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志之一是成熟的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的形成。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探讨,可以使我们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内容,有助于我们用公共经济学的方法理解、解释、预测公共经济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公共经济学实践作用的把握。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对公共经济学同样适用。经济学当中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区分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野。
实证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对客观对象的描述,对经济变量的提取,以及对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刻画。规范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怎么样”,规范研究与价值判断相关,所谓价值就是依据主体的需要这一尺度去看待客体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包括价值标准、价值尺度、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实证研究是排斥价值判断的,它只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即规律性,并根据已有的规律预测经济行为的发展和后果。
一、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是主观的,与人们的偏好相关。人们的偏好直接构成人们对经济目标和政策确定和选择。如果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经济的成本、效益是对称的,那么公共经济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消费特征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效益是不对称的。公共产品理论需要解决消费者偏好显示问题,偏好显示本身与人们的价值判断相关,而整个社会偏好的确定和显示依赖于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对应然的选择和判断。对此问题的研究需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再如,关于公共部门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讨论,是不能单纯依靠描述、刻画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公共部门的目标实际上是公共部门或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规范研究的使命在于如何建立价值观的表达和实现的一般定理。诸如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对帕累托最优标准的研究都需要采用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不仅表现在目标的确立,社会价值观的表达和实现问题上。实际上,规范研究还体现在公共经济政策的研究上,一般来说,如何确定政策目标,相同的目标可以由不同的方案、措施来实现,但不同的方案和措施所造成的社会损益是不同的,如何确定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如何权衡不同方案、措施的社会损益,这些都涉及价值标准、价值尺度、价值权重、价值判断、价值评估问题,需要规范研究方法加以解决。
规范研究也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上,一些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离不开规范分析。诸如公共产品提供是好是坏,公共产品的不断增长应不应该,公共产品生产是牺牲效率还是牺牲公平等等问题,也是规范研究需要解决的。
规范研究实质上是价值研究,一种社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实质上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消费、分配的法则,反映了一种利益格局,这种利益格局本身构成公共经济价值前提。公共经济学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下进行,还是为了某种价值选择新的社会秩序就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比如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的选择,到底是要更多的市场还是更多的政府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一话题涉及社会基本格局所反映的价值选择。再如应不应该放权给社会,是否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除了与经济技术事实和能力相关外,还涉及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对于国家、政府、权威、自由、秩序的偏好和价值选择。
公共经济学中诸多问题的争论,更多的不在于具体实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上,而往往发生于公共经济格局、公共经济运行规则、公共经济评价的价值争议上。比如如何看待公共经济主体的多元性问题。公共经济主体是单一的政府吗?是单一市场吗?在政府和市场之外还有没有公共经济主体?这些公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否能反映公共性和民主价值?再如公共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之争,到底在什么程度上的公平能够促进效率,等等,这些都是规范研究才能解决的。又如公共经济的权威与自由之争,民主与效率之争,这些都需要一种价值判断进行利益综合,形成公共经济运行的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回答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理论假设是否被证实或证伪的问题。
首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经济理论如同物理学等硬科学一样,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观察,感知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的变化。通过反复的归纳和求同存异得出经济变量。变量是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变化的量。诸如成本、价格、产品等都是变量。找到变量后,需要挖掘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这称作相关性问题。是否相关往往采用统计学验证方法进行测量和验证。
相关关系,并不能增强我们的预测能力。因此,我们还需要研究变量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以及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变量A的变化,引起了变量B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说A是B的原因,或者说A的变化必然导致B的变化。因果关系有许多种,包括一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等不同的方式,因此,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性的关系。但不能准确地判定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从理论层次上说,对“是什么”的回答首先形成变量,然后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被反复证明的关系形成定理,由定理可以推出复杂的经济理论。
从实证层次上说,对“是什么”进行回答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的方法。实验方法最早来源于自然科学,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实验。社会、经济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的条件可控,尽量排除掉不相关因素,而社会、经济实验的条件控制难度大,证据容易污染,相关因素是潜在的等等。但是社会、经济实验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模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观察经济变量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的行为规律。特别是大规模的调查、大规模的控制试验对于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的理解和认识都是有所助益的。
