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会谈法

根据会谈内容区分,可以有最初会谈、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和诊断性会谈。

1.最初晤谈

问候和关心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

2.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

需要了解和收集的信息资料包括:

(1)症状、病史和相关因素

首先要了解来访者当前的主要症状(问题)是什么?持续了多长时间?有多严重?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序如何?是否第一次发生?过去有无类似问题?采取过哪些措施和方法?表3-1列出需要了解和询问的问题。

表3-1 了解来访者当前症状时的提问

(引自Nolen-Hoeksema,2001)

(2)生理和健康神经系统状况

判断来访者的心理障碍是否是生理健康或神系统问题所致或是否与此相关是非重要的,这影响到随访的诊断分类和治疗措施。例如,有无应用某些药物的不良影响,有无存在某些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的影响?是否存在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的可能(见表3-2)?还要进行基本和必要的生理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和特殊检查,如CT、脑电等。

表3-2 了解来访者生理和神经系统问题时的提问

(引自Nolen-Hoeksema,2001)

(3)社会文化背景

心理障碍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心理社会因素涉及多个方面,至少包括生活事件、人格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意识和概念、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

生活事件指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变化,如工作压力、婚姻失败、事业受挫等。生活事件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对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某儿童在父母离婚后出现抑郁,此时要考虑其为适应障碍伴发的心境障碍。但若其抑郁并没有任何生活事件因素时,则更多考虑为原发性抑郁。又如,某学生在经历火灾后,一直紧张焦虑,吃不好,睡不好,反复想到与火灾有关的问题,做梦都被有关情境吓醒,则要考虑其为反应性精神障碍。

人格可以看做是个体特有的、习惯化的行为特征。应对方式与人格密切相关,指面对困难、挫折时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人格和应对方式影响和调节生活事件对人的影响作用,对心理障碍是否发生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考试不及格,具有不同人格和不同应对方式的人反应完全不同。外向、乐观、情绪稳定并具有积极应对方式的人会正确面对,视失败为成功之母,更加努力,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内向、悲观、情绪不稳定和消极应对的人容易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看不到希望,放弃努力,出现焦虑抑郁。

社会支持指人们在社会环境和群体中能发现和利用的支持与帮助。例如,遇到挫折困难时,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关心支持与帮助。需要了解来访者有多少朋友与家人关系,因为周围人的社会支持可以影响生活事件的作用,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有助于治疗康复。

来访者自幼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与其是否发生心理障碍、障碍类别、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例如,人格障碍的发生就与其生长环境、父母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有无离异、成长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特点等。

此外,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认识也十分重要。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指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或障碍有无自知力,自我评价是否恰当、过高还是过低,这些对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例如,某患者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出现的症状或异常感受都是别人干扰所致,自己是受害者,没有自知力,经了解,患者有被害妄想,考虑其有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表3-3 与环境、人格、自我意识等有关的需要询问的问题

(引自Nolen-Hoeksema,2001)

3.诊断性会谈

诊断性会谈的重点是检查精神症状,可以按精神状况检查提纲进行会谈。精神检查提纲包括检查来访者:① 有无感知觉障碍,如幻觉;② 有无智力和思维过程障碍,如妄想;③ 有无注意力和定向力障碍;④ 有无情绪高涨或低落;⑤ 有无异常行为表现;⑥ 有无自知力。

根据形式,会谈可分为非结构式会谈、结构式会谈和半结构式会谈。

非结构式会谈问题不固定,因人而异,不同的评估者提问重点不同,有人关注现在的症状,有人关注与症状有关的因素,有人关注患者的感受。非结构会谈具有方便、灵活、深入的特点,但也有评定内容和结果不一致,缺乏可比性等缺点。

结构式会谈有统一的形式并由一致的问题组成,可以量化评估结果,具有标准化、结果数量化和可比性强等特点,但也有不灵活、费时等缺点。

半结构式会谈是非结构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的结合,既有一定灵活性,也有标准化和可比性特点。

专栏3-1

结构式检查与会谈

1.外表与一般状态评价

● 外貌与年龄A(1):指现场观察外貌与年龄是否相符。

评分:0=无资料;1=相符;2=稍不相符;3=不相符。

● 抑郁表现A(4):指现场见到的抑郁情绪的流露,反映在言语、表情及身体姿势等方面。按抑郁表现及变化程度、频度及难以使之愉快的程度评分。

评分:1=无;2=可疑;3=轻;4=中度,不问即可看出的抑郁表现;5=偏重,看起来经常处于情绪低下(如眼中含泪),很难使之愉快或笑一笑;6=严重,很经常地处于严重抑郁之中(如经常哭泣),使交谈明显受到影响;7=极重,极度抑郁,使交谈无法进行。

● 怪异外表或行为表现A(6):指现场见到的明显怪异的衣着、姿势或形态,包括装作态和仪式动作,例如进门前一定要跺脚4次、扮鬼脸等。

评分:2=怪异行为,但临床意义可疑,如不寻常的独特风格;3=怪异行为,虽无明显的“疯”的行为,但临床意义可肯定;4=至少有1次明显的“疯”的行为;5=偏重,如多次出现“疯”的行为;6=很经常表现出“疯”的行为;7=大多数行为是“疯”的,而且不能理解。

