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和教育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具体表现有三:一是研究和教学队伍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二是研究方法越来越规范化、实证化,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中国的管理问题已变成国际主流学术界的研究课题,吸引了国际一流学者参与。
如果你问我谁对这一发展的贡献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徐淑英教授。
我这样说,不仅是基于徐淑英教授本人在过去十多年里发表的多篇有关中国管理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更是基于她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学术领导力。这里仅举几例:
·2002年,她领导创办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建立了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第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现在,这个学会已有六千多名会员,可以说囊括了全世界大部分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学者,其中包括多名国际著名的管理学家,每两年一次的年会已成为管理学界非常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学会为从事中国情境下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思想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学者与国外管理研究学者间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境内管理研究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中国情境下管理研究的发展。
·2004年,她创办了以发表中国管理研究成果为主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并任主编至今。短短几年,《组织管理研究》已正式入选美国科学信息协会(ISI)所辖的“社会科学期刊索引”(SSCI)。在2010年SSCI评估报告中,首次影响因子为2.806,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她又创办了中英双语杂志《中国管理新视野》,为国内外的管理人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了解管理学最新学术成果的平台。
·1999—2002年期间,她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基地,为中国管理学者连续举办了四期的研究方法培训班,每一期邀请大约四十位大陆的、几位台湾地区的年轻老师来参加。这四期培训班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的、正统的管理研究方法传授给中国管理院校的优秀年轻老师们,而在这之前,他们从来不知道研究是这样做的。最近几年,她又奔波于国内多所著名的管理学院讲学,向年轻学者传授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为中国管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这些事情并非她一人所为,但毫无疑问,她的贡献是最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一个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其他人贡献的总和。没有她,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肯定与现在不一样。
我对徐淑英教授最要感激的,当然是她过去十多年里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这一贡献对于中国管理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光华管理学院。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1998年12月哈佛大学商学院香港研究中心的开幕式上,我应邀参加,刚好坐在她的旁边。短短的交流,对中国管理学现状和前景的共同关注,让我们两人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由此开始了我们之间十几年的友谊,也开始了她深度参与中国管理学教育和研究事业的人生历程。2001年,她利用学术休假来光华管理学院作访问教授,之后,她作为特聘教授每年在光华管理学院工作2—4个月就变成了一种制度性安排。她成为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员。
对我来说,徐淑英教授是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如果说在担任行政职务12年期间(1999—2010年)我对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有什么贡献的话,这个贡献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她的功劳。没有她,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进步,更不可能成为国内其他商学院的楷模。她虽然在境外大学有正式教职,但我敢说,她操心最多的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
她认同我的理念,为我做了许许多多我自己和同事根本没有能力或精力做的事情。其中许多事情是那么平凡和琐碎,一般人很难想象,像她这样一位国际著名学者会心甘情愿地做这些事情。比如说,她曾自己安排在她主编的国际学术刊物《美国管理学会学报》刊登光华管理学院的第一个海外招聘广告,并且,广告词也是她自己亲手写的;她帮助我起草了引进海外教员聘任书的模板,这个模板一直用到我从院长位上卸任;她多次负责组织光华管理学院在美国管理学年会上的招待会,甚至负责发送邀请函;她起草了光华管理学院年轻教员年度业绩评审的规则和程序,并负责在她所在的组织管理系试验实施;为了说服我们选中的候选人来学院工作,她曾多次连续数小时与他们通电话,说服他们加入光华,而电话费也是她自己付的;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年轻教员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甚至帮助他们修改英文词藻;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学术声誉邀请多位国际著名的学者来光华管理学院做访问教授,如果没有她,我们自己很难请到这些人;她用学院支付她的薪酬资助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和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
徐淑英教授对光华管理学院的最大贡献,是她为学院的学术水平的提升所作的努力。许多年里,她是几乎所有年轻教员的学术导师、主心骨。她的存在,成为我们对优秀的年轻教员最大的吸引力。正是在她的领导下,学院的管理学研究很快与国际接轨,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光华管理学院创办了国际博士项目,并长期担任该项目的学术主任,开创了博士生培养的新模式。这个项目的培养方式在有些方面与当时北大的博士学位教育规定存在冲突,学院内部也有意见分歧,但她呕心沥血,千辛万苦,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了。由此,光华管理学院培养出了第一个在国外大学得到教职的博士,也为国内其他大学的教学岗位输送了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徐淑英教授为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学院的每一点滴进步都会令她高兴,学院发展受到任何挫折都会让她伤心。就我所知,至少有两次她因学院内部发生的风波流过泪。
徐淑英教授自己说,她最大的优点是勤奋。但在我看来,她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的使命感,她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她对人类的爱心。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她的使命感和爱心的体现。她把自己三十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编撰成书,与读者分享,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帮助年轻学者成长。她谈自己做某个研究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坦承自己失败的教训。她说出版这本书有三个目的:一是给广大中国高校的年轻学者及研究生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来了解做学术的整个过程;二是让更多研究者了解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关系;三是传播科学精神,激发年轻人的学术热情。我相信,任何阅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在上述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这本书,也许会改变一些年轻学者的一生。不仅管理学研究者,其他专业的学者也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徐淑英教授是国际著名学者,被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有机会为她的书写作序是我的荣幸。
徐淑英教授是学者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向年轻学者推荐这本书,是我的责任。
张维迎
2012年3月5日 北京