海外企业,拥有或控制国际品牌、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我们能够将国际高端汽车品牌、领先的技术设备和中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高起点、低成本、快速度地实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目标。”(名爵第二战:王浩良如何带领南汽走第三条道路.汽车商业评论,2007(4).)

南汽集团把MG罗孚集团动力总成及部分整车生产设施迁到中国,把部分整车生产以及研发和技术设备留在英国,成立南京汽车(英国)有限公司。但是南汽集团可直接生产的主流车型仅有“MG TF”跑车1910年,威廉·莫利斯创立莫利斯车库(Morris Garages, MG)。10年后转入汽车制造,并制造出第一辆“莫利斯”汽车。MG品牌最大的贡献在于填补了英国跑车市场的空白。MG从1924年起就开始生产跑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MG所生产的各种跑车不计其数,并且创造出众多速度的奇迹和赛场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的MG TC是第一款批量出口到美国的英国跑车,它改变了美国的跑车文化。1995年,MG在日内瓦汽车展上展出跑车MG F车型,并且开始批量生产。2002年布鲁塞尔汽车展上,MG展示了新一代MG F,并正式命名为MG TF,同年在英国本土正式上市。,并且需要自主研发匹配的发动机。由此,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因收购MG罗孚集团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上汽集团拥有“罗孚”车型的知识产权,而南汽集团则拥有“罗孚”发动机与整车的相关生产设备,但没有“罗孚”车型的知识产权。这样就导致双方都不能完整地发展。如果没有南汽集团的介入,上汽集团也许会以更小的代价,完成对MG罗孚集团的有条件收购。

基于这样的背景及相应所需要的大规模投资,在双方与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及双方领导人的合作下,2007年终于实现延续了20多年的“上(汽)南(汽)合作”梦想。当年,在南汽集团与依维柯公司,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公司合资时就希望互补各自的商用车与轿车资源。同时还为此作了一些相关的准备,如上汽集团已与南汽集团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华东泰克西汽车铸造有限公司。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上南合作一直没能成功。双方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上南合作是当时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并购案。

专栏3-8

南汽集团的前世今生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南汽坎坷档案.汽车商业评论,2009(8);市委副书记改行当董事长.世界是圆的:上海汽车工业三十年,2009;钻牛角尖的人.汽车商业评论,2010(7)。

南汽集团的历史始于1947年,其前身是建立于山东沂蒙山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修理厂。随军转战,称“一担挑”工厂。“南汽工厂一担挑。”这说明工厂很小,工具也少,一挑就挑回来了。1947年这个厂走到哪里就挑到哪里,主要就是找几辆马车,把拆下来的设备、工具、材料往马车上一装,跟着部队就走了。随着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修理厂安家于南京。1949年7月13日,在南京接管原国民党401汽车修理厂,并更名为“南京汽车制配厂”。1950年1月,成立三野特纵后勤修配总厂。新中国成立后,一机部汽车局在全国接收一批基础较好的修理厂,如济南、北京、綦江、武汉、南汽五大修理厂,工厂的体制逐步从部队向地方转移,归入国家统一行业管理。

1958年3月10日,南京汽车制配厂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1.5吨),命名为“跃进”牌汽车(“跃进130”)。它是我国继“解放”牌汽车之后,第二个汽车自主品牌。1958年6月10日,更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简称“南汽”)。后因国家建设需要,转产2吨“嘎斯”汽车,而其首创的1.5吨载货汽车于1960年转让给上海汽车厂生产。南汽从一开始搞汽车就自己生产、配套发动机。南汽是中国第一个生产发动机的汽车企业,仿照的是苏联发动机。当时的发动机有两个型号:70发动机和50发动机,既能配上汽车,又能解决发电问题。那时发电机条件不好,全国各地到处都来征订南汽的发动机。70年代,成功匹配扬州柴油机厂的柴油发动机。当时国家曾明文规定,汽车不准使用柴油,因为那时认为柴油的需求量比较大,拖拉机、发电机都要用,而汽车只能用汽油。柴油可以存放,而汽油只能在加油站加。1981年国家搞活农村经济,允许私人购买汽车。于是,许多农民购买柴油汽车,由于是独家供应柴油汽车,所以南汽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1982年1月29日,由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武汉五省一市的汽车工业重组而成的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简称“南联公司”)正式成立。但是,“南联心难联”,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行政性的强制联合,没有在资本和市场方面的整合。

