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讲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寿的《魏志·文帝纪》,主要写的是曹丕称帝后黄初元年(220)到七年(226)这一段,他三十四岁称帝前的事迹,都散落在其他人的纪传里。其中《魏志·崔琰传》记载崔琰写给他的信以及他的回信,大概能反映他被立为太子前的状况。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征并州,曹丕留守邺城,那时他还是“志在驱逐”,就是时常外出打猎。崔琰看在眼里,既为他的安全担忧,又怕他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便写信给他,从袁氏子弟“盘游宽放,义声不闻”,到最后“拥徒百万,跨有河朔”,却“无所容足”的教训谈起,谈到世人对他的期望,劝他不要玩物丧志,“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曹丕回答说一定会改,并让崔琰监督自己:“后有此比,蒙复诲诸。”这一年,曹丕二十岁。崔琰是汉末大学者郑玄的弟子,曹操聘他来做曹丕的老师,已可见在曹丕身上用的心思。

曹丕写过一部名为《典论》的著作,其中有一篇《自叙》,讲他五岁学射箭骑马、随父亲出征,早已练就“弓不虚弯,所中必洞”的本领。他又懂剑法,能抄起甘蔗与号称“空手入白刃”的将军交手,而“三中其臂”。同时受父亲“雅好诗书文籍”的影响,他说自小读《诗经》《论语》,长大后,更是《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一切书籍,无不阅览。他自己写的诗赋文章,也有六十篇之多。这篇略等于自传的《自叙》,虽不免葛洪所说“虚自称扬”的成分,不过其中“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的自述,还是能够代表曹丕理想中的人格,应该是文才武略相当、情感理智均衡。这也就是他表弟卞兰替他鼓吹时,要用“武夫怀恩,文士归德”,来形容他文武兼擅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正符合曹操对他们兄弟的要求。后世之人多看到这一点,因此表扬他们父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赋诗。”

建安十六年(211),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植封平原侯。曹操后来解释说,曹丕不像其他儿子一样被封侯,就是已经被选了预备做太子。不过这时候,曹操对几个儿子仍然一视同仁,同样为他们招到最好的僚属,如《王粲传》里写到的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文士,希望曹氏子弟能与这些博闻多识、操翰成章的彬彬君子在一起,“行则同舆,止则接席”(曹丕《与吴质书》),耳濡目染,增进修养和才干。

只是从此以后,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