三、模型化方法
实证研究当中常用的还有模型化方法。随着经济学和数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吸收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数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学的研究出现模型化、数量化的趋势,并形成了计量经济学分支。模型化和数量化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是建立在对经济事实的认识和刻画基础上的。但是,模型化和数量化可以使我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更加清晰,更易于推理,并可以通过数学的推导预测经济现象。
模型是与现实相对的概念,模型是代表经济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计量模型包括建模、估算、检验与分析以及预测等问题。计量模型的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不但回答了“是什么”,而且回答了“将会怎样”,理论假设是否被证实或证伪的问题。
经济计量模型的创始人是弗端希(R.Frisch)和丁伯根(J.Tinbergen)。二战后,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领域。对经济的描述、解释和预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经济计量模型方法的应用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1.建模
“理论模型是我们企图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时的必要工具。事实上,如果不通过事前设想的结构来观察实际,即使对实际现象作简单的描述和分类,大概都不能或不可行的。”计量经济模型一种是理论模型,另一种是经验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是指依据理论建立的数学模型,所谓经验模型是依据经验事实建立的模型。两种模型并不是孤立地使用,往往交替使用两种模型。
2.参数估算
所谓参数估算是指用实际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估算。参数估算最常用的是最小二乘法。
3.检验分析
检验分析是实证研究当中的重要步骤,需要检验用模型估算出来的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
4.预测
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对未来现象进行预测。预测方法有专门的一套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等。预测的准确性成为衡量公共经济计量模型的重要指标。
四、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是公共经济学常用的方法。在掌握一定经济史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公共经济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发展,对制约公共经济的广阔社会背景和制度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理财家和精辟的经济思想,他们构成了一部丰富的历史宝库。尽管各个不同阶段上政府经济活动的背景、条件,乃至活动规模、活动方式本身同目前中国的政府经济活动有很大差异,但是通过对古今公共经济条件和现实的比较,研究中外杰出的经济学说、理财思想和实践经验,其中不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历史研究方法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对公共经济的形态做出全面的把握,但不够深刻,容易形成泛泛而论。在研究中,还要用演绎理论方法来观察解释历史,以便于挖掘公共经济活动当中的新因素、新问题。
五、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也是公共经济学常用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一般与个别的考虑。公共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的形成需要对各国公共经济实践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提炼出共同点。同时,这些共同的东西是否适用于某个个别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经济运行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找出不同公共经济形态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个别与一般结合起来。
其次,横向与纵向的考虑。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对公共经济各要素的比较,诸如公共经济主体、公共产品、国家预算、地方公共经济的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指对公共经济发展的比较,不同历史阶段公共经济的形态、结构、运行机制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经济的特点,从而为采取不同的公共经济模式提供借鉴。
再次,理论与实践的考虑。公共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支,是与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交叉融合的。从理论上讲,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为具有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理论偏好,对公共经济要素之间的解释也不同。有强调市场的自由主义传统,也有强调政府的干预主义传统,两者对公共经济模式的看法是不一致的。理论的不一致,导致了公共经济实践模式的不同。通过对公共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传统的比较,通过对公共经济实践模式的比较,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公共经济的认识。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所谓公共经济比较研究方法就是对不同的公共经济理论,不同的公共经济实践模式,不同国家的公共经济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经济形态进行比较,从而把握公共经济中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推进公共经济理论建设,增进公共经济的实践能力。
六、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指一种对发生在自然场景中的某种现象进行探索、描述或解释,并试图从中推导出新的假说或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一个案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描述、解释和说明。在公共经济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公共经济事件,对公共经济行为、公共经济政策、公共经济制度等作出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可以是纯粹的描述,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总结出公共经济规律;也可以是用公共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检验理论在具体的公共经济活动中的适用性。通过对公共经济案例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公共经济理论的认识,并在案例研究中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找出公共经济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公共经济的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直接现实性、真实性、实践性的特征,但在应用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