80年代初,南汽想与五十铃汽车公司合作,但是最后没能谈成。在合作谈判的同时,仿制上一代五十铃轻型卡车。同时,还收购了多个国外汽车企业的旧设备以提高生产技术能力。南汽采用五十铃KS21平头驾驶室、NJ427A发动机和新车架的NJ131型3吨轻型载货车在1984年10月通过国家鉴定。同年8月,NJG422A型发动机及装用该发动机委托沈阳松辽汽车厂试制的双排座 NJ136型、NJ136B型2吨载货车通过国家鉴定。由此,南汽完成了换型产品开发,形成具有2吨、3吨,双排座驾驶室、长短轴距、汽油/柴油发动机,包括NJ221型越野车的系列化多品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处于“缺重少轻”的落后局面。国家决定引进菲亚特集团依维柯公司S系列轻型汽车制造技术,中汽总公司将这一项目交由南汽。1985年4月,南汽与依维柯公司签署了项目协议书。1986年9月12日,双方签署《轻型汽车许可证转让和技术援助合同》。根据合同,意大利政府提供2.1亿美元混合贷款和1091万美元赠款,这是当时两国政府经济技术最大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数额最大的项目。项目设计能力6万辆。1996年1月25日,“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南京依维柯”)揭牌成立。公司旗下的品牌主要包括“都灵”、“欧霸”、“得意”、“威尼斯”,它们都建立于依维柯的技术平台之上。公司的系列产品利用当时市场机会迅速走红,并引领了中国轻型客车新一轮技术革命。公司成立以来,产销量一直居轻型客车市场前列,它不仅成为南汽集团的重要经济支柱,更是成就了依维柯的中国辉煌。

当年国家把依维柯的合作项目交予南汽集团,实际是希望南汽集团借力依维柯,在“跃进”汽车的基础上做强中国商用车。然而,现实总是与期望相差甚远。20年之后,内忧外患的南汽集团并未实现国家打造商用车基地的梦想。

1986年春,在依维柯引进完成阶段性工作后,南联公司与南汽合署,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后来经过若干次变迁,南联公司不复存在。1986年10月,一汽、二汽开始在国家计委那里单立户头,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企业。国家没有同意南汽单立户头,因为与一汽和二汽相比,它还比较小,所以就把南汽的户头放在中汽公司里。

1990年,中汽总公司成立时,南汽仍划归中汽总公司。但是,从南汽的角度看,企业要想有更大发展,像一汽、二汽一样成为国家直属企业是上策,划归地方为中策,继续留在中汽总公司则是下策。所以,双方一直存在管理上的冲突。最终,在2002年划归地方。1995年6月21日,国家经贸委同意南京汽车制造厂更名为“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并以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为核心组建跃进汽车集团。

1995年,跃进汽车集团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成立“江苏跃进农用车有限公司”。公司购买西班牙西亚特公司生产IBIZA车型(“英格尔”的原型车)的全套设备,生产“英格尔”和“优尼柯”(小型客货车系列)。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并不是汽车专业公司,除了投入部分资金外,在汽车开发与运营方面并不能给合资企业具体的指导和支持。车型开发的具体工作基本上是靠中方的力量单独完成,同时在外方合作伙伴(菲亚特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跃进汽车集团造轻型车是轻车熟路,造轿车则是外行。造轿车,凭的只是勇气和信心,没有什么经验。这就为“英格尔”埋下了先天不足的隐患。“英格尔”虽然是在成熟车型基础上开发出来,但在整车匹配上需要做大量的台架试验和路况测试,更要在部件生产、装配工艺和配件质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英格尔”的问题就集中反映在本身质量和整车匹配这两个方面。(是谁毁了英格尔.中国汽车报,2003-03-18.)它们在《目录》中是“6”字头(轻型客车)。1998年,公司更名为“江苏南亚自动车有限公司”。

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金狮集团出现了财政困难,退出了合作。由于跃进汽车集团与菲亚特旗下的依维柯公司在客车上的成功合作,1999年4月25日,跃进汽车集团与菲亚特汽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受让金狮集团所持股份,重组江苏南亚自动车有限公司。1999年6月18日,重组后的江苏南亚自动车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合作期限为30年。公司主要生产紧凑型轿车“派力奥”和“西耶那”及“派力奥·周末风”轿车。2001年11月9日,公司的“派力奥”和“西耶那”登录国家经贸委公布的第六批汽车产品公告,从而获得轿车生产资格。公司于2004年更名为“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2007年12月23日,南汽集团与菲亚特汽车签订股权转让协议。2008年4月14日,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更名为“南京南亚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南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菲亚特公司退出。

