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朋友圈”之亲密集体养成记
对于建设班集体而言,每个阶段的目标一定是不同的,班集体建设并不是把一个班级建设成班主任心目中的“理想班级”,而是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会面临许多人际交往的新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希望能切实帮助这个阶段的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来处理好人际关系,使每个孩子都能交到朋友,不被孤立、不游离在外,让班级成为一个全体成员身处其中而感到安心、安稳、安乐的“亲密集体”。为此,我带领班级开展了“打造‘魅力朋友圈’”活动。
一、吸引人的“朋友圈”
让班内的每一个孩子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看谁的“朋友圈”更吸引人,谁的“朋友圈”愿意加入的人多。
(一)美美的“头像”
“朋友圈”的“头像”是你的一张名片,是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对每个孩子来说,想要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朋友,那你先要有一个美美的形象,给别的同学留下一个美的印象。
行动口号:改变形象
我引导孩子们去搜集自己认为的“最美形象”,去观察身边哪些“形象”是美的。大家发现小学生头发梳整齐,脸和手洗干净,衣着整洁、大方就是美的。为了把自己“最美的形象”展示出来,孩子们都注重起自己的仪表来。早上进校前,因为有家长帮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下午怎么办呢?还能保持好形象吗?我建议大家去找自己的“小镜子”,同学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忙,保持“良好形象”。
我趁热打铁,又推出了“服饰礼仪小讲堂”。在小讲堂上,孩子们知道了校服的白衬衫是不可以敞开纽扣穿的,校服裙子里面是不适宜搭配五颜六色的打底裤的,更知道了把内衣穿在外面,把居家服穿到马路上去是很不礼貌的。每到穿校服的日子,孩子们的搭配开始变得得体起来。
当每个孩子都改变形象,注重自己的仪表,那一(2)班就有了“最美的形象”!
(二)赏心悦目的“相册封面”
“相册封面”可以显示出你独特的喜好和品位。每个小朋友的“相册封面”当然就是他在教室里的那个“小天地”——自己的座位和橱柜。
行动口号:改善环境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小调查”,去采访妈妈。汇总调查结果后,我们得出了这样几条:(1)各物各得其“所”——每样物品使用后都要放回原处;(2)物品摆放有序——学习用品“大在下,小在上”,有序摆放;(3)经常打扫——清理座位底下、桌肚里、橱柜里的垃圾。
之后,我们进行了“小小整理王”比赛,那些获得“小小整理王”称号的小朋友还传经送宝,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整理小诀窍。慢慢地,“一片狼藉”的时候变少了,“赏心悦目”的时候变多了。
当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改善环境中时,那一(2)班就成为31个人干净、整齐、舒适的一方天地。
(三)深度“好文”
一篇深度好文则体现了你独特的观点。小朋友当然还写不出深度好文,但他们的言行举止却表露了他们的气质教养。他们的深度“好文”就是得体的言行举止。
行动口号:改进言行
什么样的言行才更容易交到朋友呢?答案是有礼貌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
首先,要营造一个文明有礼的环境。为此,我充分利用了教室的每一面墙。在这面墙上,孩子们看到的是“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那面墙上,孩子们看到的是“随手要关灯”“看到纸屑弯弯腰”“保持你的微笑”等文明行为提示语。其次,树立榜样,耳濡目染,模仿学习。为此,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平时,我在讲话时,使用的也是礼貌用语。对于喜欢的,我会摸摸头,抱一抱,而不是捏别人的脸,拍打别人的背;我会用严肃的脸色,严肃的语调来表示我的生气,而不是粗暴的语言和行为。最后,鼓励孩子们有礼貌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我们的“文明之星”和“礼貌之星”的照片会登上壁报栏的“头版头条”。
当礼貌用语成为每个孩子的日常语言,当文明行为成为每个孩子的日常举动后,一(2)班就是一篇深度“好文”。
二、长久、稳定的“朋友圈”
自从一号行动开展以来,班级有了很大起色,班级氛围也变得不一样了。可是,好景不长,班里掀起了“退圈”高潮。“可以退吗?”这是个小问题,“为什么要退?”才是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我发现引发“退圈”现象的根本所在:孩子们有了朋友后,却不知道该怎样对待朋友。他们有了一个吸引人的“朋友圈”后,却不善经营,没有办法保持与“朋友圈”成员之间稳固的关系。“朋友圈”二号行动迫在眉睫!我的“朋友圈”二号行动致力于打造一个长久、稳定的“朋友圈”。圈内各成员间的关系应该是牢固的,不会时不时地“解除关系”。
(一)嗨……“群聊”
我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中,请他们认真思考,并如实回答问卷上的问题。接着,我请孩子们按照自己“朋友圈”的名单,在班级里建起了6个“群”,并选出了每个“群”的“群主”。“群聊”开始了。每个“群”将群成员完成的问卷汇总,进行归类、统计,得出了该“群”的问卷结果。在班级内,以各群群主为代表交流自己群的“群聊”结论。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将6个群汇总的6份调查问卷再次进行汇总、归类、统计,最终得到了一份我们整个班级的问卷。
看着这份问卷,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明白了,想要形成一个长久、稳定的“朋友圈”,必须要尊重他人,尊重你的朋友。
于是,我们根据这份问卷,制定了一(2)班“朋友圈圈规”。(1)朋友之间不说互相伤害的话,要多说赞美朋友、鼓励朋友、安慰朋友的话;(2)不拿朋友的名字开玩笑,要给朋友好听的、亲切的称呼;(3)朋友之间不说没有事实根据的不利于对方的话;(4)朋友之间遇到事情,用“嘴”代替“手”,先问问原因,再做出判断;(5)要得到朋友的同意,才可以动朋友的东西。
“群聊”之后,孩子们彼此之间更了解了,也更亲近,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留住朋友的方法是尊重对方。
(二)嘘……“私聊”
“圈规”制定后,班级各圈内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但有那么几个人还是被大家“嫌弃”。这几个人眼看着朋友们一个个都悄悄地“潜水”了,他们也急!我说:“私聊吧,去找你的朋友私聊,看看朋友给你出什么主意?”“私聊”运用朋友的力量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让孩子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不游离在“朋友圈”之外,让“朋友圈”内人和人之间变得更亲密、更信任。
开展“魅力朋友圈”行动以后,孩子们也从一年级升入了二年级。孩子之间的关系相较一年前刚入学那会,也更为稳定和亲密。我也感觉到我们(2)班正逐步地走向“一个集体”,一个吸引人的、长久、稳定的集体,一个亲密的集体,一个“魅力朋友圈”。作为班主任我也深深体会到班级中某项活动的展开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解决班级问题,是达成班集体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此,活动的设计首先要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够切实解决班级问题的。其次,班级问题是一点点被解决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若想仅凭一次活动,就达成目标,只能说是“美好的愿望”。活动一定是有好几个阶段的,而每个阶段的活动又要有序地根据孩子的特点,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最后,在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全体孩子都是活动的主角,班主任不能唱“独角戏”。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结论的得出,都应该是孩子调查、研究、讨论的结果。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经历”,才有切实的情感体验,也才会将之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