● 情感交流障碍表现A(11):指现场见到交谈时面部表情、眼神、手和躯体姿势、言语都缺乏相应情感交流,使人有“隔膜感”。需注意观察:是否可从面部表情看到内在思想感情,观察交流中随谈话内容具有的相应情感和表情变化、语音和语调变化,以及手势、躯体姿势变化。需特别注意眼神使用的灵活性和目光交流的及时性与充分性。

评分:4=显然见到受检者缺乏情感交流,已有隔膜感;5=明显突出的情感交流障碍,如很少眼神交流,眼睛往往看着地板或经常面向一侧;6=大部分时间眼睛看着地面或面向一侧,交谈几乎无法进行;7=情感交流的麻痹状态,无法进行交谈。

2.幻觉评价

● 幻觉H(10):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下出现的感知觉。综合评估幻觉坚信程度、频度、持续时间和对行为的影响。有多种幻觉时,选最重的在本项评定。

问:您是否看到不存在的或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或闻到不存在的或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或闻不到的气味?有多久了?

评分:0=无;2=难说;3=轻;4=中;5=偏重;6=严重;7=极重。

[说明]若无幻觉存在的证据,则到此为止,接“思维形式障碍评价”。

● 言语性幻听H(12):指连续评论受检者思想或行为,或对受检者说话或几种声音相互议论的幻听。

问:你是不是不止1次听到别人不能听到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请举例说明。是在互相交谈、争论,还是朝着你发号施令或说话?你见到了说话的人吗?对此你怎么解释?

评分:0=无;2=难说;3=轻;4=中;5=偏重;6=严重;7=极重。

3.思维形式障碍评价

● 思维奔逸(说话紧迫感)T(2):指主观感到说话加速、紧迫,感到思维转得特别快,连自己也跟不上。

问:你是否感到必须说话很快、很急,自己难以控制,因此别人很难听懂你说什么?这时你的脑筋是否转得特别快?好像自己的嘴都跟不上?

评分:0=无;2=难说;3=轻;4=中;5=偏重;6=严重;7=极重。

4.思维内容障碍评价

● 关系妄想T(11):指异乎寻常地将看上去无关的人或事,或无意义的记号都被认为是针对自己的。

问:你是否有别人不理解的想法,有多久了?你怀疑过有人在监视你吗,你怎么知道的呢?那么你怀疑过总有人在跟踪你吗?有些事情(如广播、电视、报纸)好像是故意冲着你安排的吗?是否有人在背后议论你,讥笑你?

评分:3=不能以当时的实际情况说服其怀疑,但仅偶尔出现,他自己也感到可能是多心,这种观念很轻微,但临床意义已可肯定;4=显然是一种异常观念;5=明显持续的异常观念或部分妄想;6=完全妄想;7=妄想明显影响行为。

[说明]部分妄想是指妄想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对妄想内容尚没有完全确信,询问的典型问题是:“你真的认为这都是真实可信的吗?一点疑问也没有?”

● 被害妄想T(12):指异乎寻常地坚信自己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可能或已经遭受迫害、攻击、折磨、欺骗或毒害等。

问:是否有人想给你制造麻烦,反对你,给你难受,或者想伤害你,使你不得不时时防范呢?

评分:3=不能以当时情境说服的怀疑,但仅偶尔出现,他自己也感到可能是多心;4=显然是一种异常观念;5=明显持续的观念或部分妄想;6=完全妄想;7=妄想明显影响行为。

5.情感症状

● 易激惹E(4):指容易愤怒和发脾气,甚至毁坏东西或打骂人。

问:你是不是有过1周或更长时间比平时容易发怒,以致对人大喊大叫,引起争吵或损坏东西?这时用药或喝酒了吗?二者有联系吗?这种容易激惹的情绪持续了多久?

评分:3=轻,愤怒情绪虽轻,但临床意义可肯定;4=中,显然容易愤怒,发脾气;5=偏重,经常(3~4天/周)容易发脾气,曾有1~2次摔东西或损坏物品;6=严重,很经常地发脾气,摔东西,曾有1~2次打人;7=持续发脾气,打人毁物,造成严重损失。

6.自杀观念和行为

● 自杀观念和行为T(41):指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想法和行为。可以从只有自杀动机,自觉活在世上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好,甚至作好了自杀的计划和安排,但尚未付诸行动,一直到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动,并已达到死亡的目的。

问:你是不是有过2周或更长时间,对死的问题想得很多?甚至自己愿意去死,并想好怎么死的方法?你真的采取过自杀的行动吗?

评分:3=轻,想到最好去死或偶尔想自杀,但未考虑自杀的方法;4=中,肯定想自杀或已想好了自杀的具体方法,但尚未采取行动;5=偏重,如经常想自杀或反复考虑自杀的计划,或者已作好了自杀准备;6=重,如对很可能的致死的自杀方法作好了准备;7=极重,自杀未遂,但已有强烈的医学损伤。

摘录于CCMD-3“健康问题与疾病定量测试法”(陈彦方,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