2002年1月1日,由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组建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标志着跃进汽车集团公司通过债转股方式从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由多个投资主体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对13.73亿元的债务实行“债转股”。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分行的7.79亿元和95.94亿元的债务分别转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跃进汽车集团以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的重组部分的资产作为对新公司的出资,成立新跃进汽车集团,其中信达、华融和跃进三方的出资比例分别为22.17%、16.91%和60.92%。(“大南汽”重组方案下的江苏汽车诸侯.21世纪经济报道,2002-12-23.)2003年8月28日,由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产业集团等5家公司共同出资重组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2000年4月28日,由跃进汽车集团公司轻型卡车分公司改制的“跃进轻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10月1日,跃进轻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跃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南汽集团将其旗下的唯一商用车自主品牌交与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2006年9月14日,南汽与依维柯公司签署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协议,将跃进汽车公司与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的业务整合,实行“依维柯”与“跃进”双品牌策略按照南汽集团的设想,集团放弃“跃进”品牌而改用“南汽”品牌,“跃进”品牌将降格为仅限于子公司“跃进”轻型载货车所使用的品牌。考虑到跃进汽车的弱势,如果“跃进”一直都以集团品牌出现,很可能会对“名爵”的品牌影响力带来负面因素。而且,子品牌相对于集团品牌更容易扩大与外方合作的范围,因为对于集团品牌制定的某些计划,必须考虑到对整个集团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南京依维柯收编跃进.新汽车,2007(5).),形成完整的轻型、中型和重型商用车(客车与载货车)产品系列。整合后的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运营。但是,实际上,这一整合过程是艰难的,并没有在短期内实现当时的预期目标。自2006年,“跃进”轻型载货车的市场地位开始下降。2006年为4.78万辆,2007年4.6万辆,2008年3.98万辆,2010年7.25万辆,2011年6.94万辆。2006年的细分市场份额为5%,2011年为3%。第一位的福田汽车公司在当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0%和21%。“依维柯”轻型客车销量在2005年超过最大的竞争对手江铃汽车公司,两者分别为5.26万辆和5.05万辆。自2006年起,销量落后于江铃汽车公司。2011年,依维柯销量为4.17万辆,与江铃汽车公司的差距在拉大,江铃汽车公司的销量为5.68万辆。

当时,江苏省希望以南汽集团为龙头发展整个江苏汽车产业,但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亏损严重。2004年国内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5.5%,但是南汽集团的销售却下降5%,并在2002年债转股后首次出现亏损。2005年,南汽集团亏损3.8亿元,2006年其营业收入120亿元,利润总额仅0.6亿元。当时的地方政府认为,政府该做的都做了(资金),但是企业亏损了,只能说明是企业的问题。2005年4月,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王浩良出任南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浩良的上任可以看作江苏省、南京市两级政府希望挽救南汽集团的一个象征。6月2日,他召集两级领导干部和管理骨干举行动员大会,表示南汽集团要立足于两三年内走出新道路的指导思想,而努力不被强势企业重组,为此要对南汽集团的发展模式作出战略抉择,尽快寻求对外合作与做强做优的战略伙伴。他说:“现在谁做大了谁就狠,历史不会惩罚成功者。”

2004年5月10日,南汽集团和掌握 MG罗孚集团的英国凤凰控股签署了双方合资建立罗孚汽车公司的框架协议。2004年6月3日,南汽集团向江苏省发改委递交了与凤凰控股合资经营“南京罗孚汽车有限公司项目建议书”。次日,江苏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转报。

当上汽集团也将项目建议书递到国家发改委后,国家发改委给上汽集团提建议:让上汽集团带着南汽集团一起运作合资项目,与凤凰控股的所有谈判都由上汽集团出面,南汽集团在幕后做些配合。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随后达成了共同成立一家投资公司来与凤凰控股成立合资汽车公司的一致意见。这家名为“东华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于2004年10月成立,其中,南汽集团占股25%,上汽占股75%。

