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单被试实验设计

在严格意义上看,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其所得结果往往不能被重复,因此其结论也无法被推广。但在变态心理学领域,有某种特殊障碍或症状者很少,无法进行组间实验研究。此时单被试实验设计则可达到既有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又不受人数的影响,把临床治疗与测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目的。这种研究可为特殊障碍或案例提供资料,也可为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许淑莲,1989)。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最常见的方法是ABAB设计。这种设计通常在开始的几天对被试进行观察,称为基线阶段(A),所得到的被试的某种行为结果称为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对被试实施特定治疗(B),此时被试的行为如果发生改变,即被认为是治疗干预的结果;第三阶段撤销治疗(A),观察被试的行为改变,是否又回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第四阶段恢复治疗干预(B),如果在第三阶段被试的行为回复到基线水平,而第四阶段又发生改变时,则认为这一行为变化确实是由于治疗干预是引起的。

Davison和Neale(1998)援引Tate和Baroff在1966年的一个案例表明,这样的实验设计确实可证明干预的效果。案例报告了一个9岁男孩,他有许多自伤行为(例如,以头撞墙、打自己的脸等),但也会对其他人表示友好(例如,他愿意和别人接触,用手搂着别人,坐在别人的膝盖上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0天的干预程序,每5天为一阶段。最初的5天时间用于基线的测量,之后的5天时间由两名研究人员陪伴着这名男孩,他们一人牵着男孩的一只手在校园中散步。每当男孩出现自伤行为时,他们立即松开与男孩牵着的手,直到男孩的自伤行为停止3秒钟之后再开始牵着他的手散步,在这期间仍对男孩的自伤行为基线进行记录。第三个5天阶段,研究人员不再和男孩散步,只记录其自伤行为。第四个5天则又由研究人员与男孩一起散步,并记录其自伤行为的频率。其结果是在两个A阶段,记录到男孩自伤行为频率很高;而在两个B阶段,自伤行为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单被试实验设计除了ABAB设计之外,还有多种基线设计、变化标准设计和同时治疗设计(许淑莲,1989)。ABAB设计中包括了撤销治疗的第三阶段,这在临床上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因而许多临床工作者并不愿意采用。其他单被试实验设计也各有优点和不足,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