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理念与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单靠家庭养老行吗

社会讲文明、有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尊重老人,并采取各种有效举措促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心情舒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崇尚一种体面而又有尊严的退休生活,将它视为养老生活的最高境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状况固然还达不到这一步,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尊重老人,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则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认识。

(一)家庭养老的由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抚养与赡养既是家庭的基本功能,又是家庭资源和财富的代际转移。其中,抚养是中青年父母向少年儿童的财富转移,赡养则是中年家庭成员向老年父母的财富转移。这种代际转移有利于促成家庭赡老抚幼功能的实现,达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较为平稳的消费。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有变老的那一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从违背,老年与养老是人生的永久性话题。从古代开始,这个话题就很受关注。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使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孝经·纪孝行》说到“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尚全,然后能事亲”。《礼记·礼运·大同》中则道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名句。这些经典描述充分表达了古代先贤们追求经济生活安定、向往大同社会、追求小康生活的崇高理念。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家庭养老的重要性。晚辈赡养长辈、长辈抚育晚辈的传统体制,是人们完成代际财富交换与继承,乃至家庭永久设立并延绵不绝的根本所在。国人自小就是以家为天下,“关起大门做皇帝”或“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家本位文化的熏陶下,家庭抚养赡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传统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一是父母拥有家庭资源的处置权,对家人拥有较强控制力;二是女性较少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会劳动,使得本来需要社会化的许多家庭需求,包括养老保障等,都可以在家庭内部得到充分满足和完全实现。

在物质极度匮乏,人的心理状态还远未开化的原始部落里,当遇到灾荒或其他变故,部落的食物积累不可能再供养全部人口时,儿童被视为部落兴旺发达的未来,是要着力保护的对象,而不再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会被首先抛弃,以减轻食物供养的负担。老年人也甘愿为部落的整体利益壮大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看到一篇文献记载,某些原始部落里,当老人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再为部落作贡献反而成为一大“包袱”时,部落会为这些老人举行一个送别仪式,即选择一棵大树,将老人搀扶到大树枝上站好,在树下烧起大火,部落的人员则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当大火越烧越猛,被火烧烤的老人在树上无法正常站立时,大家会高呼“老头老头,下来吧”,一直到老人被烧得掉到火堆里,烤熟后被大家分吃。这种状况显然不是今天的文明社会所应持续的。

(二)家庭养老具有天然优越性

养老首先是家庭养老,以房养老也是在家庭内部首先出现。如儿女每月出钱出力资助经济状况不佳的父母,父母死亡后则将住房留给儿女继承,即“养儿防老、房产继承”,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直到时下仍很普遍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一种最为古老、又通用的以房养老模式,对此给予深入细致的探究,以发现在今日的新时代里,如何让这种古老的家庭内部的以房养老行为更好地焕发青春,同时又对其不大切合新时代要求之处,给予相应摒弃,就很有必要。

养儿防老、遗产继承,是我国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的养老和遗产传递模式。就人类生命延续的历程来看,也应当是最为自然、贴合实际的。这一做法能够流传数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发扬光大,既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也有其现实的经济合理性和必然性,说明家庭养老的优越性仍是很突出的。具体表现如下。

(1)父母为养育儿女不惜一切代价,要尽最大的可能将儿女培养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儿女成年后,又凭借其拥有的知识技能等,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为父母积累足够的养老资金,供其晚年用于养老。父母临终时再将全部家产遗留给儿女作继承,老的家庭消失,新的家庭在老家庭涅槃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整个人类社会正由此而连绵不断、持续永恒。

(2)符合人们的传统习惯和社会习俗,被大家普遍接受,有益于父母子女间的情感维系。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财富代际传递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不会出现任何人为扭曲。抚养子女与赡养老人,在家庭内部得到最好的对立统一,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权责利机制,得到最好的协调与均衡。

(3)养老不仅是物质钱财的资助与给付,还是日常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照和体贴,更是来自儿女的关切和亲情呵护,三者紧密联系、难以分割,勉强分割后其效果也难以做到很好。三者的满足又是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来得最为率真,最能让做父母的接受,做子女的安心。

(4)父母子女之间主要是伦理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家庭养老不必受到商品金钱因素的过多干预,财富代际传递和抚养赡养往来中的吃亏占便宜,大家不会去刻意算账,至少是不必将它算得很清楚。家庭实体一代联结一代永远延续下去,家庭财富也是一代代传递继承下去。这就免除了市场经济社会中大量中介组织对财产转移交接的参与,免除了众多的社会交易运作用费和相应的制度管理成本,使得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执等降到最低。

(5)房产继承、赡养抚养等行为,都在家庭内部得到完全体现,“肥水不流外人田”。两代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形,对涉猎其间的种种事项自主决策安排,相关联的种种复杂人际关系友好协商调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家庭内部消弭于无形,也减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今天我们大讲特讲建设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层面,没有亿万家庭的和谐,就谈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6)养儿防老、遗产继承最适用于代际关系和谐、父母子女共同生活居住的三代同堂家庭。共同居住使得家庭生活开销和养老成本大幅降低,老人有儿女的很好保障,伦理亲情得以充分体现,家庭资源得以节约合理运用。不仅个人一生的收入总额要在个人的一生中平均运用耗费,使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化,还加入了父母子女之间代际财富传递的内容,使其更符合家庭生活的实际。此时不必要考虑住房资产与货币资产的流动转换,也简化了其间种种额外事项的无谓发生。

自家庭诞生到现在的五千多年来,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其优点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赡养人和被赡养人局限于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的两代人之间。