2005年2月28日,上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份”)、南京汽车集团、凤凰控股三方完成合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项目注册资本59亿元,东华汽车投资公司占合资公司70%的股权,凤凰控股占30%。合资公司被冠名为“罗孚汽车有限公司”,它由南京工厂、仪征工厂和上海工厂组成。纲领产品为 R75、NMC2、TF、R25/NSC系列整车;K4、KV6汽油发动机;L系列柴油发动机。公司年生产设计能力三班制(251个工作日)产25万辆整车和40万台发动机。2005年4月7日,MG罗孚宣布破产,三方成立合资公司的计划即告结束。MG罗孚集团宣布破产后,双方各自上阵竞购MG罗孚集团的相关资产与知识产权。

2007年7月27日,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团—跃进集团全面合作正式签约。2008年4月,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变更为“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由此正式成为上汽集团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合作过程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2007年4月上海国际汽车展开幕前夕向媒体挑明对与南汽集团合作的态度。“上汽和南汽都有相当的国有成分,国有资产的运作应该更加高效。国家有关部门、汽车行业的很多老领导、媒体界的朋友们以及我们两大公司广大职工都希望能够走联合高效的道路。”他在会上说,“今天,我作为上汽集团的法人代表,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希望联合,就是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国有资产的高效运作,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有益,对消费者有益。”绝对使命.汽车商业评论,2007(8);两个政治局委员定“股比”.世界是圆的:上海汽车工业三十年,2009.

2007年4月20日,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领导正式会谈。上汽集团提出,上南合作,不受约束,部分合作,全面合作,都可以。另外,可先从自主品牌开始合作。王浩良提出要联合就全面联合。于是,“全面合作,融为一家”的战略思想形成雏形。

2007年7月27日,上汽集团与握有南汽集团53.98%股份的跃进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书,上汽集团和跃进集团将本着全面合作原则,探讨双方在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贸易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和方案,以及相关的资产重组工作,以实现双方的全面融合。

2007年,为完成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的合作,南汽集团的原股东方——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南京高新技术经济开发总公司、南京北园投资置业公司、南京市浦口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共同设立南京跃进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南京跃进”)。南京跃进100%持有南汽集团。但此时的“南汽集团”已经剥离了一般零部件与服务贸易,只剩整车与紧密零部件。此时的“南汽集团”与原先的“南汽集团”尽管名字没变化,但是其内涵已经不一样了,所以称后来的南汽集团为“新南汽集团”。原南汽集团的一般零部件与服务贸易则留在了跃进集团,并单独成立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2008年3月,上海市国资委和江苏省国资委、南京市国资委、上汽集团、上海汽车公司协商确定: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75%股权划转给上汽集团,南京跃进汽车有限公司保留25%股份。

2007年年底,上汽集团股份公司受让南京跃进汽车公司所持有的南汽集团的100%股权,支付20.95亿元对价。2007年6月30日的资产评估值中,南京名爵项目净资产为18亿元,加上其他的所有零部件和汽车贸易服务业务,净资产总共为30多亿元。上汽集团股份公司的控股上市公司上海汽车公司完全持有新南汽集团,并保持其主体地位(企业名号)、注册地及缴税渠道(“三不变”原则)。2008年8月,时任上海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陈志鑫接替王浩良,出任南汽集团董事长。南京跃进汽车公司将以20.95亿元现金与其所持有的东华实业公司的75%股权划归上汽集团,以交换上汽集团所持有的上海汽车公司的3.2亿股。上汽集团根据收益法对原南汽集团资产进行评估。原南汽集团总资产估值105亿元。以上海汽车公司2007年12月的股价25元左右。上汽集团所划转给跃进集团的3.2亿股,相当于80亿元。由此,上汽集团与南京跃进汽车公司将分别持有上海汽车公司78.95%和4.88%的股权。上海集团从2005年10月24日起,在二级市场按照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每股3.98元的价格回购2.57472亿股。如果抵掉这部分股份,上汽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实际只出资14亿元不到用于上南合作。上汽集团通过上南合作,以间接的方式从上海汽车公司套取20.95亿元(这是一种巧妙的关联交易)。

2009年4月28日,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签订《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划转协议》,上汽集团向跃进集团无偿划转其持有的公司4030.66万股,占上海汽车公司股份总数的约0.62%。本次股份划转完成后,上海汽车公司的总股本仍为655495.4737万股,其中上汽集团股份公司持有513124.2856万股,占总股本的78.28%;跃进集团持有36030.66万股,占总股本的5.5%。

