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效用分析
3.3.1 效用
效用(utility)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物品或劳务而获得的满足程度。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两种衡量物品和劳务效用的方法,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方法和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方法。
基数效用方法认为,效用可以在数量上用一种统一的单位来加以衡量,称为效用单位(util)。一切物品和劳务的效用都可以用1个效用单位、2个效用单位等来测量。这种用l、2等基数加以测量的效用称为基数效用。对所有消费者而言,从对各种消费中获得的效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区别,于是,消费不同的物品和劳务,其效用可以比较,也可以相加。
序数效用理论认为,一种物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无法测量,也不能用基数加以表示,但是,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偏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消费的物品或劳务进行的排序)排出次序,以序数第一、第二表示物品或劳务效用的高低。即效用不是数量概念,而是次序概念。
在上述两种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本节以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为例说明。
3.3.2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在不少情况下,消费者常常不好确定效用的具体数值,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没法说出自己获得了多少单位的效用。但是,消费者常常能够明确排出自己对所消费的各种商品偏好的次序,例如,对两个网上书店,消费者可以说出更喜欢其中哪一个。
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喜欢或爱好程度。在经济分析中,对偏好有如下几个基本假设:
(1)偏好不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2)偏好不取决于收入。
(3)偏好是完全的(complete)。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比较、排列所有的商品所形成的商品组合。设A、B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组合,消费者可以明确说出是偏好A,或偏好B,或对A、B同样喜欢。
(4)偏好是可传递的(transitive)。若消费者对商品A的偏好大于商品B,对商品B的偏好大于商品C,那么,对商品A的偏好必大于商品C。
(5)偏好具有一致性。设所有的商品都是“好的”,那么,对数量较多的任何一种商品的偏好大于数量较少的同种商品。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指能够使消费者得到相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有很多具体形态,如图3-8所示。
图3-8 无差异曲线例子
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性: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很多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同样的满足程度,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满足程度。
(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向原点方向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