(2)以财产物资和劳务服务的单方面无偿转移为前提,不具备商品等价交换的色彩。

(3)适应老年生活的特点,除经济物质资助外,还包括劳务服务和精神慰藉等综合性内容。

(4)赡养老人是做人子女的必尽义务和责任,并在法律上给予明文规定。

(5)强制性、无偿性、血缘性和综合性,既是家庭养老的特点,又是家庭养老的优越性所在。

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的扩展型家庭里,老年人对家庭控制力的强弱变化,既取决于家庭内部提供或从外部购买老年保障服务的经济能力的大小,也取决于家庭内部是否有足够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三)家庭养老的经济评析

经济学今天已经号称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要用所谓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走进社会家庭生活的一切层面,持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研究疆域。家庭赡养与继承行为则往往体现为一种“反经济学”现象,单单运用经济学理论无法对此作出有效解释。比如,成本与效用的经济分析是大家清晰的,花费代价越大,由此得到的效用就应越高,反之也一样。但子女赡养父母的成本与由此可能获得的效用,则可能正好相反。子女赡养父母越是尽心尽力,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与钱财越多,父母晚年生存的时间就会越长,子女最终可能继承到的遗产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减少;而子女赡养父母表现得越是不负责任,父母晚年健康生存的时间越短,子女花费在赡养与照料父母上的时间与精力越少,最终可能获取的遗产反而越多。

倘若子女试图提早继承父母的较多遗产,而又不希望为此付出太多,可能会采取何种举措呢?只能是父母的寿命尽可能缩短,甚至是用过激甚或人为犯罪的办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最“理想”的结果是,当父母的年收入与年消费额持相同水准,甚至是年收入逐渐滑落已低于每年需要消费的额度,即很快离开人世时,对子女的效用即可达到最大化。否则,当父母的生命不间断延续,对子女传递财富的效用开始递减,并至最终完全变为“负数”。

从道义上说,亲情伦理是国人维系家庭的主要支撑,这一传统文化已融于炎黄子孙的骨血永远延续下去。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父母总是以儿女的利益为重。父母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精心照料子女的健康成长,为子女留下较多的包括住房在内的遗产,同时也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托在子女身上。许多老人花费重资购买新住房,固然有自己晚年舒适居住的打算,但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百年之后,可以将该房产留归儿女继承。这种传统养老思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太多儿女的自私行为,也使得众多父母根本不可能再作出这种奢望。

(四)家庭养老需要发扬更需要变革

在社会养老保障受到极大重视,以房养老新理念逐渐被接受之时,家庭养老应处于何种位置呢?是否就像某些人士谈到的那样,是一种落后、传统亟待消除摒弃的内容呢?绝非如此。即使在今日的新时代下,正如有太多人士讲到的,家庭养老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一家人之间的天伦之乐,金钱再多也是无法换取的。

家庭养老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但还要询问的是,是否能够做到发扬光大,达到大家期望的理想状态呢?说实在话,在目前的情形下是很难做到的,家庭的养老功能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急剧弱化的趋向。随着社会向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养儿防老客观上已越来越不现实。

比如,今日的家庭尚且是数个子女养活一个或两个老年人,大家还都在喊负担沉重难以承受,老人若是生病或有其他差池,更要叫苦连天。如某位老太太生病住进了医院,病是不大也不小,在医院里住的时间是不短也不长,可排队挂号、化验拍片、联系住院、寻找大夫、筹集住院费,白天轮流请假到医院为老太太瞧病,晚上再轮流值班照顾老太太,一二十天里忙得焦头烂额,将几个孝顺子女折腾得不轻。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相继步入婚育年龄。可以设想,到为期不远的某一天,随着独生子女的相继成人,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并成为家庭的主体时,两个独生子女结成的夫妇将要同时照料四个父母。在子女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多的状况下,老年人的身体若出点小差池、大差错,又会是何种情形呢?而这种身体欠安等情形,在老年人身上又是会经常发生的。

现今,人们的收入与财富显著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状况下,养育子女对父母的功效,是在子女对父母或父母自身经济物质供养的基础上,着重于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生活起居的照料。城市家庭对父母经济物质供养上的问题尚不突出,难得是让子女能够拿出大块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精心照料好老人。要满足这一功用,并不需要过多追求子女的数量,只要提高子女的养育质量即可。计划生育目前与其说是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毋宁说已经成为众多人士的自觉行动。人们开始认为,“养儿子不如养房子”,“身边儿女成群,不如票子等身”,因而,“电视机代替了摇篮车”,养育子女的数量大为减少。

在西欧的某个国家,子女生育问题上还出现了所谓的“三三制”,即一个子女都不要的“丁克”式家庭占到1/3,只要一个子女的家庭占到1/3,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占到1/3。可以设想,这种局面若任其自由发展下去,不说劳动力就业、养老保障事项会出现多么重大的危机,单单人类自身的延续繁衍,将是多么的可怕。

正因如此,自我养老的观念在我国的某些大城市得到了大力提倡。它鼓励老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年轻时就为晚年养老生活积极作出准备,包括参加各种养老储蓄和商业养老寿险,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公共事务,积极从事体育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依赖等。上海市在21世纪初就开始试点,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同时按其提供服务的时间在专设的“劳务银行”进行登记,称为劳务储蓄,待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就可以借此获得他人的帮助。山东省目前正在探索个人早期养老投入的方式,引导各类有收入的人员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养老积累,鼓励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银行养老储蓄。同时,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引导低龄健康老年人踊跃参加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活动,使老年人以“为”促“养”。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的养老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压力得到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