2007年12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主持的上汽集团与跃进汽车集团签署有关全面战略合作的《合作协议》。上南合作的特征是“全面合作,融为一家”。合作后,实现一体化的管理,真正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营销,发挥各方面的协同效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到一加一大于二。

上南合作面临四大业务板块的问题。第一是如何解决当时南汽集团最大“出血点”——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第二是自主品牌,原南汽的“名爵”项目处于初期亏损阶段;第三是商用车,以“依维柯”商用车为核心的商用车板块业务,有一定的盈利,但是自主品牌的“跃进”还是亏损;第四是零部件问题。对于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问题,需要解决当时的1200多个职工,这既涉及就业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当时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要上新产品,上海本地的生产能力不够,需要建设一个新厂。通过与大众汽车公司的协调,决定利用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这个原有生产基地,进行低成本的改造,作为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新基地,以迅速提升产能。对于南京名爵项目,与上汽集团原有的“荣威”项目合并,按产品平台实施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双方的协调效应,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在规划、采购、研发、制造和营销方面进行统一。对于商用车业务,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的原合作伙伴菲亚特公司进行全面的商用车业务合作,建立和强化全系列商用车竞争力。对于零部件业务,重组南汽集团原来的东华公司,并推动与上汽集团原有的零部件企业间的合作,支持在上汽集团内整车的配套业务。

2010年12月24日,第5万辆“荣威350”轿车在南京浦口基地的下线仪式上,上汽集团宣布经过三年的运营,上南合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原南汽集团的业务在2010年实现盈利,成功实现重组之初设定的目标。

专栏3-9

南汽集团的股权结构变化

① 上南合作前的跃进集团与南汽集团股权结构

② 重组过程

③重组后投资结构

3.自主品牌轿车业务的整合

上汽集团对“荣威”和“名爵”这两个自主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共同发展的路径。原来MG罗孚集团在运作时,MG和“罗孚”这两个品牌也是差异化定位的,MG比较偏向于运动时尚型,“罗孚”则偏重于尊贵稳健型。自2007年上南合作以来,“名爵”定位与“荣威”颇为相似,虽然上汽集团对“名爵”的品牌定位有更改,使其偏向于个性、运动、激情,但市场效果不佳。2010年上汽自主乘用车的16万辆销量中,“名爵”仅有三成左右。从2011年开始,“荣威”品牌将主打国内市场,而MG名爵将开始主打国外市场。两者在技术、零部件方面有很大共享性。双方合作后,生产基地的划分不按品牌来划分,而按产品平台划分。对于“名爵”和“荣威”品牌,在进行有效差异化的基础上,实施“同技术平台、同生产平台”的平台战略,发挥规模效应,大幅降低产品研发、采购和制造费用。与此同时,英国业务将成为上汽集团在海外经营的一个新平台。

2007年6月,原型车为Rover75/MG ZT的MG7上市。2008年3月,MG名爵首款两厢车——“IN系跨界车”IN系既是“英系”的谐音,“IN”更是一种时尚的态度,一种年轻的游戏规则,同时也是一种强悍的标准,并希望成为他们自如应对全新“变”时代的强大伙伴。MG3 SW上市。2009年12月22日,广州国际汽车展全球首发“新基准轿车”MG6之后。MG6是上汽集团第一款面向全球市场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自主开发新车型。为了强调MG作为国际品牌的全球化定位,“名爵”标志不再伴随 MG品牌出现。1924年,第一个八角形MG标志出现在车身上,MG品牌就此诞生。八角形在英国文化中象征着热情、忠诚、胜利、皇家的荣耀以及向四面八方拓展的生命力。MG的品牌核心是get in and raise your heartbeat。南汽集团将MG品牌核心进行了传承和发扬,2007年1月30日,“MG名爵”品牌在北京发布,主题为“来自英伦的心跳”,广告语:让心跳加速!上汽集团希望重新塑造一个可以满足其全球战略的“新 MG”。MG的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以及广告制作都不再出现“名爵”的中文标志;尾部的“上海汽车”替代了“南京名爵”;专营店的接待台亦喷涂成纯白颜色,外墙上那个金、棕相间的八角形MG徽章被银色标志取代;“让你心跳加速”的广告语改成了Make the difference(“发现你的不同”)。MG品牌内涵由原来的“运动性、时尚而且个性鲜明”调整为“个性、创造力、气质”。同时,“荣威”的品牌表述也由“高贵、大气”调整为“品位、科技”。同时,试图将 MG品牌积淀最为深厚的英国作为其欧洲复兴的起点。2010年10月18日,MG6 Saloon三厢版上市。2011年11月21日,MG6 Magnette运动超值版在广州国际汽车展上市。

近年来,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无论是形象、知名度、认可度还是市场实际销量都有着长足进步。在这其中,“荣威”品牌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并一直发挥着绝对主力作用。相比之下,“名爵”确实逊色不少。与“荣威”相比,“名爵”的发展似乎并不十分顺利。如今,对于“名爵”品牌,外界总是会将其与小众、另类甚至边缘联系在一起,它的路仿佛越走越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双品牌战略可以成为一种优势。但是优势的发挥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要使两个品牌在采购、生产、研发等平台上最大程度实现共享,以达到规模效应;第二,要分别找准两个品牌的定位,并且保证两个品牌具有差异化,避免两个品牌互相进行竞争。双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的竞争力。

4.商用车业务的整合

上南合作使上汽集团在整合“罗孚”相关生产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商用车业务的能力,包括“跃进”轻型载货车与“依维柯”轻型客车及“凌野”重型载货车。“凌野”重型载货车源自日野汽车公司的Profia平台,车桥技术源于依维柯汽车公司,因为依维柯车桥高转速、大扭矩的优势明显,采用斯太尔360马力大功率发动机。它于2005年6月上市。涵盖3个基本车型:NJ1250载货车、NJ4180牵引车和 NJ3250自卸车。它在2009年因销路不畅而停产。它销量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产量不高,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当时南汽集团营销能力不足,导致“凌野”重型载货车优势并没有真正得以推广。与此同时,重型载货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导致“凌野”在市场上不进则退。上南合作之后,疏于和不重视对社会上还有一大批“菱野”重型载货车的售后服务,结果造成了“封门”事件的发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凌野”重型载货车的生产本身就是和轻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共线生产,因此,它的停产并不影响生产线的运行,也不存在设备闲置的情况。(“拿来主义”成就跃进“凌野”重卡——写在南汽跃进集团新基地落成凌野重卡上市之际.大众科技报,2005-07-26;甩掉汇众重卡后,上汽密谋出售凌野重卡.时代周报,2010-11-18;菱野、春兰重卡陨落的启示与反思.中金在线,2009-11-12.)

2008年9月25日,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的“欧卡”全系列产品上市,这是上南合作后,上汽集团商用车在轻型载货车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动作。2010年12月8日,在有“中国卡车奥斯卡”之称的“2011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评选中,“欧卡”获得轻卡年度车型。

2010年2月,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公布了今后10年后的“撑竿跳”销量计划:2010年南京依维柯的销量目标为10万辆;2015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销量翻番,达到20万辆;2020年的销量目标为30万辆,力争达到40万辆。到2015年,“跃进”进入行业前三,“依维柯”品牌成为行业第一。

“宝迪”系列是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面对中小企业用户推出的一款定位于城市市场,集商务接待、员工班车、货运配送三大城市主流运输需求的“闪亮轻客”。“一车多用,多功能、多配置”成为“宝迪”系列的三大特点。2008年4月21日,“宝迪”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市。2011年11月1日,公司推出拥有10~24座超大空间的,旨在为用户提供高端商旅、通勤价值体验的新一代“宝迪”。

2013年1月8日,南京依维柯汽车公司的高端轻型载货车“超越”上市。它率先按照欧盟ECE29-03乘员保护法规进行全新设计,率先匹配主、副安全气囊,率先采用预紧式安全带,率先采用发动机防盗技术等,并且在索菲姆发动机外匹配了由意大利菲亚特动力科技公司研发的全球同步的F1A、F1C、NEF等多技术平台轻量化柴油机,并与德国采埃孚公司技术生产的2830.5变速器组成的高性能低排放动力组合。

三、海外扩张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基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的全球化产业。上汽集团与外方展开合作,同时独立进行海外业务扩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参与通用汽车—大宇汽车重组和开发印度市场,收购双龙汽车公司,收购英国LDV公司等。

这些国内外的重组项目显著提高了上汽集团的能力:①增加车型与系列范围;②扩大生产规模与布局,提高市场地位;③收编了自主品牌,如五菱;④增强了技术研发能力,扩大了企业研发的应用范围;⑤共享现有资源,提高重组双方的优势资源与能力使用效率;⑥积累了海外重组的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